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数包括什么数,自然数包括什么数包括负数吗

任何事物都必须具有阴阳二重属性。这是一个事物能够被人类认识到它存在的根本条件。中国远古的中医学中就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说。

在中国语言体系中也有“不阴不阳”来表达态度或者认识上的不明朗,模棱两可的成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阴阳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

在甲骨文的钟鼎文化时代,阴阳学体系为: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学说。

易经后,阴阳学说就被篡改成为了《阴阳五行》论为主体的《后天八卦》理论。

到元、明两代,阴阳学就变成了封建王朝在各地方设立的专习天文﹑星卜等内容的学校。

近代在西学东渐之后,就变成了封建迷信的代名词。

至于阴阳学与中国自然数产生的渊源关系则被占卜、相术、算卦……等各种歪理邪说变造得五花八门、荒诞无稽。从而失去了用阴阳法则来认识自然数的根本方法。

自然数是可数万物属性关联关系的数字表达体系。它具有表达万物之间属性关联关系的唯一性与普遍性规则的认识方法、与表达万物之间属性关联关系的倾倾之反、运动抑扬、更相动薄运动变化之系统理论。

也就是说,自然数绝对不是西方数学理论中的“正整数”。更不是单纯用以表示事物个数或给事物编序的数。因为正整数即1,2,3,…它是由1开始逐次加1而得到的。

现代数学中,往往把“0”也称为正整数。还可以用“皮亚诺公理”的形式来定义正整数。

但是,这种认识数字的方法得到的数字体系应该是最原始的一进制数字数码体系产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产生它的逻辑判断体系必须是把所有的数数事物高度抽象为完全相同。

这就是说,这样的数字只能表达事物的唯一性,而无法表达属性的阴阳二合而一的结构性。把现代西方正整数的数字理论翻译成“自然数”。纯粹是“西学东渐”中的盲目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

那么,什么是自然呢?阴阳在中国现代辞海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在中国古代,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既对立又互相消长的矛盾。如

动的、热的、向上的、明亮的、强壮的阳,
静的、冷的、向下的、晦暗的、虚弱的阴。

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也用来说明上下、君臣、君民、夫妻等关系。

显而易见,这种解释包括了两个历史阶段的不同认识,

前面的一段话是在说,世界是属性的,人类对世界的的认识是可以通过属性倾倾之反、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形成的的关联关系来逐步认识的。并且通过这种认识方法认识到:世界、宇宙、自然都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在运动变化的。

而后面的一段话则在说明《易经》后通过神权天授思想建立的封建社会关系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阴阳论的数数法则已经与人类初始数数形成的一进制数字认识法则有了巨大的变迁。首先表现在两个事物的关联关系认识层面上,现代西方数学认为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唯一的。它仍然可以用数字1来进行表达。但是,属性数学对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则发生了有唯一,有不唯一的不同认识层面。从事物形貌连接来讲,他们的关联关系是唯一的,都可以用一条直线把它们连接在一起来进行表示。但是从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来讲,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则出现了阴阳属性结构的四象性。

这些内容我们在前面的四象专业班中已经有了详细的论述,这里我们就不再重复了。

那么,自然数与十进制整数之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属性关联关系呢?

老子周天子封存的禁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易经》前的甲骨文时代人类对道的数字化认识过程。但是,这些数字认识的来源的详细说明老子并没有作出更多的解释。因为一阴一阳为之道,与《易经》中“阳一阴二阳三阴四”的解释并不相同。

那么,何为呢?

现代字典中的解释多达十几种。但是与数学数字有关联关系的主要应该有两种,

一是连接两个事物的路径,
二是认识属性关系的数字方法(包括数轴方向的确定、数字与数字关联关系的形成等等)。

更简单地来说,就是阴阳属性与数字认识的形成存在着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人类所有数字的表达形式,从一进制数字、二进制数字到多进制数字的形成过程都应该在这个认识过程的进步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同的十进制数码之所以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达,也完全决定于属性数学认识的层面不同而为了突出不同层面上的属性运动变化特点而形成的。所以,属性数学的数字认识里程可以全面反映人类自远古以来人类对数字认识的每个认识进步。并通过这种进步的连续性与连贯性找到人类文化博大精深的渐进发展过程,人类走向文明的源远流长历史。为人类数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最科学的基础。为人类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提供最优质的认识方法。

赵致生

二○一四年六月七日

上海市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