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X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X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抓重点、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聚力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有力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责任落实,筑牢乡村振兴之基。一是构建责任体系。调整充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乡村振兴工作专班,成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5个专责工作组,市级分管领导、27个市直部门及县、区党委政府向市委市政府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明确职责任务,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有效开展。二是强化督查落实。多次组织召开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推进会,进行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理清思路,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定期调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同时,制定出台市委一号文件、有效衔接工作要点及五大专班工作计划等系列政策配套文件,由市政协牵头成立农业农村工作督导组,每季度开展一次重点工作督导,有效保障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
    (二)锚定产业兴旺,厚植经济发展沃土。一是粮食安全根基更加坚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出台粮食生产奖励补助办法,集成推广良种良法,融合推进农艺农机,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4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4.2万亩、占省上下达任务的104.67%,产量达49.25万吨。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全市实控耕地面积190.4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49.9万亩,2023年以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661.41亩。因地制宜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全年完成农业高效节水面积109.63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4%。全面落实高标准农田“1+3”政策措施,出台高标准农田暨高效节水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23年以来建成高标准农田37.73万亩,X区永久基本农田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全覆盖。二是特色产业发展更加强劲。精准招引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项目32个,X县金琥农业马铃薯加工、X区乡村振兴畜牧产业园及X区20万吨乳制品加工等一批菜草畜产业链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完成投资13.51万元,投资完成率99.5%,24个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产值达到105.63万元,同比增长5.5%。X县入选2024年度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建设名单,9家冷链运营主体被认定为首批“甘肃省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X县X顺利通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评估,X区X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有序推进。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个,新认定“甘味金品”32个,市域内建成“甘味”及“甘味金品”线下体验馆6个,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塑造乡村振兴之形。一是高站位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优化布局、分类推进,持续推进省级示范市创建和示范村创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安排专项奖补资金,高站位谋划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储运治理机制,颁布实施《X市乡村清洁条例》,乡镇清洁制度和行政村清洁公约实现全覆盖。二是乡村建设成效更加明显。因地制宜推动“八改”工程,分区分类建设和美乡村,创建省级“和美乡村”3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全面完成,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资金绩效评价结果获A等次。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达到82%,实现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达到55.4%,卫生户厕普及率提升到89.4%,X区实现农村污水治理全域覆盖和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营。
    (四)培育乡风文明,传承乡村振兴之魂。一是树立文明新风。持续推进农村高价彩礼治理,制定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指导意见及工作方案,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忆先辈传家训讲家风”等文明新风活动,全市139个行政村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X区移风易俗做法、X“345”养老服务模式被央视宣传推广。二是创建文明家庭。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和孝子、好媳妇等选树活动,广泛开展民俗技艺传承、“丰收中国万里行”直播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文明创评活动,创建省级文明村镇7个,评选市级文明村镇18个,推树全国“最美家庭”1户、全省“最美家庭”10户,培树市级“最美家庭”45户。
    (五)强化治理有效,提升乡村振兴之力。一是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深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扎实开展乡村两级班子运行届中研判和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工作履职情况调研,及时调整配齐村“两委”班子成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主动创稳为抓手,开展“三无”“三不”创建行动,31个村实现“三无”、113个村实现“三不”。二是加快促进“三治”融合。命名全省村规民约先进村6个、第二批“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7个,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53个,所有行政村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全面推行”连心促振兴“1456工作法,全方位搭建党群深度沟通、民情民意汇集、联系服务群众、理论政策宣讲、矛盾纠纷化解、干部履职监督平台,党群面对面说事议事,心连心释疑解难,群众意见诉求办结率达到99.87%,群众的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六)促进生活富裕,强化乡村振兴之策。一是城乡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因地制宜探索“土地托管”、庭院经济、旅居式养老、“彩礼变基金”风俗革新倡议等模式,扎实开展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行动,“村村联合”抱团、“共富车间”、“光伏+种养业”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有序推进,“村居融合”改革试点扩面提质,强村富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二是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统一规划,以党群“联心”统筹化推进、城乡“联姻”精准化帮扶、产业“联动”品牌化培育、利益“联结”抱团化发展的“四联四化”机制为抓手,聚焦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零、小、散、弱”的瓶颈,统筹推动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下沉,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2024年底,全市13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45.4万元。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落实就业帮扶政策,扎实推进居民收入、脱贫群众致富提升行动,2024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209人(其中培训脱贫劳动力139人)、“五保障·促增收”等招聘活动约100场次,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1万人,其中脱贫群众劳动力务工5078人,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59元,同比增长5.9%,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
(七)巩固衔接成果,完善乡村振兴之链。一是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把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坚持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社会监督发现、系统数据分析“五措并举”,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一键报贫”二维码实现农村常住人口全覆盖,农户码上扫、干部马上办,确保应纳尽纳。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37户395人、消除风险9户26人。二是持续巩固“三保障”。全面落实“五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各类反馈问题整改,强化“四查四补”工作。控辍保学做到动态清零,监测对象患病核准率为100%、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率为100%。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危房即增即改。持续推进就业帮扶,每年输转脱贫劳动力5000人以上,有务工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实现应转尽转。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脱贫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严格落实资金帮扶补助政策。建立完善衔接资金项目库,加强衔接资金全过程绩效跟踪、动态监管,2023年以来,累计落实各级衔接资金5.56亿元,实施项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0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