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委书记任职两年半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述职报告
根据审计工作安排,现将本人任职两年半来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人任职情况及单位基本情况
本人于2022年8月至今担任*乡党委书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地处浅山丘陵地带,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全乡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00人,常住人口8600人。全乡现有耕地面积2.8万亩,林地面积8.6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5%。*乡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农业基础条件良好,传统优势明显。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为龙头、农旅融合为特色的发展格局。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家庭农场156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28家。主导产业包括优质水稻种植8500亩、特色水果种植4200亩、中药材种植2800亩、设施蔬菜种植1500亩,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200万元。任职期间,全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22年的2.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亿元,年均增长15.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600元提升至24800元,年均增长15.4%;乡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80万元增长至580万元,年均增长23.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其中农业农村投资1.8亿元,旅游产业投资8000万元。
二、贯彻执行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
任职期间,本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地见效。
(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制定《*乡乡村振兴五年规划(2022-2026年)》和年度实施方案。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振兴联动推进机制。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资金56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800万元、省级资金1200万元、市县资金16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100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36个,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改造提升传统村落5个,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15个村庄全部达到县级美丽乡村标准,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8.5%以上。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培育“*山泉大米”“*有机苹果”“*道地药材”等特色品牌8个,其中省级知名品牌3个、市级知名品牌5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68家,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65%。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1个,引进加工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
(三)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抢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价值,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编制《*乡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一心三区”发展布局,即以乡政府所在地为游客服务中心,打造田园观光区、民俗体验区、康养度假区三大功能区。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200万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1个、生态停车场6个、旅游厕所12座、观景平台8处,改造提升乡村旅游道路35公里,完善旅游标识标牌180块。发展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乡村旅游业态,新增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2家、精品民宿8家、休闲农庄6家、采摘体验园10家。成功举办“*桃花节”“*丰收节”“*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12场次,年接待游客由2022年的26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800万元增长至4200万元。
(四)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86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2万元、农机购置补贴68万元,惠及农户3200户。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参保农作物面积2.4万亩,参保率达85%,理赔金额280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危房156户,补助资金420万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改厕工程2800户、污水治理工程覆盖12个村、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全覆盖,投入资金680万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5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80万元。
(五)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实行动态监测,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全乡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0户986人,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无一户返贫。持续发展扶贫产业,扶贫产业项目覆盖率达100%,带动脱贫户年均增收3600元。落实教育帮扶政策,资助贫困学生186人次,资助金额68万元,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实施健康扶贫,建立健康档案,签约服务率达100%,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加强兜底保障,纳入农村低保186户368人,发放低保金136万元。
三、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任职期间,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共作出重大经济决策28项,涉及总投资额2.8亿元。
(一)农旅融合发展战略决策。针对传统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乡村发展缺乏活力的问题,2022年10月决定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决策背景:*乡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农业特色鲜明,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但长期以来单纯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决策过程:深入调研省内外农旅融合发展先进经验,组织外出学习考察6次,召开专题论证会12次,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68条,聘请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发展规划,经乡党委会8次研究、政府班子会6次讨论,最终确定农旅融合发展战略。决策内容:投入专项资金2200万元,实施“一心三区”发展战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三大功能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发展特色旅游业态。执行效果: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200万元,农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决策。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023年3月决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8600万元。决策背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竞争力不强。决策过程:学习借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经验,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经县农业农村局指导审查,乡党委、政府集体研究决定。决策内容: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分为绿色种植区、精深加工区、科技研发区、休闲体验区四个功能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厂房、冷链物流设施、科技服务中心等。执行效果:已完成投资5200万元,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200亩,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新增就业岗位280个,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成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决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承载发展能力,2023年6月决定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总投资6800万元。决策背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等级低、供水设施老化、通信网络不完善,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决策过程:全面摸排基础设施现状,制定提升改造方案,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经乡人大主席团审议、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决策内容:道路建设投资280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58公里,建设产业路、旅游路35公里;水利建设投资1800万元,改造提升农村供水工程12处,新建灌溉渠道25公里;电力通信建设投资1200万元,改造升级电力线路68公里,实现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环境整治投资10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8处、垃圾转运站3个。执行效果:已完成投资460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条件显著提升,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决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能力,2024年2月决定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投入扶持资金450万元。决策背景: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缺乏资金和项目支撑,服务群众能力不足。决策过程:深入调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经党委会研究决定。决策内容: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对每个村给予30万元启动资金扶持,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物业经济等项目。执行效果:15个村全部启动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加工作坊等经营实体3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80万元,平均每村25.3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数字农业建设决策。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2024年8月决定实施数字农业建设项目,投资1800万元。决策背景:传统农业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不高,急需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决策过程:考察学习数字农业发展经验,邀请技术专家论证方案,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决策内容: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推广精准农业技术。执行效果:项目正在建设中,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建成智能温室大棚8个、智慧果园监测点12个,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以上重大决策均严格履行了集体决策程序,决策过程科学民主,执行效果良好,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法规纪律遵守情况
(一)财政收支总体情况。任职期间,乡级财政收支规模稳步增长,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22年的38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580万元,年均增长23.5%,收入来源主要为上级转移支付收入520万元,占89.7%;本级税收收入46万元,占7.9%;非税收入14万元,占2.4%。支出结构合理,重点向民生和农业农村倾斜。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8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0万元,占17.5%;农林水支出1560万元,占33.3%;教育支出680万元,占1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0万元,占12.4%;医疗卫生支出420万元,占9.0%;住房保障支出360万元,占7.7%;其他支出260万元,占5.6%。农林水支出占比最高,体现了农业乡镇的特点和乡村振兴的投入重点。
(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建立健全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5600万元,分类管理使用:产业发展资金24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00万元,用于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电力改造、通信网络建设等;人居环境整治资金600万元,用于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村庄绿化等;公共服务提升资金400万元,用于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资金使用严格按程序进行,项目全部按期完成,资金使用率100%,发挥了良好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800万元,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680万元、农业机械化推广420万元、绿色农业发展360万元、农业技术培训340万元。强农惠农资金680万元,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全部按政策标准发放到位,惠及农户3200户。扶贫资金36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健康扶贫等,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三)村级财务管理情况。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账乡管,规范村级财务行为。15个村全部实行村账乡管,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6名,统一管理村级财务。建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实行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村级总收入268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38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50万元、其他收入650万元。村级总支出252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村级债务余额280万元,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债务风险可控。
(四)政府采购和合同管理情况。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2022-2024年政府采购规模1260万元,其中货物采购420万元、工程采购680万元、服务采购160万元。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580万元、邀请招标320万元、竞争性谈判260万元、询价采购100万元,采购程序规范,节约资金88万元,节约率7.0%。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等环节管理。签订各类合同186份,合同标的额8600万元,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合同、货物采购合同、服务合同等。建立合同台账,实行分类管理,定期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合同履约率98.9%,无重大合同纠纷。
(五)财经纪律执行情况。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资金使用。预算编制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预算执行严格按预算进行,预算调整按程序报批。会计核算规范准确,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确保账务真实可靠。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建立审批制度,“三公”经费逐年下降,2024年支出38万元,较2022年下降12.8%。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重要事项集体决策,大额资金支出须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五、内部控制和管理情况
(一)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适应农业乡镇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涵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定《*乡财务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12项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财务机构设置合理,人员配备到位。设立财政所,配备专职财务人员4名,其中高级会计师1名、中级会计师1名、初级会计师2名,专业素质较高。实行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业务培训,3年来参加培训24人次,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预算编制、会计核算、资产管理、村级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设立财务内控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会计、出纳、审核分设,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建立重要岗位轮岗制度,重要岗位人员每3年轮岗一次,防范廉政风险。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成立内审小组,定期开展内部审计,2022-2024年开展内审18次,发现问题42个,全部整改到位。
(二)资产管理规范有序。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资产清查登记,建立资产台账,现有固定资产总值3200万元,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2400万元,占75%,包括办公用房、业务用房、公共设施等;通用设备480万元,占15%,包括车辆12台、计算机设备86台套、办公设备120台套等;专用设备280万元,占8.8%,包括农业机械、环保设备、医疗设备等;其他固定资产40万元,占1.2%。资产配置严格按标准执行,避免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建立资产使用责任制,明确管理责任人,签订资产使用责任书,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资产安全完整。资产处置严格按程序进行,报废资产18台套,价值68万元,均按规定程序报批处置,处置收入全部上缴财政。盘活闲置资产,将闲置办公楼出租给企业使用,年收入8万元。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产动态管理。
(三)项目管理规范高效。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制定《*乡项目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审计等各环节职责和程序。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储备项目68个,总投资6.8亿元,为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奠定基础。建立项目实施台账,对在建项目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调度进展情况。2022-2024年实施各类项目58个,总投资2.6亿元,其中农业农村项目36个、基础设施项目15个、民生事业项目7个,项目按期完工率96.6%,质量合格率100%。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5万元以上项目一律公开招标,建立专家评审机制,确保招标过程公平公正。组织招投标82次,招标总额1.8亿元,平均节约率6.2%。加强工程质量监管,聘请第三方监理机构,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四)监督检查机制完善。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体系。设立监察室,配备专职监察员2名,负责内部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财务检查,每半年开展一次项目检查,每年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实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项目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及时受理群众举报,2022-2024年受理举报6件,核查处理6件,处理率100%。建立人大监督机制,定期向乡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8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2.9%。
(五)以前年度审计整改情况。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清单管理机制。2023年县审计局对我乡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指出4个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专项资金拨付不够及时,涉及金额120万元;二是个别项目招投标程序不够规范;三是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四是村级财务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立即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专项资金拨付问题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建立绿色通道得到解决;招投标程序问题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得到规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通过完善台账、规范程序得到改进;村级财务管理问题通过加强指导、完善制度得到加强。目前4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建立了长效机制。2024年市审计局对乡村振兴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发现2个问题:一是个别项目前期论证不够充分;二是部分绩效目标设定不够具体。目前正在积极整改,前期论证问题通过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得到改进,绩效目标设定问题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得到解决,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整改。
六、廉洁从政情况
任职期间,本人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一)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制定《*乡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建立审批报备制度,“三公”经费逐年下降。2024年“三公”经费支出38万元,较2022年下降5.6万元,下降幅度12.8%,其中公务接待费由28万元下降至22万元,公务用车费用由16万元下降至14万元,无因公出国(境)费用。严格执行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实行同城不接待、超标准不接待,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费用明显下降。规范公务用车管理,现有公务用车3辆,按规定使用,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严禁公车私用。压缩会议活动开支,2024年会议费支出12万元,较上年下降28.6%。严格办公用品管理,实行统一采购、定额使用,办公费用稳中有降。
(二)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制定党委书记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行使。权力清单包括重大事项决策权、干部选拔任用权、财政资金使用权、项目审批权、土地流转审批权等10项权力,责任清单明确党建工作、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社会稳定、廉政建设等8个方面责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均经集体研究决定,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任职期间召开党委会议126次,政府班子会议98次,集体研究重大事项358件,个人从不擅自决定重大问题。完善决策程序,坚持调研在先、论证在先、征求意见在先,确保决策科学民主。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定期向乡人大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8件,办复率100%。建立群众监督机制,设立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受理群众反映问题48件,办结率100%。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注。
(三)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教育活动,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12部,教育党员干部680余人次;举办廉政专题讲座8场,邀请纪检监察干部、检察官进行法纪教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在乡政府、村委会设置廉政宣传栏,营造崇廉尚洁氛围。建立廉政谈话制度,定期与班子成员、村干部进行廉政谈话,任职期间开展廉政谈话128人次,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对重点岗位、关键环节进行风险排查,梳理风险点46个,制定防控措施92条。组织签订廉政承诺书,全乡128名党员干部全部签订承诺书,公开承诺、接受监督。
(四)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法规,自觉做到廉洁从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按时如实报告家庭财产、投资经营、房产车辆、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两年半来按时报告个人有关事项3次,内容真实准确。配偶为县城某企业职工,工作稳定,无违规经商办企业行为;子女在外地上学,品学兼优,无违规问题。严格遵守财经纪律,无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参与经营活动、违规借贷等问题。住房符合规定标准,无超标准住房问题。严格管理身边工作人员,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树立良好形象。
(五)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主动接受组织监督,积极配合上级检查、巡察、审计等工作。2024年接受县委巡察,全力配合巡察工作,提供真实资料,如实反映情况,巡察发现的3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