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2025年优秀年轻干部暨关键人才能力提升(青马工程)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学员、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七月的沈阳,万物丰茂,生机勃发。今天,我们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事业的坚定执着,在这里隆重举行公司2025年优秀年轻干部暨关键人才能力提升(青马工程)培训班的开班仪式。首先,我代表公司党委,向参加本次培训的56名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此次培训班顺利开班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看着大家一张张朝气蓬勃、充满睿智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你们是公司从两级本部、三级主管到项目部副部长等关键岗位上千挑万选出来的精英骨干,是支撑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青”梁砥柱。“‘青’舟启航正当时”,今天,我们共同为这艘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青春之舟”扬帆起航,我内心感到由衷的振奋与喜悦。
公司党委对这次培训高度重视,X总经理等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亲临现场,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业务培训,更是公司着眼长远、布局未来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它既是我们落实年度重点任务、锤炼干部队伍作风的关键行动,更是我们直面行业变革、推动战略转型、构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这次培训,对在座的每一位而言,是一次“充电”蓄能的“加油站”,更是一次审视自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的“练兵场”。
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深入交流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为何要学?要深刻认识我们所处时代的宏大叙事与公司的战略抉择。第二,我们应该学什么?要精准聚焦我们应对挑战、赢得未来的核心能力。第三,我们学成后怎么干?要清晰描绘我们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磅礴力量的行动路径。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深刻理解“为何学”
同志们,我们常说“学习是前进的阶梯”。但在今天,我想说,学习更是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迫切地、系统地组织大家学习?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能源革命风起云涌的伟大时代。
首先,这是顺应国家“双碳”战略、担当能源报国使命的时代要求。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已从顶层设计转变为覆盖全产业链的刚性约束。我们看到,政策的力度空前强大。到2025年,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绿电使用比例的要求已高达25.2%至70%;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的绿电消费比例更是强制要求达到80%。这意味着,绿色,不再是点缀,而是我们一切业务的底色;低碳,不再是口号,而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作为能源建设领域的“国家队”,我们必须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展现作为。我们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家战略,确保公司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同频共振。
其次,这是应对行业激烈竞争、实现集团战略蓝图的现实需要。
我们所在的中国能建集团,已经吹响了“再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能建”的号角,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控股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20GW的宏伟目标。这意味着,集团的业务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根据集团2024年的财务数据,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的营收占比已经达到了32%,并且持续增长。我们东电一公司,作为集团军的重要一员,承压前行,使命在肩。如果我们不能深刻洞察这一趋势,不能主动拥抱变革,我们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就会迅速老化、固化,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优势就可能成为明天发展的包袱。我们学习,就是为了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紧跟集团步伐,在转型发展的赛道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再次,这是推动公司自身转型突破、构筑人才核心优势的迫切任务。
大家都很清楚,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多元发展,行业一流”的国际化工程公司。这个目标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我们的业务形态正在从传统的火电建设,向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多元领域深度拓展。这种转型对我们的人才队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我们擅长的是把火电项目做到极致,但今天,我们需要懂光伏、懂风电、懂储能、懂氢能,还要懂数字化、懂金融、懂法律、懂国际规则。本次培训班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从“能源项目全流程精细化管控”到“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再到“法律风险防控与市场开发”,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量。我们学习,就是要加快知识更新、优化能力结构,打造一支公司党委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的复合型管理团队,为公司的战略目标筑牢最坚实的人才根基。
所以说,这次学习,关乎国家使命,关乎集团战略,更关乎公司和我们在座每一位同志的前途命运。希望大家从这个高度,深刻认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聚焦核心,靶向提升,精准把握“学什么”
明确了“为何学”,我们就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此次培训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是“对症下药”的“营养套餐”。我认为,所有课程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公司提出的“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八字核心发展理念。这八个字,是我们的发展战略,也是大家未来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我希望大家在学习中,重点围绕这四个维度深思践悟。
第一,要在“绿色”上定锚,抢抓能源转型的时代机遇。
“绿色”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未来的最大增量。我们东电一公司以火电建设起家,有着辉煌的历史,这是我们的骄傲。但面对未来,我们不能只躺在功劳簿上。如何将火电的“存量优势”转化为新能源的“增量优势”,是我们必须破解的课题。
一是学“新赛道”的专业知识。新能源领域技术迭代非常快,商业模式最新讲话系列。比如,在火电灵活性改造中,如何应用“构网型储能”技术来增强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构网型储能技术在弱电网、新能源大基地等场景的应用模式、成本构成、政策导向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的。我们不能只做新能源项目的“施工队”,更要成为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思想库”和“引领者”。
二是学“新业态”的管理方法。火电项目和新能源项目的管理逻辑有很大不同。例如,新能源项目分布广、数量多、单个体量小,对标准化、模块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更高。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应对这些新挑战。尤其在安全管理上,政策要求越来越严,比如光伏、储能场所强制安装与消防部门平台直连的AI火情诊断系统,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跟上的合规要求。我们学习,就是要补上绿色发展的知识短板和能力弱项,真正成为驾驭绿色能源项目的行家里手。
第二,要在“数智”上赋能,重塑企业管理的业务形态。
如果说“绿色”是方向,“数智”就是我们实现这个方向的最强劲引擎。“数智”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一是学数字化技术如何与业务深度融合。比如,我们集团下属的中能建建筑集团,通过构建项目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了BIM与业务管理的深度融合,每年仅在材料、水电、安全等方面就能为30个项目创效超过1200万元。再比如,我们的优秀项目经理雷双良同志,在X热电项目中,通过推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了管道数字化配管、5D施工模拟,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向业主交付了完整的数字化电厂模型,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这些都是“数智”赋能的生动案例。大家要思考,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和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去?
二是学智能化手段如何提升管理效能。未来的工程项目,一定是智慧化的。从设计、采购、施工到运维,全生命周期都离不开智能化。比如中国电建集团打造的智能仓储与供应链管理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贯穿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效降低了成本。大家要学习这种系统性思维,思考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预测风险、优化决策、提升效率。
第三,要在“创新”上驱动,培育企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我们工程建设企业而言,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管理上的精益求精。
我重点想讲讲管理创新,特别是本次培训的核心课程之一——“合同全生命周期创效”。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背靠背”地干项目,合同怎么签,我们就怎么干,重履约、轻策划,重过程、轻结果。这种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已经难以为继。“合同全生命周期创效”理念,要求我们从被动履约者转变为主动价值创造者。这需要我们做什么?
首先,要在合同签订前就介入。深入研究招标文件,识别风险,挖掘创效点。其次,在合同履行中精打细算。像我们的标杆人物X同志在新疆某项目上,通过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二次经营”方案,对工程量清单和原材料成本进行精算调整,硬是在“红海”中开辟出了一片“蓝海”,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效益,该项目也因此荣获了“全国工程总承包铜钥匙奖”。这就是管理创新的力量!最后,在合同收尾时,要做好索赔和结算工作,确保颗粒归仓。这种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效意识和能力,是未来衡量一个优秀项目管理者的核心标准。希望大家通过案例式教学真正学到精髓,把每一个项目都做成精打细算的“样板工程”。
第四,要在“融合”上引领,构建协同共生的发展生态。
“融合”是未来发展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我们打破壁垒,内外兼修。
对内,要促进技术、业务、管理和团队的深度融合。比如,我们要推动“绿色”与“数智”的融合,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绿色能源项目的管理水平。我们要推动不同业务板块的融合,火电板块的经验如何赋能新能源项目?新能源项目的市场机会如何反哺传统业务?我们要推动不同专业团队的融合,让设计、采购、施工、财务、法务等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
对外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