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部长在全市优质服务“七下乡村”“八进社区”现场会上的讲话

市委组织部部长在全市优质服务“七下乡”“八进社区”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优质服务“七下乡村”“八进社区”现场观摩会。这不是一次常规的会议,更像是一次“中期检验”。自今年3月活动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各项工作从蓝图变为现实,从部署走向实践,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短板?下一步要向何处发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社区邻里,现场看、当面听、实地议。
  刚才,我们一起观摩了XX乡XX村、XX街道XX社区和XX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几个点,一路走来,我感触很深。可以说,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我们欣喜地看到,乡村的产业更兴旺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社区的服务更贴心了,居民的笑脸更多了;基层的干部更有干劲了,党群的关系更紧密了。事实雄辩地证明,市委作出“七下乡村”“八进社区”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是深得民心、顺应民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组织部,向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全体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结合今天的观摩情况和前期的调研思考,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在增强自信中砥砺前行
  自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以“实干争先年”的昂扬斗志,推动优质服务资源下沉,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了一大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可以说,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我们的工作亮点纷呈、硕果累累。
  (一)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引擎”,发展脉动更加强劲。“七下乡村”不是简单的送温暖,而是精准的强支撑。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系列优质服务正在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我们观摩的XX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建成了7个智能化育苗点,年育苗量高达3亿株,不仅满足了全市8.5万亩土地的种植需求,更接到了超过2万亩的外地订单。这背后,是农技推广服务下乡带来的技术革新,是金融惠农服务下乡提供的信贷支持,是邮政快递服务下乡打通的产销链条。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XX村,近五年来,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累计为全村340户、975名村民分红超过360万元。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生动实践。事实证明,当服务下沉到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就能有效破解农村发展的瓶颈,真正实现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二)社区治理增添了“新温度”,民生画卷更加温暖。“八进社区”的核心是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在XX社区,我们看到了“党建+”模式的强大引力。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了“爱心商家联盟”,有效链接第三方资源,托儿所解决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中医理疗馆呵护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社区食堂用亲民的价格和可口的饭菜温暖着居民的胃,书法学堂、文化驿站则丰富了大家的精神世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聚合,而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烟火气的“生活共同体”。养老托幼、家庭医疗、文化娱乐、就业帮扶等服务精准嵌入社区,让群众在方寸之间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这种变化,是治理重心的下移,更是党和政府“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庄严承诺在基层的具体体现。
  (三)基层基础增添了“新硬度”,治理根基更加坚实。服务的下沉,必然带来治理效能的提升。我们坚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和谐创建在基层。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法律服务团队下沉一线,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80余次,932名人民调解员奔走在乡间邻里,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68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9%,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15万元。我们着力培育了614名农村“法律明白人”,他们就像一颗颗法治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在硬件建设上,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5%,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实现100%覆盖,城中村的视频监控网络越织越密,主要路段、重点部位实现了全覆盖。这些扎实的工作,让我们的乡村更美丽、社区更平安,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
  (四)干部作风增添了“新气象”,队伍形象更加光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工作的落地,关键在人。在这场服务下沉的攻坚战中,我们的广大基层干部展现出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出色的能力担当。他们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派单”,而是主动走进田间、走进楼栋“找订单”。他们俯下身子、沉下心来,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办群众关心的事。这种从“给我上”到“跟我上”的转变,是作风的深刻转变,也是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能扛活、敢担当的干部队伍,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穿透“最后一公里”的壁垒,直达民心。
  二、正视问题,剖析不足,在自我审视中找准靶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场观摩看到的是“优等生”,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市面上工作的发展还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破解。
  一是“热”与“冷”的温差依然存在,服务供给的均衡性有待加强。从面上看,我们今天观摩的点,工作有声有色,群众交口称赞。但我们也要反思,是不是还存在“盆景”与“风景”的差距?是不是有的地方领导重视、资源倾斜,就热火朝天;有的地方基础薄弱、力度不够,就相对冷清?在服务项目上,是不是也存在不均衡?比如,农技、法律等“硬核”服务抓得比较实,但文化、体育、心理疏导等“柔性”服务是否跟上了?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是“供”与“需”的错位依然存在,服务内容的精准性有待提升。我们一些部门和单位在下沉服务时,习惯于“我有什么、就给什么”,而不是“群众要什么、我送什么”。提供的服务项目,有的是“大水漫灌”,有的是“蜻蜓点水”,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比如,给年轻人聚集的社区送去老年健康讲座,给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推广高精尖但不实用的农业技术。这种供需错配,看似是把服务送下去了,实则是资源的浪费,没有真正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如何实现从“配餐”到“点餐”的转变,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是“统”与“分”的壁垒依然存在,服务力量的协同性有待增强。“七下乡村”“八进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的是统筹协调的能力。从目前情况看,部门协同、城乡协作的机制还不够顺畅。一些部门仍然习惯于“单打独斗”,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一盘棋”思想。信息壁垒、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卫健部门掌握的健康数据、民政部门掌握的困难群体数据、公安部门掌握的流动人口数据,没有实现有效共享和联动。这种“九龙治水”的局面,导致服务资源碎片化,难以形成集成效应和整体合力。
  四是“近”与“远”的考量依然存在,服务机制的长效性有待巩固。任何一项工作,搞活动、搞突击容易,难的是形成常态、持之以恒。我们要警惕将这项工作干成“一阵风”,活动来了热热闹闹,活动一过冷冷清清。我们有没有建立起持续稳定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有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没有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如果缺乏长远谋划和制度设计,今天的“亮点”就可能成为明天的“痛点”,服务下沉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深化认识,明确方向,在精准施策中攻坚克难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导向。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拿出更精准、更务实、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七下乡村”“八进社区”工作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第一,要在“精准”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供需有效对接。服务的价值在于满足需求。要把功夫下在“事前”,而不是“事后”。一要建立需求发现机制。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铁脚板”精神,深入开展“敲门行动”,通过入户走访、恳谈会、线上问卷等方式,全面摸排群众的“急难愁盼”。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画像,把群众零散的、潜在的需求系统化、清单化。我们要建立动态更新的村(居)民“需求清单”和全市“资源清单”,实现两张清单的精准匹配。二要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彻底摒弃“大包大揽”“一送了之”的思维。要积极探索“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服务闭环模式。群众通过线上平台或者线下服务站“点单”,乡镇(街道)党(工)委统筹“派单”,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接单”,服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8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