在全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一整天时间,深入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部分乡镇企业和重点项目现场开展实地调研,随后又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家代表、行业部门负责同志面对面交流。刚才,听了XX同志通报的全县经济运行情况,XX县长通报了调研中发现的具体问题,7位企业家代表结合自身实际作了发言,讲得很实在、很中肯,既有对发展成果的肯定,也有对痛点难点的直陈,还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作为人大代表,作为服务县域发展的“一线参与者”,我深切感受到,全县上下抓发展的劲头足、思路清、举措实,特别是广大企业和干部群众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让我们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借此机会,我结合调研情况和平时思考,谈三点感受,提四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从“实地走访”看变化,在“热乎数据”中感受发展温度
    上午的调研路线,我特意选了“传统产业升级—现代农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三个维度,就是想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看看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否畅通、发展动能是否强劲。
    在经济开发区的恒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我跟着车间主任走了三条生产线:前纺车间里,原来的“三班倒”人工巡检被智能传感器替代,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从70%提升到95%;织布车间内,高速剑杆织机的转速从每分钟800转提升到1200转,产品合格率却从92%提高到98%;最让我触动的是成品仓库,企业自主开发的“纺织云平台”实时显示着全国32个城市的订单数据,财务总监告诉我,上半年他们通过“小单快反”模式,承接了1200多笔定制化订单,利润率比传统大宗订单高15个百分点。这家企业是全县传统纺织业转型的缩影——曾经靠“量大价低”打市场的“老纺织”,如今正通过数字化改造、个性化定制,变成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纺织”。
    下午去的青溪镇万亩生态茶园,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升级”。茶农王大姐一边采茶一边跟我说:“以前我们只卖鲜叶,一斤赚5块;现在村里办了茶叶合作社,注册了‘青溪玉芽’品牌,春茶炒青能卖到80块一斤,夏茶做成茶饮料原料,秋茶加工成茶饼,连茶梗都能做成茶枕。”更让我惊喜的是,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合作开通了“直播采茶”,上周一场直播吸引了2万多单,其中80后、90后消费者占了65%。镇干部介绍,像这样的特色农业项目,全县今年新增了17个,带动2300多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入1.2万元。这些变化说明,只要找准“接二连三”的路径,农业完全可以成为高附加值的“幸福产业”。
    最让我感慨的是城南新区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坡地,去年引进XX新能源科技公司后,不到一年时间就落地了锂电池PACK生产线、光伏逆变器研发中心,带动上下游12家企业入驻。在项目建设现场,我看到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安装设备,项目负责人说:“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能突破10亿元,税收超5000万元。”这个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我县新能源产业的空白,更让我看到了“以商招商”“链式招商”的潜力——一个龙头企业进来,一群配套企业跟上,最终形成“滚雪球”效应。
    二、从“问题清单”找短板,在“直面痛点”中清醒认识差距
    调研中,无论是企业负责人还是基层干部,都提到了当前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拦路虎”,也是“突破口”,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一是传统产业转型的“阵痛期”仍未过去。比如,我县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的58%,但其中70%的企业仍停留在“初加工”环节,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占比不足15%。刚才XX纺织的老总说:“我们也想引进智能设备,但一条生产线就要投入3000多万元,中小企业实在扛不住。”这说明,产业转型既需要企业“敢转”,更需要政府“帮转”——比如设立专项技改基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银企对接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加快推进。
    二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依然存在。座谈中,几位企业家反映,部分行业存在“隐性准入限制”,比如新能源项目审批流程繁琐,需要跑5个部门、盖8个章,耗时长达3个月;还有的企业提到,融资难问题虽有缓解,但中小微企业仍面临“抵押难、利率高”的瓶颈,个别企业为了贷款,不得不借“过桥资金”,一年利息就占利润的20%。这些问题看似是“程序问题”,实则是“服务意识问题”——我们常说“企业是衣食父母”,但真正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还有差距。
    三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衔接带”不够紧密。在调研青溪镇茶园时,我发现虽然茶叶品牌打响了,但物流配送还是“短板”:茶叶合作社没有自己的冷链车,发往北方的茶叶需要先运到县城再转车,增加了2天运输时间,成本上升10%;另外,农村电商人才匮乏,全县从事直播带货的专业团队不足10个,多数农户还是“自己拍、自己卖”,镜头语言、营销技巧都跟不上。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而是要打通要素流动的“任督二脉”,让资本、技术、人才在城乡之间“双向奔赴”。
    四是要素保障的“硬支撑”还需强化。土地、资金、人才是发展的“三大要素”,但目前都存在制约:用地方面,全县工业用地容积率平均只有0.8,低于全省1.0的标准,很多企业想扩建却“没地可用”;资金方面,县级财政存量有限,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增长3.2%,而民生支出占比高达78%,对产业的投入捉襟见肘;人才方面,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占比不足2%,一线产业工人缺口达8000人,“招不来、留不住”问题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高质量发展就会“卡脖子”。
    三、从“使命担当”强信心,在“实干笃行”中开创发展新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最小单元”,但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为人大工作者,我们既要“监督支持”,更要“加油鼓劲”;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既要“谋全局”,更要“抓落实”。结合今天的调研,我提四点建议,与大家共商共促。
第一,坚持“向新而行”,在产业升级上“再加力”。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永恒产业”,关键是要“老树发新芽”。建议:一要抓“智改数转”,由科工局牵头,年内建成1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快部署”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二要抓“延链补链”,围绕纺织、建材两大主导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