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正当时:新时代青年推进强国建设的使命与担当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强国建设的号角已然吹响。青年,作为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推动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从百年前“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呐喊,到新时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一代代青年用热血与奋斗诠释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青年群体的使命与担当,不仅关乎个人理想的实现,更决定着民族复兴伟业的成败。
一、历史镜鉴:青年力量在强国进程中的时代印记
回望历史长河,青年始终是国家变革与发展的先锋。1919年,五四运动的火炬照亮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用热血唤醒沉睡的民族意识。他们走出书斋,走上街头,以无畏的勇气向旧制度宣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更标志着中国青年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青年抛头颅、洒热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牺牲时年仅28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在15岁的花样年华从容就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为新中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北大荒的垦荒青年用青春的汗水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两弹一星”研制团队中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攻坚克难,让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这些历史印记深刻证明,青年的奋斗始终是强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与实践支撑。
二、时代使命:强国建设对青年群体的多维要求
(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理想信念是青年奋斗的方向标。在强国建设的道路上,青年首先要解决好“信仰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新时代青年需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无论是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还是抵御多元思潮的冲击,青年都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锤炼过硬本领,夯实发展之能
强国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青年必须具备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知识与能力。一方面,要立足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科技领域勇攀高峰;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跨界融合,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乡村振兴一线,青年科技特派员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在科技创新前沿,青年科研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青年才能在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三)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之责
家国情怀是青年奋斗的精神底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家国文化传统。新时代青年应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无论是逆行出征的“90后”“00后”抗疫工作者,还是扎根边疆、守护国土的青年官兵;无论是投身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学生村官,还是远赴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志愿者,他们都在用行动诠释“国之大者”,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
三、实践路径:青年推进强国建设的行动方略
(一)在科技创新中勇当先锋
科技是国之利器,青年是创新之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阶段,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敢于挑战权威、突破常规,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等领域发挥生力军作用。例如,中国航天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托举起“嫦娥”探月、“祝融”探火、“天宫”揽胜的梦想,让中国航天站上世界前沿。未来,青年应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主动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在攻克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贡献青春力量。
(二)在乡村振兴中彰显作为
乡村振兴是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青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乡村建设:有的返乡创业,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乡亲增收致富;有的发挥专业特长,为乡村教育、医疗、文化事业注入新活力;有的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例如,“新农人”李子柒通过短视频传播中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3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