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在路旁的树,川流不息的车流。路和树,相映成景。某些时候,也会成为一对矛盾,当路上一棵树阻碍行车,该“移树让路”,还是“让路于树”?

过往习惯做法“砍掉大树来修路”。作为增城城乡建设参与者,今天我们要告诉你一些身边的“让路“故事。早在十年前,增城在城市更新中就善于用巧思为大树“让路”。
留“绿”于城,让大树安居
2014年,城乡院/图鉴公司在荔乡路与府佑路交叉路口微改造项目中,坚持不破坏原有树木,而是因“树”制宜,保留这抹绿色风景线的同时,不影响车流行驶。

荔乡路位于荔城街道,南起雁塔大道(广汕公路),北至荔城大道,人流量和车流量巨大。位于荔乡路的直行车辆等待红灯车流过长,将妨碍车辆右转。从科学规划和交通安全角度考虑,需延长拓宽右转车道,缓解拥堵。

在延长右转车道旁的树池有两棵树,一大一小。较大的那棵高大粗壮、如盖绿荫。经我院专业人员摸查,这棵大树胸径74.2cm。按照最初的改造方案,至少一棵大树需要移栽,进一步拓宽车道。
当路口微改造项目中路面施工基本完成,这棵树的去留成为了难题。据了解,这是一棵常见的海南蒲桃,“树木没有贵贱高低,大树挖倒只是几分钟的事,但树木成材却要数十年。就这样砍伐太可惜了。”建设单位与我院设计团队一致认为,应该想方设法把这棵大树保留下来。
逃过砍伐厄运,移栽是否可行?迁移树木并非易事,一棵土生土长的大树,难以确保移位成活。设计团队再三思虑,决定原址保留这棵大树,保护这个城市土生土长的“原居民”。

砍伐移栽最简单不过,但保留一棵树却要煞费苦心。在合理规划,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我院与建设单位多次进行了现场勘查和方案优化,通过局部偏移和车道缩窄,最后将大树保留下来,从而维持了原有道路的风貌,也不影响正常行车。
这棵大树,非但“逃过一劫”,建设单位还给它们建起一个长条形小花坛,侧面涂上反光标识,一方面更好地保护树木,一方面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全。

现如今,这棵大树仍在原址,安居在城市一隅,在车水马龙间,见证着城市发展,和谐共生。
因“树”制宜,成就江边公园
水光潋滟的增江、树木葱翠、繁花渐次开放、玲珑古塔掩映其中……雁塔公园是增城人常去的休闲玩乐首选。近期晴天在线,雁塔公园里更是游人如织。

从沿江西路开往夏街的沿途,道路两侧的树木沐浴在冬日暖阳下,愈发青绿,如一团“绿云”。

这一片江边“绿岛”,也是在早年一个规划项目中被保留下来的连片树木。经摸查,这片树木为非洲楝,胸径均超过30cm,最大的那棵非洲楝胸径为85cm。

原方案根据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计划将沿江西路东侧改造成为人行道。意味着方案一旦实施,这将近200米的连片树木及江边空地将不复存在。
然而到了现场研讨会上,建设单位与我院设计团队都改变了想法。我院和建设单位通过多轮论证后达成共识,道路建设不能这么生硬地拆除重建,应兼顾考虑周边环境,把道路这东侧的树木和江边的空地保留下来。
“最后,我们决定将人行道右移到江边,道路与江边人行道通过小道连通,这样更利于人们休闲活动。”我院一名曾参与该项目的规划师回忆道。就这样,这片树木有了“一席之地”。

在这份守护下,沿江西路东侧的“幸存者”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像一位胸怀博大的母亲,把沿江西路拥入怀中。后来,被留下来的这块空地也被建设为雁塔公园,如今与增江碧道交相辉映,成为城市空间中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每一棵伫立街头的大树,都是城市故事的无声讲述者,是延续的独家记忆。守护一棵树,就是守护一座城。
城市更新为树木“让路”,便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根”。拒绝“一砍了之”,为保护大树煞费苦心背后,是城市规划建设者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是增城城乡高质量发展最亮眼的底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