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主题工作总结材料汇编(4篇)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主题工作总结材料汇编(4篇)

目录

1.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材料 2
2.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材料 6
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总结材料 11
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总结材料 17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材料

    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艰巨任务和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多重挑战,我州以“守底线、促振兴”为主线,以“强基础、兴产业、优治理”为路径,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全面振兴蹄疾步稳的亮眼答卷: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达xx亿元、同比增长x%,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xxx元、同比增长x.x%,增速位列全省首位。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全州上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的生动实践。
一、筑牢防返贫底线巩固脱贫成果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乡村振兴的“必答题”。我州构建起“监测—帮扶—巩固”三位一体的防返贫体系,依托“省一键报贫”系统,对全州农户开展全覆盖、常态化监测,xxxx年新识别监测对象x.xx万户x.xx万人,累计识别x.xx万户xx.xx万人。按照“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实施产业奖补、技能培训等开发式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群体落实兜底保障,全州消除风险x.xx万户xx.xx万人,风险消除率达xx.x%。
    与此同时,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基础保障全面夯实: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xx所新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xxx个乡镇卫生院、xxx个村卫生室医疗资源持续优化;投资x.xx亿元实施农村饮水灾后重建,xx项工程惠及千家万户。x.x万名干部与x.xx万名特殊群体“结对认亲”,用真情实意托起民生温度。
二、聚力灾后重建托起安居乐业新希望
    面对xx地震带来的重创,我州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担当,打响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灾后重建攻坚战。xxx所学校修缮加固、xx所新建校舍如期投用,xx个医疗卫生项目基本建成,xx.x万户受灾群众搬入新居,xx个集中安置点、x.xx万套安置房全面交付。
    更令人振奋的是,产业重构按下“快进键”:x.x亿元中央救灾资金撬动xx.xx亿元农业重建项目,xx个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创新“一圈一棚一股一贷一岗”联农模式,带动xxxx户搬迁群众发展牛羊繁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千头牛万只羊良种繁育中心、xxx座日光温室大棚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收益”,受灾群众人均增收xxxx元以上。从断壁残垣到安居乐业,我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重建加速度”与“发展高质量”的双重奇迹。
三、做强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主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州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农业全链升级,牛羊产业“领跑”优势愈发凸显:财政投入xx.x亿元撬动xxx.x亿元金融活水,培育惠发食品、国富皮革等链主企业,有机水溶肥、心脏瓣膜、高档皮革等衍生产品突破技术壁垒,全产业链产值突破xxx亿元,牛羊饲养量逆势增长至xxx.xx万头、xxxx.xx万只。
    “xx”跻身农业强国品牌百强,“广河羊肉”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xx花椒首入全国价格指数体系,康乐千枫祥菌业成为国家级示范企业,x个省级、xx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串珠成链从“原字号”到“深加工”,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xx特色产业正朝着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阔步前行。
四、建设和美乡村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我州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制定和美乡村建设“路线图”:因地制宜推进xxx个发展类村庄建设,xx个省级示范村树立标杆;“八改三治四化三管”工程让x.xx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xx.x%,xx县xx村荣膺“2024中国最美村镇”;“村BA”、广场舞大赛等xxx余场文化活动点亮乡村舞台,低俗婚闹整治、文明新风倡导浸润人心。
    同时,“枫桥经验”在xx焕发新活力:普法教育进村入户,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x.x万个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今日的xx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既有“烟火气”更有“文明风”。
五、凝聚帮扶合力画好共同富裕同心圆
    乡村振兴离不开内外联动、协同发力。我州深化东西部协作,济南市和x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落实援助资金x.xx亿元,xx家东部企业落地投资xx.xx亿元;州内xxx家重点龙头企业、xxxx家合作社带动xx万户群众嵌入产业链,x.xx万农民通过技能培训端稳“就业饭碗”,xx.xx万劳务大军创收xxx.xx亿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富农贷、创业贷,持续加大金融帮扶力度,xxx个信用村、xx.x万信用户激活农村金融“一池春水”。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到“共赢”,我州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州将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产业提质、生态赋能、治理增效、文化铸魂上久久为功,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材料

    近年来,xx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安排,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持续在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拓宽强村富民路径、创新发展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奏响了民富、业兴、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xx旋律”。
坚持扛牢责任
点燃乡村振兴“主引擎”
    xx州党委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实践,召开州党委全会,系统部署“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具体任务,建立完善州、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一体抓落实工作机制和州、县、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
    印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方案、进一步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方案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完善“百企帮百村”、驻村工作队帮扶等机制,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建强干部队伍,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绩效考核、述职评议等重要内容,有效发挥党建引领和考核导向作用,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把乡村振兴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建立财政投入为主、部门单位帮扶、对口援疆支持、集体经济给等为补充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州本级每年列支不少于xxxx万元基层组织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改造村级阵地、补助集体经济项目、保障村干部待遇,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支持保障。
坚持精锐出战
打造促进振兴“主力军”
    建立县级领导班子全州统筹、择优选配长效机制,坚持从部门单位“选”、乡镇领导班子“提”、州域范围“调”,选配基层经验丰富、熟悉乡村工作的“担当作为好干部”进入县市党政班子。突出配强乡镇党政正职,择优选拔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干部进乡镇领导班子。实施千名硕士进xx、千名大学生赴基层“双千计划”,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开展乡村人才振兴综合改革,选派xxx名州县机关干部到乡镇挂职、xx名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示范村驻点,回引xxx名返乡能人在村投资兴业,基层工作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
    选好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实施“能人治村”工程,落实自治区“七个一批”村党组织书记及其后备力量培养计划,村党组织书记中本乡本土、致富能手占比分别达到xx.x%、xx%,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村达xx%,“头雁”领航作用进一步凸显。储强村“两委”班子“一班人”。以外出经商返乡人员、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为主,储强村“两委”后备力量,通过第一书记结对帮带、参与村级事务、聘任集体经济合作社管理人员、赴援x省市跟岗锻炼等方式,提升谋发展、抓发展能力。带好党员队伍“一队人”。实施党员队伍“双培”工程,组织农牧民党员进州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轮训,加强党性教育,强化“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意识,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坚持发展为要
增强集体经济“硬实力”
    创新实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系统性改革,出台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政策支撑。
    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原则,坚持合作社姓党、理事长在党、决策权归党,全州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由村党组织领办,推行村“两委”成员与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牢牢把握合作社的发展方向。通过州党委和县(市)党委推动、村党组织发动、强村试点带动,因地制宜探索实施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利益共同体,有效激活“强村富民”内生动力。xxxx年,全州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x.xx亿元,同比增长x.x%,有效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x元。
    村集体通过建立惠民公益基金,提供养老托幼服务、修建老年暖心食堂、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等,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而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
坚持“三治”融合
绘就乡风文明“新图景”
    坚持把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育作为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管、民主协商、社会参与自治机制,落实村级各类组织定期报告、“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开展“村民说事日”“居民恳谈日”活动,推动村民自主议事、自我管理。做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明白人”在村常态开展释法宣教,形成依法办事浓厚氛围。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等德治效应不断放大。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任务清单明确建设任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等都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明显。“十四五”以来,xx市、xx县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建成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xx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画卷正在庭州大地徐徐展开。
    践行“四下基层”,落实乡镇干部常态化在村工作机制,数千名干部编入“三个中心”参与治理、服务群众。深入开展“三学三亮三比”争当先锋活动,数万名党员中心户亮身份、定岗位、践承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化拓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发应用“吉速办”“玛上办”“呼必应”等线上线下“接诉即办”平台,采取问题收集、分类处理、结果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2024年以来,累计解决群众困难诉求xx万余件,群众满意率达xx.x%。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起点,xx州将抢抓时势之机,彰显担当之为,破解问题之症,夯实作风之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xx篇章而不懈努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总结材料

    在xx高原的褶皱深处,xx腹地的xx自治县xx乡,曾因一道横亘千年的“贫困之坎”闻名。这里曾是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缩影,也是xxxx个极贫乡镇之一。
    如今,走进xx乡,这里早已变了样。快速通道直达门口、风情小寨炊烟袅袅、特色产业蓬勃生长、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和大力支持下,xx乡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步跨千年”的蝶变传奇,与全国一道,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当朝阳再次从乌蒙山升起,新时代xx人正以“跨过xx坎,勇攀更高峰”的豪情,奋力谱写新的“xx故事”。
一、大道通达“xx”大开
    “从xx运蔬菜到xx,运费降低了一大半,收入增加了两倍。”面包车司机吴超的账本里,藏着xx突围的密码——交通。
    xx乡,当地群众习惯称为xx坎,这个“坎”字里包含太多艰苦过往与心酸岁月。“泥巴墙、茅草房、支口锅、铺张床”这句曾经流传于当地的顺口溜,形象地诉说着以前的xx。这个“坎”,是自然条件的极度恶劣,也是基础设施的极度缺乏。
    截至20xx年末,xx乡只有乡政府所在地连接中水镇的一条柏油路,且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从乡政府到各村办公地点全是泥巴路,交通长期处于晴通雨阻状态。
    “以前去县城卖土豆,凌晨四点打火把走山路,背篓把衣服磨穿了都没走到。”忆起往昔,村民张晓兰满是感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底,xx乡人均纯收入仅xxxx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xxxx元,贫穷的枷锁沉重地压在当地群众肩上。
    随着浩浩荡荡的脱贫攻坚战打响,xx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率先拉开序幕的是“交通大会战”,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间的沉寂,通村路、通组路以每天两公里的速度向深山延伸。
    20xx年x月xx日,xx公路(即xx至xx河至xx高等级公路)正式通车。
    至此,xx这个xx较边远的乡镇,终于跨越了通往外界的一道“坎”。
    随着xx公路通车,让xx到县城的车程从x小时压缩至xx分钟,这不仅是xx与外界连接的快速通道,也是xx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快速通道”。
    交通突围的阵痛与荣光,深烙在村民xxx的记忆里。他所在的xx乡xx社区新营苗寨,过去步行到xx镇要翻越两个多小时山路,而今水泥路直通院坝,xxx住进了小楼房,开起了小卖铺,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道通达,“xx”大开。如今的xx,x条快速通道、x条“进出通道”、x条通村油路、xx条通组公路纵横交错早已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水泥路、寨寨通循环路、基地通产业路、邻里通串户路,彻底改写了“交通基本靠走”的历史。
    凿开群山千重锁,铺就连心万里途。那一条条盘旋于山间的道路,犹如一根根毛细血管,让xx乡内外畅通。当苗岭山歌与车轮轰鸣交响,闭塞已成往事,通达铸就希望。
二、黄土“结果”产业扬帆
    交通蝶变犹如一池春水,为xx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在xx群山巍峨间,迎着朝阳,一辆辆货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每天将有xx万吨鸡蛋通过这些盘山公路运往全国各地。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交通改变,20xx年,xx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威宁县百辉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利用闲置厂房改造成养殖基地发展蛋鸡养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
    “谁能想到曾经只能种出洋芋和苞谷的xx,现在有了能留住人的产业。”xx县xx有限责任公司职工xxx满是感慨。随着产业的发展,xxx结束了到处漂泊的打工日子,和妻子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厂里夫妻工很多,都是附近的村民,一到周末,小孩子都来这里,就像是家庭农场。目前长期固定的工人有xx多人,零工达xxxx多人。”xx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xxx介绍,随着相关产业发展,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小满时节,站在xx乡新龙村原生态黄桃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黄桃树挂满了果实。“去年全村共种植黄桃、蟠桃等水果xxx亩,涉及农户xx余户,今年这个数据还长不断增加。”说起黄桃产业,xx村黄桃种植大户黄登鸿有聊不完的话题。
    长年在外务工的黄登鸿因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蟠桃、黄桃种植,便决定回乡发展。从20xx年回乡试种黄桃到带动当地村民种植xxx余亩黄桃,历经十年的学习与摸索,终到满山飘桃香。
    2024年,黄登鸿年收入达xx万元。
    “现在种黄桃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飞姑’,因为以前太穷,外面的姑娘嫁进来,就像‘天外飞来’的一样,感觉不可思议。”站在黄桃种植基地,xx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xxx说,现在,“飞姑”早已随着当地产业发展有了新的定义。
    不只是“飞姑”,在xx,随处可见生机盎然的大片蔬菜基地、中草药基地纵横有序地分布山遍。当延绵不断的黄土里结出新的“果实”,这是“新希望”,也是“新生活”。2025年,xx种植业预计总产值达x.xx亿元。
    与此同时,xx聚焦优势,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24年引进xx县xx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河砂开采项目;引进xx有限公司进驻探矿;铁厂煤矿全年完成投资xxxx余万元等。
    农业经济稳中有升、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如今的xx,早已跨越很多“坎”,迈上发展“梯”。
三、眉展颜开团结奋进
    路的延伸改变了xx,也改变着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
    吃过早餐,居住在乡镇上的村民张礼鸿就开着面包车,载着妻子前往xx坎村种地。“现在条件好得很,可以开车来种地。以前再忙快都吃不饱,现在只要勤快就饿不到,日子是过越好了。”张礼鸿口中的幸福生活,正是xx乡全体群众的真实写照。
    住上两层小洋楼,新营苗寨村民王国强结束漂泊生涯。“打工时一年回来一次,每次回来感觉家乡都不一样了。以前进村穿雨鞋,现在都是楼房,每个村都有卫生室,看病、就医、上学都很方便。”说起现在,他笑满脸笑意。
    “守望相助、手足情深”“讲团结、谋发展、保稳定、促和谐”走进新营苗寨,让人眼前一亮的除了整齐干净的“小洋楼”,还有广场上、文化长廊里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这些宣传标语,是xx乡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也激励着他们继往开来。
    这些年,xx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升国旗、唱红歌、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文化活动等方式开展感恩教育,带领各村制定实施村规民约并设立“红黑榜”,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与此同时,xx统筹各类资金,重点打造民族风情小寨x个,修建民族文化活动中心xx个、村民文化广场xx个、民族文化长廊xx个,实现群众活动有场所、宣传有阵地,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
    “现在村里面有了文化活动场所,我们组建了文艺节目队,大家白天种地,晚上唱歌,高兴得很。”在田地里,xx乡村民xxx杵着锄头笑得合不拢嘴。
    作为土生土长的xx人,在xx乡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xxx的看来,xx的变化除了“硬件”,还有“软件”——群众的精神面貌。随着路通产业兴,过去懒散的现象也有了好转,现在群众有事做、有钱赚、有盼头,就连走路的速度都不一样了,风风火火。
2024年,xx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xxxx元,与20xx年的xxxx元相比,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0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