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市“新春第一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为全市稳住经济大盘做出积极财政贡献。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知重负重、顶压奋进,综合实力更有韧度?。一是?破难攻坚抓收入?。始终锚定组织收入目标,围绕年度预算收入任务和高质量发展考核要求,细化月度计划,强化执行管理,确保序时进度。深化部门协同,着力提升收入质量。二是?厉行节约控支出?。完善《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的工作方案》,严控预算约束,分类压减项目支出,同比压减金额达27.09亿元。严控一般性支出规模,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全力保障重点民生支出。三是?统筹盘活稳运行?。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清理收回单位项目结余,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有力保障年度预算收支平衡。
(二)蓄势赋能、精准助推,经济发展更有活力?。一是?惠企政策快落地?。依托“越快兑”平台提速“1+9”及“1+9+X”财政政策奖励兑现,共兑付资金5.74亿元,兑现率达132%。全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统筹安排资金2.16亿元,已兑现2.083亿元,执行率位列第一。加快“一企一策”财政资金核拨,累计拨付7666.64万元,支持“腾笼换鸟”策略实施,全年提取使用专项经费1241.2万元。二是?债券基金强支撑?。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成功争取新增一般债务限额0.4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7.46亿元,合计27.86亿元已全部发行完毕。我市获“两重”领域特别国债5.59亿元,“两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1.15亿元。高效运用转贷基金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上半年,累计使用2645次,惠及纳税人2114户,转贷总额75.05亿元。三是?科创人才双驱动?。加大科技投入,各类科技支出达9.98亿元,同比增长15.67%,重点支持“4173”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高校合作创新研究院建设等。服务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兑现人才政策资金1.10亿元,助力引才标准接轨和区域性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建设。
(三)情系百姓、兜底补短,民生事业更有温度?。一是?共同富裕强示范?。扎实推进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县创建,打造辨识度成果。每年安排小吃专项资金3000万元,力促产业“双百亿”目标达成。小吃全产业链创富增收模式获评全省最佳案例并推广上报财政部,《日报》专版报道。构建家庭型共富财金体系,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小吃经营、就业、农户等扩中家庭,成功入选全省试点。创新“政银担”农担模式,累计注入风险池资金800万元,在保规模达1.31亿元。稳步推进省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共富乡村、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西白山未来乡村共富先行区、环南山湖“乡村共富经济圈”,发展乡村特色“造血”产业。完成省级粮食产业融合发展集成创新示范建设项目验收,提升产业集聚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二是?教体均衡重投入?。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教育支出达17.30亿元,确保“两个只增不减”。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全市19所学校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投用。三是?社保体系更完善?。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卫生健康制度。支持“无废城市”建设,在9个乡镇(街道)318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补齐短板。强化养老助残保障,安排资金1.665亿元用于残疾人、低保等困难群体保障及省级无障碍社区建设。安排“一老一小”养老服务资金4791万元,同比增长32.98%,支持“乐龄中心”、“爱心食堂”、家庭适老化改造等实事项目。完善就业创业政策,统筹安排就业补助资金2821.43万元,其中新增市“增值式”稳岗留工服务补助515.36万元。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确保收支平衡。稳妥实施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重点关注工伤保险基金专项检查整改“回头看”。
(四)攻坚克难、提速发力,财政改革更有力度?。一是?预算管理深改革?。开展“预算执行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年”活动,建立支付报备制度,加强动态监管,构建上下联动、闭环管理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提升资金安全效益。规范公款存放管理,实现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公款竞争性存放全面网上招标。强化绩效导向,对“鼓励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服务业专项政策”等重点领域4718.30万元资金开展绩效评价,提升政策精准度。组织各部门及下属单位完成1024个项目(69.26亿元)绩效自评,抽取100只部门项目(2.6亿元)进行支出绩效再评价。二是?服务效能再增值?。率先完成医疗票据改版并开具首张规范化电子票据。依托“政采云”平台搭建“富乐好产品馆”,畅通行政事业单位优先采购渠道。全面推行远程异地评标“1+N”模式,我市作为主场完成项目28个,预算总金额3.45亿元。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通过提高预付款比例、鼓励免收履约保证金、推行“政采贷”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激发活力。三是?数字赋能提质效?。深化数字财政综合应用,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乐采云”、“政采云”、绩效管理、资产管理系统、收支运行智管等系统建设。全面上线“资产共享云”及“线上公物仓”,提升政府资产配置使用效益。
(五)严肃纪律、科学用财,风险管控更有硬度?。一是?兜牢运行风险底线?。强化债务风险防控,落实法定债务和隐性债务化解计划,动态监测债务率,合理控制风险水平。严格政府、国企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及收益会审,严防新增隐性债务。多渠道化解存量暂付款(超收分成扣回、借款催缴等)。加强库款运行监控,防范支付风险。优先保障“三保”支出,落实动态跟踪机制,确保不出问题。二是?财会监督再深化?。实施“财政监督加强年”行动,推进财经纪律专项整治、乡镇内控与财务执行检查、项目资金专项检查等。深化财审联动,开展乡镇街道公共应急管理保险项目调研,落实本级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整改,配合市财政收支审计。开展历年政府(国企)投资项目竣工决算“清零”行动,完成自行清理项目7个,累计完成184个。三是?内控机制固根基?。贯彻落实上级内控内审要求,深化财政内控建设,完善重点领域环节防控措施,健全内审工作机制,强化对核心业务和管理权力的监督制衡,有效防范业务与廉政风险。
(六)高效管理、创新发展,国有资产更有效益?。一是?资源配置促优化?。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收入管理,杜绝闲置低效。全面梳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情况,形成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大力推进存量国有资源(资产)盘活,拓展资产变现渠道,谋划重点盘活项目3个,盘活金额31.55亿元。二是?国企改革助转型?。按照《市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工作方案》,通过分拆、分立、重组完成“3+6+N”股权架构体系构建。研究建立国有资本投资基金运营机制,修订实施《市国有资本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起草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及细则。加强重组整合后国企职工薪酬考核,明确人员划转与招聘工资核定原则,指导工资总额清算与预算。三是?科学监管防风险?。强化国企专项治理,开展虚假贸易、问题合同、违规担保专项治理(覆盖11家市管国企和23个乡镇、部门),清理风险隐患。规范国企采购,联审1000万元以上重点采购项目31个。全面应用国企采购云平台完成项目514个,成交金额9.39亿元。
(七)旗帜鲜明、政治忠诚,队伍建设更有准度?。一是?廉政建设筑防线?。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明确责任分工。持续正风肃纪,抓好节日纠“四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自查及违规吃喝、收送礼品礼金等专项自查自纠,积极打造“清廉财政”文化品牌。二是?理论武装强根基?。构建“第一议题”领学、专题深学、现场教学、课题研学、思辨学“五学”联动体系。创新学习形式,通过集中学习、周一夜学、“共富善治大讲堂”等深化理论学习。常态化开展干部教育,举办“实干笃行新征程奋楫争先谱新篇”主题交流活动。三是?志愿服务践初心?。开展“红立方”志愿服务,落实“民情连心·先锋亮旗”机制,组织干部认领社区先锋任务。按照村社共建“一件事”要求,认领下元塘社区共建任务,助力改善消防设施。持续开展全域共美丽志愿服务,每周安排干部赴联系行政村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财政厅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精准把握宏观形势与政策要求,全力做好“科学谋财、创新理财、高效用财、安全管财、勤廉护财”五篇大文章,在克难攻坚中奋力夺取财政工作新成效。
(一)聚焦增收节支,全力稳住收支大盘?。将稳收支、稳运行置于首要位置,统筹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地与收支平衡,确保财政运行平稳、安全、高效。一是?精细组织财政收入。?健全收入协同机制,强化形势预判与前瞻谋划,深化财税银联动。做实收入季分析、月跟踪,完善滚动预测机制。整合征管力量,管好存量、深挖增量,依法依规抓好税收、非税及资源资产盘活收入。着力提升收入质量,力争全年税收占比指标优化。二是?刚性落实“过紧日子”。?坚持量入为出,严把支出关口,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从严管控调研安排、报刊订阅、视频及PPT制作、资料印刷、节庆论坛展会等支出,从紧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持实事求是谋划政策项目,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杜绝盲目冒进。三是?强化财政资金监管。?紧扣“财会监督改革攻坚年”要求,深化上级部门联合检查。优化监督协作机制,推动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纪检监察深度协同。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四全”体系,落实重大项目绩效目标实质性审核,强化成果应用。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提速工程项目综合监管系统建设,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落实政府采购领域“三年行动方案”,开展“4+3”违法违规行为和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二)聚焦精准滴灌,全力服务中心大局?。坚持需求导向、靶向发力,高效运用政策资金,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迭代升级财政要素保障体系。?以“1+9”财政政策及“两新”政策为核心,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力度,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持续向好。二是?放大产业基金引领效应。?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集聚产业。积极探索省市基金联动合作,共设联合基金,“引资入嵊”。完善以绩效为核心的政策评价机制,强化基金投资运营监管。三是?积极争取要素资源支持。?全力争取特别国债、专项债券额度,加强与发改、行业主管部门协同,依据债务风险状况科学谋划储备规模,提升储备项目质量。加强专项债券项目运营期管理,督促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并足额归集项目收益入库。
(三)聚焦民生福祉,全力推进共同富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强化对共同富裕体系的预算保障与前瞻研究,聚力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建设。一是?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突出“保基本、兜底线”,确保全市财政支出三分之二以上投向民生领域,有力保障乡村振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等重大战略实施。二是?构建完善共富政策体系。?深化推广“小吃致富模式”,拓展电子食安身份证、暖心无忧基金、粮食全产业链、“嵊情家味”品牌、桃形李特色农业保险等可复制标志性成果应用。持续落实“暖心无忧”基金、医疗救助基金政策,扎实推进市级家庭型医疗保障试点工作。三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稳步实施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全面优化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文化环境、校舍设施及功能场馆。
(四)聚焦市场导向,全力深化国企改革?。围绕市场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增强市属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一是?纵深推进国企改革。?规范开展市国有资本投资基金管理,按要求实施监督评价。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鼓励国企深度挖掘经营性资产潜力,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盘活具备收益潜力的资产,完成年度重点项目盘活任务。有序推进市管企业股权整合,发挥股权集聚效应,稳步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二是?优化国有企业考核机制。?加强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完善工资总额指标设置,突出营收、融资、资金绩效等核心经营指标考核,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科学制定党建考核办法,巩固拓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