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关于贯彻落实统计工作决策部署及防治统计造假有关情况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统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全面提升我县统计数据质量,根据上级要求,现将我县有关工作进展、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报告如下。
一、工作进展与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统计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决扛起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政治责任,以保障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为核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强化政治引领,压实防假治假责任。我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于近期专门组织集体学习,强调要深刻认识统计造假的极端危害性,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对统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保持高压态势,坚决守住数据质量生命线。同时,参照《X镇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精神,我县已着手研究制定本级的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在防范统计造假中的具体职责,确保责任层层传导、落实到人。
(二)聚焦法定职责,提升依法统计水平。我县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将依法统计、依法治统贯穿于统计工作全过程。县统计局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明确提出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发现一起、坚决处理一起”。为提升全社会统计法治意识,我县统计局于2024年专门举办了全县依法统计依法治统专题培训班,系统学习了《统计法》、《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等法律法规,覆盖全县各乡镇(街道)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统计人员。在执法实践中,县统计局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制度,2023年对6家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进行了核查,2024年继续按计划开展执法检查,旨在通过常态化监督,倒逼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报送义务。
(三)开展专项行动,保障数据源头质量。为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我县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了数据质量核查专项行动。县统计局加强了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商贸等重点专业的数据质量审核,要求各专业人员严格执行数据质量核查办法,加强对易错问题的审核把关。同时,大力推进基层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深入村级单位开展“一套表”填报和统计台账建立的现场培训与指导,要求企业和基层单位必须建立规范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确保所有上报数据“数出有源、源头可溯”,从根本上夯实数据质量基础。
二、问题不足与原因分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严格要求,我县统计工作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防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些问题既有宏观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制约,也体现在具体工作中的人和事上,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篇幅占据报告主体。
(一)统计法治根基不牢,执法监督“宽松软”现象依然存在
当前,我县统计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存在“不敢查、不愿查、查处不力”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统计执法体制机制存在先天不足。机构改革后,原有的统计执法大队被撤销,执法职能划归办公室,但办公室的职责设定与执法检查的制度要求存在冲突,导致执法主体不明确、机构不健全。二是执法力量严重薄弱。全县统计系统内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屈指可数,且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执法培训,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和隐蔽的造假手段,执法能力捉襟见肘。三是执法保障严重缺失。如全局仅配备一台执法记录仪,难以满足“执法过程全记录”的制度要求,这不仅影响执法程序的规范性,也制约了执法的实际效果。
比如,在2024年的一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查中,我县执法人员发现XX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XX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存在重大数据失实嫌疑。该项目上报当年已完成投资额X万元,但执法人员现场核查发现,项目工地仅完成土地平整和部分基础施工,根据工程进度估算,实际完成投资额不足X万元。当执法人员要求项目承建单位“XX建设集团”提供工程款支付凭证、设备采购合同等原始凭证时,该公司负责人X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百般推脱,并暗示该项目是市级重点项目,希望执法人员“顾全大局”。由于我县统计执法队伍缺乏强制调查手段,且面临来自地方的无形压力,初次核查无果而终。后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协调审计、发改部门联合介入,才最终核实该项目存在近X万元的虚报投资额。该案件暴露出,在面对一些地方重点企业或重大项目时,我县统计执法存在“腰杆不硬、手段不强”的困境,统计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此事的处理结果是,对“XX建设集团”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并处以警告,对该公司统计负责人X进行了约谈批评。但由于缺乏更严厉的处罚先例,警示效果有限。
(二)基层统计基础薄弱,数据源头质量风险突出
乡镇(街道)和企业作为统计数据的源头,其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全县数据的质量。然而,我县基层统计基础薄弱的问题长期存在,“数出多门、数据打架”和源头数据失真风险较高。其根本原因,一是乡镇统计力量被严重削弱。部分乡镇统计站“名存实亡”,统计人员多为兼职,且变动频繁,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县统计局对其业务指导缺乏刚性约束力。二是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量中小企业的统计工作由财务人员兼任,他们对复杂的统计指标内涵理解模糊,加之企业负责人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导致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
去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XX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在2024年连续两个季度上报的工业总产值数据均出现异常增长。县统计局专业人员在数据审核时发现疑点,遂进行上门核查。公司财务总监兼统计负责人X解释称,为体现公司良好的增长势头,她在计算产值时,将公司内部两个生产车间之间流转的半成品也计入了最终产值,造成了约15%的重复计算。X坦言,她虽从事多年财务工作,但对工业统计中“工厂法”原则的理解一直一知半解,也从未参加过系统性的统计业务培训。这个案例是企业兼职统计员业务不精导致数据失真的一个典型缩影。
(三)不正确政绩观驱动,干预统计现象未能根绝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干预统计工作,但在以GDP、固定资产投资等关键指标“排座次、论英雄”的考核体系下,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依然存在数据“虚胖”的冲动。这种不正确的政绩观是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屡禁不止的根本性、深层次原因。地方统计部门在人、财、物等方面均受制于地方政府,导致其在抵制行政干预时底气不足,统计工作的独立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在2024年底的全县经济指标调度会上,某乡镇党委书记X因本镇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指标排名靠后,在会上公开表示“统计局的数据没有完全反映我们的工作成果”,并要求分管领导和统计员“要想办法,把数据搞上去”。会后,该镇统计员多次接到镇领导的电话,要求对几个尚未实际开工的项目按“计划投资额”进行上报。该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0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