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发展旅居康养产业调研报告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共XX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要求:“围绕文旅产业升级深化改革,打造文旅产业升级版,在培育消费新场景新增长点上有新突破。”XX市生态气候环境宜居,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田园风光优美,旅游要素多元,具备发展旅居康养产业的基本条件。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旅居康养产业发展,聚焦打造“有一种叫XX的生活”XX样板,提高“吃住行、游购娱、康养学”一体化服务水平,打响“旅居XX”新品牌,打造文旅产业升级版,为XX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XX市发展旅居康养产业面临的困难
(一)系统规划不强,地区间联动不足
各地各部门缺乏推进旅居康养产业发展的专题性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旅居康养人群吃、住、行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政策考量,发展旅居康养产业停留在各地区零星的实践探索阶段,未形成“旅居XX”品牌。游客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且麒麟区最多,占65%以上,中心城区以外的县(市、区)不足5%。凤凰谷、彩色沙林、大海草山、九龙瀑布、尼珠河大峡谷、珠江源等风景区未能形成联动,景区未实现互相推荐,未能形成旅游精品路线相互引流。市—县(市、区)—景区三级旅游集散体系不健全,城区至景区、景区至景区的“最后一公里”未全面打通。
(二)产业价值链短,经济带动效应不显
当前呈现“旅居为主、低层次消费”的特点,旅居平均时间为30天,最长为100天,最短为7天。到XX旅居人员的年龄结构普遍偏大,60岁以下的占20%左右,60~70岁的占70%左右,70岁以上的占10%左右,老年群体消费欲望不高、消费能力较低,40%左右的旅居人员租住居民自建房,43%左右的自己买菜做饭,73%左右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景区、广场和公园,人均每天吃住用等所有消费只有50元左右。缺少拉动需求、引领消费升级的业态,消费场景单一、附加值低,高端旅居康养产品和服务欠缺,集休闲、体验、医药、养生、健身于一体的“一站式”旅居康养产品欠缺,对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产品业态开发单一,拳头产品不多
现有旅游产品仍以传统休闲观光类为主,特色化的产品和特色服务丰富程度不足,旅游产品品种单一,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项目少,难以深层次地留住游客。师宗县共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其他景区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体验性项目严重缺乏。爨文化中被开发出来的文创产品较少,除爨体书法外,其他爨文化产品少有人知,未能开发出爨文化剪纸、明信片、摆件等游客便携易购的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
(四)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满足游客短期居住的精装修、小户型、配置全、环境好的房源较少,公寓型酒店、度假型酒店、老年公寓等供给不足;一些针对旅居游客改扩建的社区居民自建房、民宿等规划不合理,设施配置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封闭式小区的房东大多不愿为旅居游客提供房屋短租服务;少数宾馆、酒店硬件设施差,对外省(区)游客个性化服务意识薄弱;房地产市场在售的小区商品房在面积、户型、设施等要素上与旅居游客购房需求不匹配。同时,XX市的很多景区景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开发程度较低、品质不高、设施设备不完善、产品业态不丰富、服务质量不优的问题。旅游商品供给普遍存在种类不够丰富、包装设计不够精致,食品、果蔬类产品携带不方便,本地特色产品的知名度不高。
二、推进旅居康养产业发展,打造“旅居XX”品牌的建议
(一)加强“旅居XX”宣传推介引导
旅游和旅居具有相通之处,都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文化风情、好吃好玩好逛等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但是,从旅游到旅居,是从一次性消费到重复性消费、从短期旅游收入到长期旅居收入、从旅游门票经济到旅居综合性收入、从走马观花式旅游到沉浸式体验旅居的巨大变化。要树立“旅游旅居”的“引进来到留下来”的新观念,转变“我为主到客为主”的“主观性走心式”的新理念,整体策划、统一营销、精准推送,扩大“旅居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打响旅游品牌。巩固提升“珠江源”“爨文化”“罗平油菜花”“会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等旅游品牌,创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标志“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统一策划“旅居XX”的宣传标语和口号,在市域内公园、广场、公交站台等进行广泛宣传,使其刻入广大市民的记忆里;精心制作完善一批体现“旅居XX”主题的形象宣传片、歌曲、剧目,借助新媒体和网络传播渠道,做好系列宣传推广工作,提高活跃度。
二是创新营销方式。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组织文旅企业到目标市场客源地城市举办诸如景区推介会、旅游地产推介会、文旅项目推介会、特色产品推介会等活动,面对面与“客人”“客户”交流。加强与主流媒体平台合作,统筹官方公众号、抖音、快手、小红书、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线上精准营销,构建“央媒+省媒+市县媒体+文旅企业”联动的品牌传播矩阵,将XX市独特的清凉气候优势、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热情周到的服务保障全面宣传到位,通过优质的服务、较高的性价比、宾至如归的回家体验、便捷的生活等,更好地让旅居游客反复再来,邀请或带动周边人群来,把“流量”转化为“留量”。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完善涉旅舆情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向,第一时间回应涉旅负面言论,依法查处恶意抹黑信息。加强正面回应、舆论引导,加大旅游暖心举措和服务的宣传力度,及时将公共服务完善、特色亮点服务等以大众喜闻乐见、易于传播的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全面宣推,切实维护好“旅居XX”形象。
(二)创新“旅居XX”消费场景
围绕“旅居XX”目标,积极构建具有“居住舒适度、生活实惠度、娱乐开心度、出行便捷度、氛围适应度”特点的旅居康养新维度,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康养学”做好旅居康养九要素文章。
一是提供“尝地方味、吃家乡菜”,使旅居康养者吃得放心。调研发现,旅居康养者尤其是老年人,因为旅居时间较长,他们更愿意吃自己家乡的味道、更愿意自己动手做菜做饭,偶尔品尝一下旅居地的特色美食。因此,一方面,可以适当推广本地特色美食,引导旅居康养者购买特色产品品尝或作为礼品等,擦亮“吃在XX”饮食文化品牌,彰显XX蒸饵丝、宣威火腿、沾益辣子鸡、马龙野生菌、陆良米线、会泽稀豆粉、罗平花米饭、富源羊汤锅、师宗黑山羊等特色优势,丰富餐饮供给和体验,满足旅居康养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为旅居康养者提供良好的“菜篮子”“菜市场”“菜工坊”,提供更多生态、有机和“土”产品,为旅居康养者提供符合他们胃口美食的方便选择。要充分调查研究旅居客户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适度引导消费,让他们身在他乡却能感受到自己的“家乡情谊”和“家乡味道”,从“走形”向“走心”转变。
二是引导“便利短租、拎包入住”,使旅居康养者住得安心。大部分旅居康养者居住时间较长,一般在一个月以上,住宿往往选择租房。但是,相对于一般性租房至少6个月的时间,旅居康养者租房又属于短租。因此,需要为短期租房者提供便利条件和减少中间费用。首先,要加大短租市场监督检查力度,对旅居康养者短期租房进行专项督查,开通投诉热线,减少纠纷和争执。其次,要引导拎包入住房屋供给,统筹酒店公寓、社区自建房、居民小区等住宿资源,升级改造一批星级酒店、宾馆、客栈、民宿和农家乐,提供更多标准化、特色化和适用性好的短租房资源,提供更多高中低各类型拎包入住房屋,推广马龙区咀子上、水箐、土瓜冲,沾益区红瓦房等地旅居经验,统一开发、集中改造,打造集休闲度假、康养旅居、工作生活于一体的旅居村落,实现旅居康养者可以睡好觉、做好饭、进出方便等。
三是主推“出行便利、租赁简便”,使旅居康养者行得顺心。调研发现,旅居康养者很大一部分人不会开车,对出行交通需求度、关注度和敏感度高。要继续推进“麒、沾、马”中心城市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中心城市与景区景点之间、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在旅居旺季需要优化公交路线,缩短等待时间。积极推出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和租车行,降低出行成本。简化租车出行手续、降低抵押和租车费用,提升租车出行的便利度、舒适度和性价比。
四是强化“规范有序、提升质量”,使旅居康养者游得舒心。要树立“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理念,提升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为旅居康养者创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以强有力举措推进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严厉打击组织接待“不合理低价游”、停车场乱收费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实施涉旅企业诚信评价,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切实维护旅居康养者合法权益。不断提升改造景区基础设施,抓好珠江源、彩色沙林、多依河、凤凰谷、菌子山、大海草山等老旧景区转型提质,优化景区连接道路、游览线路、标识标牌和智慧导览服务,推进旅游设施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提升旅游服务配套功能;加大旅游风景道、公路沿线自行车道、步道以及沿途服务区、旅游驿站、营地等建设力度,打造便捷化、人性化、舒适化的旅游环境。引导景区引入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提升景观质量和游览体验。盘活用好全市各类自然、人文、历史等优质资源,充分挖掘古地质和古鱼类文化、爨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资源,推动旅居康养发展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服务提质。以罗平云上花乡等先导示范工程为引领,打造更多立得住、叫得响、可持续、能复制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盘活“三线建设”老旧厂区、厂房等工业遗产,依托陶瓷文化小镇、爨文化小镇、古鱼化石博物院,创新开发一批集休闲与文化于一体的体验式、交互式旅游新场景。围绕老年人、亚健康和患者出行的便利度做好服务文章。
五是引领“回归传统、减少装饰”,使旅居康养者购得称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旅游产品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品牌效应,但也存在同质化、过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0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