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医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上的研讨发言(教育强国和思想政治教育)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并围绕我们医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享一些我个人的学习心得与思考。这既是一次理论学习,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深刻洗礼。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立足“国之大者”,深刻领会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内涵
党的XX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并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习《纲要》后,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建设教育强国,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肩负起的“国之大者”。《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这不仅仅是时间的宣告,更是行动的号角。
作为一所承载着传承与创新中医药事业使命的高等医学院校,我们不能仅仅将自己看作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更要将学院的发展置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去考量。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如何培养出既有坚定文化自信,又能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具备全球视野的卓越中医药人才,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深刻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二、聚焦“立德树人”,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
《纲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生命线。近年来,我们学院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我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思政”在中医药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药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从“大医精诚”的古训,到神农尝百草的奉献精神,再到近代以来无数中医药前辈为国为民的奋斗史,这些都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思政教材。有研究表明,通过提炼中医药文化精髓,构建“三阶四维”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在我们的课堂上,将《中医学基础》《中药药剂学》等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自觉。特别是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抗疫斗争后,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教学,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探索正在开花结果。有数据显示,在一门有机化学的课程思政改革后,超过97%的学生认为学习兴趣和效率得到了提升。在另一项对《中药药剂学》课程的调查中,100%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内容充实合理,94.44%的学生认为实施过程自然。这些数据背后,是学生们思想的转变和行为的改变。我听说,有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动选择与中医药文化传播和革命历史相关的课题;在学习中,展现出更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担当。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思政教育的成效评价依然是一个难题。如何从“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中,科学、量化地评估育人成果?一些院校探索的基于5W模式或CIPP模式的评价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研究者甚至编制了包含33个三级指标的“中医药文化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量表”,尝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度、文化素养提升等进行量化评估。我认为,未来我们应该构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从单纯的知识考核,转向对学生行为表现、价值观念、综合素养进行系统观察和判断的“表现性评价”,真正实现可衡量、可反馈、可改进的闭环管理。
三、锚定“六大特质”,探索中医药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纲要》为我们描绘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这“六大特质”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但如何将其转化为我们医学院的具体实践,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关于“思政引领力”,刚才已经谈了很多,它是我们发展的灵魂。
在“人才竞争力”方面,近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3.35万人,同比增长9.51%。2024年,有6.71万人考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但我们更要关注的是人才的“创新”属性。XX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将学术创新、技能特长纳入学生综合量化考核,我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在未来中医药发展中“领跑”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科技支撑力”方面,我们既有亮点,也有痛点。令人振奋的是,一些顶尖中医药大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持续攀升,2023年已增至140项。这说明我们的科研实力在增强。但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的现实。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再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必须攻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0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