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党员XX同志对照“五个进一步到位”问题查摆台账
一、对照“深化思想认识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1.问题:思想“总开关”拧得不紧,理论学习存在应付心态。我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将其视为“软任务”,满足于参加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学习内容钻研不深、不透,没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
案例:今年以来,党支部多次组织学习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论述,我虽然每次都参加了,但只是泛泛地读、听,没有结合自己作为民政干事的工作职责,去深入思考如何在低保兜底、特困供养、社会救助等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局。当有群众来咨询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与乡村振兴帮扶政策如何衔接时,我一时语塞,无法给出清晰、专业的解答,反映出我学用脱节,理论功底不扎实。
2.问题:政治站位不高,看待问题、处理工作的大局意识不强。在日常工作中,我更多时候是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业务经办人员,习惯于就事论事,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工作多,从全镇发展大局和政治高度思考谋划工作少,未能时时处处用党员的标准来审视和要求自己。
案例:在每月的低保动态核查工作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核对数据、填写报表、确保程序合规上,认为只要不出错就是完成了任务。我很少主动思考,如何通过精准的核查,为镇党委政府掌握全镇困难群众的真实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更科学的社会救助决策提供依据。我的工作视野局限在“完成任务”,而没有提升到“服务大局”的高度。
3.问题:理想信念有所弱化,精神上存在“缺钙”现象。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革命意志和奋斗精神有所消退,有时会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思想。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繁杂的事务,有时会发牢骚、讲怪话,缺乏共产党员应有的坚定信念和乐观豁达。
案例:我负责的民政工作事务繁杂,直接面对困难群众,工作压力较大。前段时间,因为一项临时救助的申请材料不全,我与申请人家属沟通时,对方情绪激动,言语上有些过激。事后我感到非常委屈,私下和同事抱怨“这份工作吃力不讨好”,甚至产生了调换岗位的念头。这反映出我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考验面前发生了动摇,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二、对照“加强党性修养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1.问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对自己要求不高,标准不严,有时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未能时刻以党员的先进性来激励自己。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参与集体活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案例:去年冬天,镇里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扫雪除冰活动。我虽然也参加了,但只是完成了自己负责的区域,看到有些区域人手不足、积雪很厚时,我想的是“反正有其他人负责”,没有主动上前帮忙。活动结束后便立刻回家,没有体现出党员应有的“冲在前、干在先”的模范带头作用,实际上是把自己混同于一名普通群众。
2.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够坦诚,存在“闯关”思想。在参加组织生活会时,我进行自我批评往往是“穿靴戴帽”,讲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对自己思想深处、工作细节上的问题,不敢揭短亮丑。对同志进行批评时,也多是“隔靴搔痒”,怕得罪人,没有起到帮助同志、增进团结的效果。
案例:在最近一次党小组会上,我对自己的剖析是“服务群众的水平有待提高”,但没有具体说明是在哪个环节、哪件事情上服务不好,根源是什么。在给同事提意见时,我明明知道他在接待群众时有时态度生硬,但我说的却是“希望你以后和群众沟通时更有耐心”,话说得很委婉,没有点到痛处,完全没有达到“红脸出汗”的效果。
3.问题:党性锻炼的主动性不足,组织纪律观念有所淡化。我对于参加党内政治生活,有时存在被动应付的思想,未能将其作为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对党的组织纪律,虽然没有公然违反,但在一些细节上要求不严,比如党费有时会忘记主动缴纳,需要党小组长提醒。
案例:有一次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要求大家提前学习一篇指定的文章并准备发言。我因为手头工作忙,没有提前做准备,在会上只是听别人讲,轮到我发言时,也只是结合别人的发言附和了几句,没有自己独立的、深刻的思考。这实质上是对组织生活的不负责任,是一种变相的纪律松懈,没有把党员的义务真正放在心上。
三、对照“规范权力运行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1.问题:程序意识淡薄,有时凭“经验”和“感情”办事。作为一名民政干事,我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救助资格审核权。在工作中,我深知按规章制度办事的重要性,但有时为了“图方便”或“讲人情”,会简化程序,没有严格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案例:2024年10月,村的一位村民因突发疾病导致家庭生活困难,前来申请临时救助。看到他家情况确实紧急,我在同情心驱使下,没有严格按照“入户调查、邻里访问、民主评议”的全套程序走,而是仅凭村干部出具的证明和自己电话核实,就简化了流程,将材料上报。虽然结果是帮助了群众,但这个过程存在程序瑕疵,埋下了廉政风险的隐患。
2.问题:对权力缺乏敬畏之心,对岗位风险认识不足。我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办事员”,权力不大,不容易出问题,因此在廉洁自律方面警惕性不高。对民政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点,如信息核实不准、审核把关不严等,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主动防范。
案例:在进行城乡低保年度复核时,工作量非常大。对于一些连续多年享受低保的“老户”,我有时会产生麻痹思想,认为他们情况稳定,不会有大变化,于是就主要依赖系统数据比对,没有进行深入的线下核查。这种工作上的“想当然”,实质上是对权力的滥用,可能导致对家庭收入已发生变化的对象未能及时清退,造成国家救助资金的流失。
3.问题:公私界限不够分明,未能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在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中,我未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划清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的界限。对于一些服务对象出于感谢而赠送的土特产等小礼物,有时碍于情面难以拒绝,认为“价值不大,问题不大”。
案例:去年春节前,一户长期受我帮助的特困供养家庭,在拿到慰问金后,特地给我送来了一些自己家做的腊肉表示感谢。我当时觉得如果断然拒绝会伤了老人的心,便收下了。虽然事后我把等价的钱款塞给了老人的孙子,但接受礼品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妥的,违反了廉洁纪律的要求,说明我在小事小节上失守,公私界限模糊。
四、对照“从严监督执纪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1.问题:自我监督意识不强,缺乏“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习惯于接受他人的监督,但主动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少对照党章党规党纪这面“镜子”来审视自己的言行,对自身存在的一些小毛病、小缺点,往往不以为然,缺乏及时纠正的自觉。
案例:我在工作之余,喜欢和朋友打打牌作为消遣。虽然不涉及赌博,但有时玩得比较晚,影响了第二天的工作状态,被分管领导善意提醒过。我当时口头接受了,但思想上没有真正引起重视,认为这是个人私事,没有从一名共产党员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精神风貌的高度去反思和改正,自我监督的“弦”绷得不紧。
2.问题:对身边的不良现象和行为斗争精神不足,存在“老好人”思想。在工作中看到同事有不符合规定的言行时,我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得罪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9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