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2024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2024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的有关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X率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及市自然资源局负责同志赴X区、X县、X县、X市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市直座谈会,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地资源。截止2024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3410.55万亩,其中:耕地657.5万亩,林地1986.07万亩,城镇用地60.2万亩,村庄用地156.76万亩,水域、湿地及水利设施用地345.32万亩,其他各类用地370.84万亩。全市已发现矿产79种,查明资源储量75种,其中:黑滑石保有资源储量1.96亿吨,居亚洲第一;蛇纹石保有资源储量4.49亿吨,居全省第一。全市森林面积13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1.16%,活立木总蓄积量8045.6万立方米,乔木林每公顷蓄积为74.7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358.1亿立方米,比2023年增加57.2%,比多年均值增加45.8%。全市湿地面积总计336.88万亩。自然保护地69处,批复总面积710.4万亩,扣除交叉重叠后总面积403.92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81%。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和市委工作要求,从夯实生态底线、统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强化资源保护,有效夯实生态底线。严格耕地保护,建立耕地储备机制。全年新增入库耕地数量4.27万亩,新增水田规模4.74万亩(主要为旱地提升改造为水田),划定补充耕地储备区42.1万亩。X县纳入全省第一批耕地“山上”换“山下”试点。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亮点突出,2024年度修复废弃矿山面积0.12万亩,完成修复总面积4.12万亩,建成省级以上绿色矿山31座,X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入选国家示范工程;X、X入选国家废弃矿山、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央视专题报道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经验。
    (二)强化规划管控,有效提升利用效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1021个村庄规划初步成果编制完成,“一张图”系统获全国2024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铜奖。生态价值转化取得突破。大坳水库自然资源资产出让23.5亿元,万年“湿地资源运营中心”交易湿地指标3笔、交易金额2442.3万元,X市第一单(X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交易在X完成签约、交易金额612万元。绿色金融改革不断推进,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14%,在全省率先出台《X银行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推动“节水贷”工作落地,全市共签约“节水贷”11笔、发放贷款4453万元。
    (三)强化集约利用,有效释放存量潜能。扎实推进“节地增效”行动,供应批而未供土地3.23万亩、消化批而未用土地4.14万亩,处置闲置土地1.2万亩,闲置土地净下降率19.79%,超额完成省定“三项”消化处置任务。横峰县等3地通过国家级节约集约示范中期评估。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全覆盖。持续实施“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鄱阳湖X湖区总磷浓度同比下降1.85%,县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建成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园区2个,节水载体1786个,10个县区通过节水达标复核。
    (四)强化基础管理,有效摸清资产家底。全面开展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清查工作,完成基准时点资产清查成果省级核查质检、汇交入库上报工作。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清单编制工作。完成213个市级登记单元地籍调查建库,明确产权归属与空间分布。通过清查与建库,全面掌握资源家底,为精准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为科学开发与保护奠定基础。完成耕地储备区划定42.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12.6万亩,造林种树种果种茶资源11.94万亩,巩固资源存量。加快矿产资源增产上储,全年争取省级财政地质勘查项目10个、资金2838万元,新发现矿产地2处,新立采矿权10宗,新立探矿权4宗。出让采矿权5宗,收益15.11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责任落实还不到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存在。2024年耕地流出2.3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流出8463亩。自然资源督察反馈耕地“非农化”问题68个、309.1亩,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问题64个、764.47亩。部分乡镇对耕地保护政策宣传不足,流转土地改种苗木、挖塘养鱼现象仍然存在。生态空间管控薄弱,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面积占比较高,部分项目存在未批先建情况,反映出规划刚性约束不足。
    (二)资产管理效能还有待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基础还不牢固,资产管理报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资产家底还不够清晰。部门协同监管还不顺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数据共享率不高,监管部门权责还不够明晰,比如对耕地非粮化的指导、监督职责相对分散,权责不匹配。资产管理规范化、精细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还不高。部分县市区2024废弃矿山修复进度滞后,2025年完成矿山修复任务压力较大。
    (三)市场配置机制仍有缺失。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单一,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链短。林业碳汇、湿地指标等交易规模小,全市仅完成3笔湿地指标交易,且金额较小;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覆盖面低,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发放仅3县试点,资源变资产渠道不畅;矿产资源开发粗放,黑滑石、瓷石等优势矿种深加工不足,初级产品占比较高,矿山规模化开采率较低。
    (四)要素保障能力仍有不足。土地储备和供应存在结构性矛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加强。土地供应计划编制和实际供地有时存在偏差,导致批而未供、批而未用、闲置土地问题突出,截至2024年底,全市批而未供土地5.27万亩,批而未用土地9.4万亩,闲置土地2.07万亩,较为靠后。
    三、意见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筑牢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全市641.66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和571.3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建立约束机制,将“非农化”“非粮化”耕地规模与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挂钩,强化占补平衡过程管控。完善补偿机制,提高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严格落实新修订的《X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和即将出台的《X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加快推进废弃矿山修复示范工程,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内违法行为的监督。
    (二)深化市场改革,推进资源价值实现。构建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加快建成市级生态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林业碳汇、湿地指标、水土保持成果等交易品类。推广婺源自然保护地地役权、弋阳雷竹收益权证等模式,逐步扩大交易规模。推进矿产资源集约化开发,制定黑滑石、锂矿等专项规划,推进矿产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支持优质矿产项目建设产业园。鼓励支持国有平台、大型矿山对小型矿山整合,提升矿山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三)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增存挂钩”指标配置机制,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方式,充分研判市场需求并精准投放,对重大项目、民生项目等用地优先供应、应保尽保。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深入推进存量用地提质增效,加大批而未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消化处置力度。积极申报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统筹推进申报专项债地块逐宗收储、净地入库。
(四)夯实管理基础,提升资产治理效能。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报表体系,根据资产清查结果,明晰全市自然资产底数。建立统一确权登记体系,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确权,明确产权归属。完善统计核算制度,统一分类标准与计量方法,定期发布资产负债表。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打通数据共享渠道,尽快打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数据接口,建立部门协同监管和治理模式,形成监管合力。着力实现资源保护精细化、价值转化高效化、要素保障精准化,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X力量。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