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七一:行走泥土间 心映党旗红
去年9月,我来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陶厂镇祁首村,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也是一名奋战在一线的共产党员。从“跟着干”到“独立扛”,我在为民服务中砥砺本领,在处理小事中体悟民情。回望这段沉于泥土、行于巷陌的日子,走过的每一户人家、协调的每一场矛盾、推进的每一项事务,都是我成长的刻度,更是党性锤炼的注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始终思考:如何将所见所悟转化为工作方法?如何把“脚下泥土”化作“心中蓝图”?“七一”将至,这份对人民的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就是我在党旗下最庄重的致敬。
察民情于细微,把小事办实,是不变的初心。工作第一站,我来到祁首村,从事民政这个“理万家事、解万家难”的工作。到村之初,我将低保户、重残户作为重点对象开展“敲门行动”,不到半年便走遍了低保户88户、重残户36户。
印象最深的是大毛自然村的陶大爷。去年底,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家中老伴患慢性病,儿子辞职回家照料,治疗花费已达8万元。因名下有车辆,去年低保申请未通过。今年政策调整后,我第一时间上门讲解新政、协助申报,3月成功将其纳入低保,缓解了家庭重压。村里还有8名尿毒症患者,药费负担沉重。我主动梳理名单、逐户上门,协助申请临时救助,确保政策“一个都不落”,群众纷纷为村委的暖心服务点赞。
半年多来,我累计协助20余户困难群体完成救助申报。看似琐碎的民生点滴,却关系群众最真切的获得感,也体现党和政府时时放心不下的关怀温度。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深切体会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把一件件小事办实、办细,就是把党群关系落在实处、延伸在民心。“七一”将至,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温度,正是以实际行动为党的生日写下的真挚答卷。
探症结于万家,以智慧破题,是坚定的信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农村殡葬改革,规范殡葬行为、树立文明新风,同时保护耕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作为基层党员,我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在前。
我所在的祁首村地处X024县道沿线,部分村民祖坟正好位于整治红线内,涉及迁移,牵动人心。作为村书记助理,我积极参与入户走访与政策宣讲,既要直面传统观念的惯性,也要化解“你拆我才拆”的群体心态和攀比心理。特别是本村以同姓聚居为主,合葬墓多、情感浓,群众顾虑重重,加之村庄处在两县交界,行政协调难度亦不小。
面对重重挑战,我们从“遏制增量、稳控源头”入手,探索出了“一报、二吊、三宣、四跟、五到位”的五步工作法——村书记携花篮上门吊唁,在关怀中融入治理前移;党员干部逐户宣讲政策、全程跟进迁葬流程,用情用理平稳推进。与此同时,建设公益性公墓,提升安葬环境,降低群众负担,群众逐渐从抵触转向理解支持。面对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敏感问题,仅靠一纸通告、一句号令远远不够,唯有多一分耐心、多一分温情,既讲法度也讲情理,才能真正化解旧俗观念,推动新风落地。回望这段攻坚历程,不只是一次基层治理的探索,更是一场初心使命的锤炼——在群众最关切、最难解的地方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这也是新时代党员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解难题于一线,让矛盾止于未发,是应有的担当。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村里面临的矛盾纠纷也愈加复杂。既有网络诈骗等新型问题,也有农村改田等历史遗留矛盾。去年12月,新上任的准“90后”村书记深入走访、熟悉村情,我建议将“村民议事”从会议室搬到村头巷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说事议事。就这样,我们把议事“搬到村民身边”,今天在道仕观,明天在宋村,群众爱热闹,也愿发声,看见书记来处理别家事,也顺便提提自己的烦心事,干群距离悄然拉近。
对群众提出的小工程项目,我们坚持“能办则办、能快则快”。宋村一条进村道路因河水冲刷出现塌陷,存在安全隐患,村民一反映,我们立即查勘、拟定方案,不到一周便整修完成,赢得一致称赞。遇到邻里纠纷,我们坚持现场调解、主动介入。比如,宋伯欲硬化门前空地,李伯远在外地却指其侵占地基,双方多次争执、积怨已久。我们第一时间请双方到村部调解室,查清事实、当面沟通,最终促成和解、签订协议,既还原了真相,也修复了关系。
半年多来,参与调解矛盾纠纷已成常态。为更系统推进工作,我将村调解实践总结为“三访四联五到家”预防解纷工作法,做到“红白喜事、建房动土、土地流转、项目动工、突发事件”五类村民大事,调解力量必到现场,力求矛盾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如此一来,群众诉求有处说,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干群气顺、民心更聚。在这一场场协调中,我也愈发体会到:“枫桥经验”的生命力,正源于党员干部真正走进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这段直面矛盾、服务群众的经历,于我而言,不只是履职尽责,更是摸索路径、沉淀经验。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我将始终秉持为民之心,肩负时代之责,在最贴近群众的地方践行使命,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守望信仰、书写担当。
“七一”将至,党的104岁生日即将到来。回望10个月的驻村时光,每一步脚印、每一项实践,既是对群众深情的回应,更是对党组织培养的感恩与回报。基层不是锻炼的“终点站”,而是成长的“练兵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将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放在心中,把服务落实在脚下,在广袤的乡村沃土中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让青春在基层闪光,让党徽在一线熠熠生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