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安的荔枝》有感:荔枝未红为者有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前不久,央视《长安的荔枝》热播,李善德的故事发人深省。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差事,落到了一个不被待见的小官手里,成就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供应链传奇。李善德的“送荔之旅”,像一面镜鉴,警醒我们:初心、能力、坚持是成事的必要条件。也启发我们:荔枝未红,为者有为、为者勤为。
荔枝怎么运?学李善德“精于术”,用专业素养破解工作困境。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之遥,被同僚做局“坑”了的李善德,接下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李善德凭借明算科出身的专业素养,研究出盐洗隔水抑菌、双瓮冰镇降温、分枝植瓮之法的创新保存方式,精研大唐的交通构造,优化荔枝转运线路,硬是走在了自然规律的“对抗路”,将荔枝的保鲜期延长至了十一日。李善德的成功,靠的是科学分析、靠的是勇于突破、靠的是精准谋划、靠的是自身过硬。如今,我们在工作中同样面临各种“运荔枝”的困境:审计力量资源不足、执法程序不够规范、协调联动不够顺畅、信息手段运用不够等。唯有用精研细究代替盲目决策,用扎实调研取代无效动作,提升自身专业性运送“十日鲜果”,才能让各项改革发展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发展的温度与甜度。
荔枝为谁运?学李善德“明于道”,在诱惑和压力面前不忘初心。初入岭南,李善德一心“寻经问道”,偏执地以运荔枝为唯一目标,不计后果、不计牺牲;二入岭南,借着杨国忠银牌开道,各部以及岭南使鼎力支持,手中的“权力”已异化为脱离群众的“快马”。但当他看到驿站马毙人卒、侗人果园被毁的民生惨剧,突然痛彻醒悟:“冰鉴保的是贵妃的体面,寒的是驿卒的骨头”;当他得知荔枝转运的费用既没有由太府寺的国用里出,也没有从圣人的大盈库里拿,而是取自民脂民膏,心生厌恶进而幡然顿悟“真正的盛世不在贵妃舌尖,而在百姓掌心微甜。”在荔枝运到后,李善德痛斥杨国忠:“朝廷之法,偏为贵人而设!”最终拂袖而去、隐居岭南,避开了安史之乱,他坚守了初心,初心同样守护了他。在工作中,我们同样会面对类似的压力与困境。唯有时刻自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始终坚守初心,聚焦民生资金、关注民生工程,查出侵害群众利益、侵占群众财产、损害群众权利的各类问题,确保财政资金不被浪费在“荔枝鲜”上,而用于刀刃、惠及于民,才能使审计工作与群众关切同频共振。
荔枝怎运到?学李善德“成于务”,无惧困难久久为功终成功。杜甫问他,没胜算的事,为何要干?他回答:“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有多远的地方。”李善德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直接放弃,而是拼尽全力,在绝境之中逢生机,日复一日地求法、研究、演算、试验,在屡试屡败中摸清极限、积累经验。衣服上的补丁越来越多,心里却越来越踏实。“最甜的荔枝总是悬在最高的枝头,最近的生路总在最近的死局旁。”他脚踏实地、敢于斗争,完成“荔枝鲜”任务的同时,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工作中,应发扬“钉钉子精神”,对看准了的事情、承诺好的工作要锲而不舍、紧盯不放,立足支点建设、节点建设、主城崛起,结合审计工作自身,对干部素质提升、科学规范提升、审计作为提升“三大行动”真真切切地抓落实。经济监督不是一时的监督,咨政辅政也不是一时兴起,审计的“经济体检”是常态化的,应有恒心、有魄力、有毅力,以“绣花功夫”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积小胜为大胜,才能真正达到“治已病、防未病”的目的。
盛世在哪里?学李善德“忠于义”,功成不必在我但必定有我。当荔枝成功运至长安,李善德却感到厌恶和反感,为了某些权贵媚上而搞的所谓短期“政绩”,家人、朋友、荔枝园和沿路的百姓都因他的成功而不幸。本可坐享荣华富贵的他,选择放弃封赏、回到岭南,扎根基层种荔枝,基于良知,也基于情怀。我们审计人的价值同样也不应止于光鲜的汇报材料、热闹的“形象工程”“样板工程”,若一味追求“短平快”的政绩,那无异于“砍树毁田保荔枝”,最终得不偿失。应以“种树”的心态,甘当“栽树人”,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真正的政绩不显于当下,亦无愧于将来。应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症”的思想堤坝,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校准政绩观偏差,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围绕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审计,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审计,围绕促进党的自我革命开展审计,做到“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则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荔枝尚在枝头,为者理应有为。既然选择了为国而审、为民而计,就应精于业务、不忘初心,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为审计事业提质增效、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谋思路、勤研究、优方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征路”上做一名问心无愧的“送荔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