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突出表现为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在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方面发挥着“枢纽”的作用。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选择。
1.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具有多重现实价值
??县域富民产业是以县域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旨在实现促农增收致富、繁荣县域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等多重目标。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新阶段背景下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对于激活县域发展比较优势、扩充县域就业容量、增强共同富裕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不是村庄振兴,其本质是县域范围内的全面振兴。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是资源硬性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作出专章部署,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多重要求。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既要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不能太小、太散,也不能离乡村太远、失去联农带农的作用。一方面,县域是发展富民产业的适宜经济单元,已经具有相对系统的金融、市场、物流、保险等社会经济服务体系,具备一定的人口和消费规模,同时有一定的人才等要素集聚,是城乡要素配置的“枢纽”,在承接城市经济要素转移、下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县域是发展富民产业的适宜行政单元,县域空间囊括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乡村,贴近乡村,是最有利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发挥城乡融合发展效应的实践单元。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系统性提升县城在拉近城市与乡村距离、聚散关键发展要素、引导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等三个方面的节点功能,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充分发挥县城、小城镇与乡村的近距离优势,实现资源要素的充分互动及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充分共享,实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县域富民产业不仅要促进县城的就业吸纳能力和联农带农能力提升,还与县城的公共服务与福利供给能力紧密关联,县域富民产业壮大将持续提升县城的人口吸纳和服务能力,促使其吸引更多流动人口落户,有利于县城进一步拉近乡县距离、城县距离,实现更多、更密集的城乡要素流动,进而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倒逼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一方面,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要求县城提供公共服务配套,有利于促进县城强化自身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福利供给,通过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吸引企业、人才要素集聚。另一方面,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县城做大蛋糕,聚焦具有迈入中等收入群体潜力的农民工群体,在发展富民增收产业的基础上,打破制度桎梏,打造“安居”县城,吸引农民工定居县城实现“乐业”。
2.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需要找到差异化路径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县域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与社会经济条件,这要求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模式需走多元化、差异化路径,培育独具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
??因地制宜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加快升级。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全国有两千多个县,都在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产业雷同、小而全、一哄而上、产业质量不高、行政大包大揽等产业发展问题;也容易出现与当地农产品、劳动力关联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好优势产业的谋划选择至关重要,一旦产业谋划方向失准,就可能导致产业失败,丧失联农带农能力。为此,要立足县域、发挥自身的特点、开发利用好县域乡土资源尤其是农产品。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延长农产品的价值链,打造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而言,县域富民产业一般以初级农业产业为基础,其发展壮大必须经历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延伸。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为农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0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