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不再犯错的保证书写给警察(保证不再犯错的保证书工作)

保证不再犯错的保证书写给警察(保证不再犯错的保证书工作)

一天下午,离上课还有十分钟,一男孩子气喘吁吁来报告:“江老师,校门口有一个老婆婆找您……”

“老婆婆?”子菲莫名其妙。

来到校门口,只见一个穿着黑衣,头发花白的驼背老婆婆徘徊门外,腰间系着一条白带——子菲打了一个愣,这是白事系的。

“老婆婆,找我什么事呢?”我迎上去问。

“今天中午我们村有白事出殡,有一帮人混进送葬队,领了一次钱又转回来插在队伍后面再领第二次、第三次……唉,死人的钱还挣……我们捉住他们了……是你们学校的学生……呶,这是名单……学校怎么教育的?混进送殡队收死人钱……”

子菲听着,接过纸条,看着纸上歪歪斜斜的字体,简直难堪得无法自容。这婆婆找上门来,事件肯定真的。学校竟然出了这些不争气的孩子?真是耻辱!

子菲气得脸上的肌肉都抽搐了,拿着纸的手也抖了。

“老奶奶,对不起,我们教育不好。我找他们来向你道歉,把钱还给你……”

“不用了……”老婆婆拨了拨耳边的鬓发,说,“我只是想报告一下有这回事,希望学校教育教育,不是来讨钱的……送出去的钱不会收回来……何况是死人的……”

子菲听着,句句刺心。

老婆婆走后,子菲把名单上的同学一一找来,满腔怒火地带到会议室。

望着这群“见利忘义”的“尊容”:有班干部,有体育尖子,有一向品学兼优的……子菲数了一下,十二个!真恨不得给他们每人一个耳光,数落他们一顿。可是理性告诉她:教育不能意气用事,否则会弄巧反拙、一败涂地。孩子还小,盲目跟从,或贪小便宜,很正常,对某些事件不会分辨对错,不知廉耻也是有的。

于是子菲先他们的心声。

“说说看,逝世的人是谁的亲人?”

十几个小头耷拉着脑袋不说话。

“送殡是为了送亲人一程,你们是逝者的亲友?”

个个摇头。

“既然与逝者或逝者家人不认识,为什么混进送葬队里?”

“走一走有5元钱……”那个脸颊胖嘟嘟的正佳小声地说。

“为了钱,就做这样羞耻的事?”

眉清目秀的力俊怯生生地说:“他去我又跟着去……”

“你也不会辨别是非,只会从众,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我只想到没人认得我们,就想着混进去没人知道……”

“我舅舅以前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我跟着他们……”

听着孩子们的话语,子菲痛心:孩子的思想认识是多么幼稚!道德意识是多么淡薄!是非判断能力是多么低下!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学校、家长、社会三体教育的缺陷啊!怎能怪孩子们呢?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均处于发育发展阶段,是非、美丑、好坏的判断能力如同白纸,需要我们的引导。孩子不知黑白,好奇心重,对所有信息来者不拒,统统接受,被眼前物质金钱的诱惑,做出不合伦理、不道德的行为,情有可原。

子菲听完他们的动机,气打一处来。

“你们认为这样做,对不对?”

“不对。”异口同声地答。

“为什么不对?”我问。

他们无言以对。

“送殡是亲人朋友对死者的尊重和悼念,不是为了收钱,发钱是死者家属对来送行的亲友表示的一种谢意……气节比金钱还贵重……”一番解释教育后,他们都低下了惭愧的脸。

“你们认为如何处理?”

班干部志远说:“江老师,我保证以后不再犯错,请你不要公开我的名字……”

“我写保证书,保证多做好事将功赎罪……”力俊说。

“我今后会想清楚对不对才做,不会再干这丢人的事了!”正佳说。

……

从他们的话语中,子菲看到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要面子,有改正的决心。

“好!我尊重你们,给你们改过自身的机会,不公开批评,但这事一定要在校内作为教育的素材,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子菲严正其词地说。

他们同意了。

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要经过从“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发展过程,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实质、从微观到宏观的。孩子们往往会因为眼前利益而动摇了思想。生活中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亚健康的、甚至黄色的等信息一起袭来时,如何提高学生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呢?子菲接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如何做人”,“为何而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以焦裕录、雷锋等事迹为教育素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认识美德具体表现为:帮助人、关心人,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先己后人,先集体后个人,道德为先,金钱为后,校兴我荣,班衰我辱等。

一个人遇到“挫折”重新振作,关键是重拾自信。鼓励是重拾自信心的一个很好途径。

子菲告诉他们:“你们年纪小,不懂事,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及时改正也是好孩子,现在给你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大家不要因为这个‘小斑点’而沮丧,拿出积极的行动来。我们相信你们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他们听了,放下了思想包袱,紧张的表情得以放松。

随后子菲印发给孩子们每人一份《社会公德规范要求》让他们学习。从他们怯生生的表情中显出认真的态度。

让说教的大道理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社会化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去指导行动,子菲注意运用“迁移教育”让孩子们将功补过。她没有把事件告诉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公开他们的名字,而是发给每人一个笔记本,记录自己做的好事,每周交给子菲检查,好事多的,子菲会在班上、学校上进行公开表扬。

校旁的利韵村开展“创建省卫生村”的活动,子菲灵机一动,“将计就计”,组织了这支“送葬队”谈话,还未说出用意,已经有孩子站起来说:“江老师,利韵村开展‘创建省卫生村’的活动,村民都家家户户支持,我们也一起帮忙搞卫生!将功赎罪,好吗?”

“你们觉得呢?”子菲高兴地问。

孩子们纷纷赞成。

当天,烈日当空,街道垃圾成堆,可十二个孩子像小老虎一样精神奕奕,干得不知疲倦,有的打扫,有的清暗渠,有的撕“牛皮癣”……汗流浃背,依然毫不在意。

一个老婆婆经过赞不绝口:“这些小学生真乖,不怕脏、不怕累,精神可嘉!”

咦!这不是上次告“送葬队”来的大娘吗?子菲走过去说:“大娘,您认得他们吗?”大娘眯缝着眼睛仔细看了好一会儿,惊讶地说:“今天穿着校服,他们太帅气了,真认不出来!”

“他们是前些日子你拿来纸条名字上的孩子们……”

孩子们不好意思地低着头埋头苦干。

“噢……是他们啊!多可爱的孩子啊!”老大娘望着这队孩子赞许地点点头,开怀大笑,竖起大拇指,“真好,个个都好出色。”

听到老婆婆的赞扬,孩子们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事后子菲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了他们,他们瞬间成为学校的“活雷锋”。

正是这“迁移教育”,以“赏”代“罚”,以“功”补“过”,以“行动”代“说教”感化他们,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往后,孩子们再没出现行为上的偏差。雷锋事件不断涌现,有3位孩子在校外拾到四百多元,主动上交学校;期末考试,有六人进入班的前列;三名同学在参加南海区的乒乓球赛勇夺冠军,辉强同学举重还获得镇第二名。

只要引导、教育得法,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就能端正。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评价导向,使社会美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不正是最美的教育吗?子菲心有感触。

正是:

遇事冷静细聆听,引导得法行即正。

送葬队变活雷锋,教育风景眼前呈。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