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有人在英国向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泼了番茄酱。
10月23日,又有人在德国向莫奈的《干草堆》泼土豆泥。
很明显,后者就是在呼应前者,先不说这事环不环保,但流量肯定是不少的,而且行为相当艺术,相当行为艺术,估计梵高听了心烦高,莫奈听了莫奈何。
从环保的意义来看,环保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道自守,人为地设置一道枷锁,是为了不让发展而过分破坏环境,通俗地说,就是不让短期利益严重影响长期利益,为此就要牺牲部分短期利益,从而换取更高的长期利益。
那么,泼画这事就有点可玩味的了。
如果我们承认梵高与莫奈的画是艺术上的珍品,同时也是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于人类社会有着长期的价值利益,而一时的环保诉求宣言只是短期利益,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长期利益,听起来就跟环保的意义反向了。
好在环保本身是为了环境上长期利益,而艺术是人文上的长期利益,两者一换一,是赚是亏,虽然也不太好说,但起码有环保的大义在,不至于让泼画这事明着亏。
妙就妙在,名画虽然被泼,但名画其实是有玻璃挡着的,实际并无受损,就是说,人文上的长期利益并未受损,只有博物馆洗刷或者更换玻璃的损失,牺牲的也是短期利益,换取一时的环保诉求宣言,大体相当。
在环境与人文的长期利益都没有受损的前提下,把环保与艺术之名汇合在一处,以破坏名画的举动来惊动社会,又因有玻璃使破坏程度得以控制,效果就是社会被惊动了,而名画由于没有受损形成巨大心理落差,此时再诉说动机,与被惊动的大众心理相呼应,一时难以止息,或誉或贬,流量随之而来,也是挺有意思的。
可惜的是,在今年冬天的能源危机之下,大概也只能以短期利益为先,环保这种牺牲短期换长期的做法,道理上应该是贬大于誉,甚至是引起厌恶的,是不得其时了。而有趣的是,还是有政客愿称这种行为是艺术本身而给予赞誉,真是太有意思了。
而就目前两次泼画来看,欧洲社会似乎也没被惊动太多,而行动人除了被拘禁几天,得到的关注与流量应该比平常多了不少,明显有鼓励继续模仿的趋势在,所以咱们可以来猜一下,下一个轮到谁被泼了。英德都来了,法意不来一下都不好说自己是艺术之都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