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篇)在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三季度文章汇编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三季度文章汇编(60篇)
目 录
1.把算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民时评) 4
2.便民不扰民,治理需精细(人民时评) 7
3.乘势而上,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人民时评) 9
4.持续挖潜,消费恢复态势好(人民时评) 12
5.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人民时评) 15
6.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人民时评) 18
7.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民时评) 21
8.点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人民时评) 24
9.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人民时评) 27
10.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人民时评) 30
11.多措并举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时评) 33
12.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人民时评) 36
13.共此月圆时,同叙家国情(人民时评) 39
14.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人民时评) 42
15.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人民时评) 45
16.脚踏实地,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人民时评) 48
17.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人民时评) 51
18.扩大开放,推动外贸稳中提质(人民时评) 54
19.扩大内需,打开增长新空间(人民时评) 57
20.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人民时评) 59
21.农村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管好(人民时评) 62
22.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人民时评) 65
23.培育更多创新尖兵(人民时评) 68
24.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人民时评) 70
25.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人民时评) 73
26.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人民时评) 75
27.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人民时评) 78
28.让“大通道”释放“大活力”(人民时评) 81
29.让居家养老享受专业照护服务(人民时评) 83
30.让人脸信息得到更有效保护(人民时评) 86
31.让新能源汽车充电更便捷(人民时评) 89
32.让医疗服务更高效贴心(人民时评) 92
33.让语言的长河生生不息(人民时评) 95
34.人才与城市发展应互相成就(人民时评) 98
35.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人民时评) 100
36.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人民时评) 103
37.守护最美国土共享幸福家园(人民时评) 106
38.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民时评) 109
39.推动服务贸易释放更大潜能(人民时评) 112
40.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人民时评) 115
41.推动虚拟人产业健康规范发展(人民时评) 118
42.完善过期药品回收机制(人民时评) 121
43.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人民时评) 124
44.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人民时评) 127
45.为乡村“著名”,助乡村振兴(人民时评) 130
46.文化共鸣市场共赢(人民时评) 133
47.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人民时评) 135
48.相约亚运盛会共赴美好未来(人民时评) 138
49.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人民时评) 141
50.行动起来,共护孩子眼健康(人民时评) 144
51.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人民时评) 147
52.以法治手段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时评) 150
53.以更优环境吸引高质量外资(人民时评) 153
54.营造清朗的艺考培训环境(人民时评) 156
55.用“新供给”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人民时评) 159
56.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人民时评) 162
57.着重做好倾听、实干两件事(人民时评) 165
58.筑牢数字经济的通信“底座”(人民时评) 168
59.自贸“试验田”如何再提升(人民时评) 171

把算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民时评)
算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显示出对驱动经济增长、改善社会民生的“倍增效应”
算力,就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小到手机、个人电脑,大到服务器、超级计算机,算力正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千行百业,成为像水、电、燃气一样的公共基础资源,提供“即取即用”的社会化服务。
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新增算力设施中智能算力占比过半,综合供给水平快速提升;服务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计算类产品产量全球第一,前沿技术多点突破,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从互联网向制造、金融、交通等行业拓展,赋能各行各业稳步深化……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相关情况,展现着我国算力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算力不仅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还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算力融入传统制造业,参与生产过程,可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算力融入新兴产业,促进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的发展,成为推动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驱动力。
算力的魅力,在于其能够释放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创新活力。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兴起,背后都依托于算力这个基础。算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显示出对驱动经济增长、改善社会民生的“倍增效应”。据测算,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平均将带动3至4元经济产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算力发展水平,也将极大影响这个国家创新发展的高度和经济长期增长的后劲。
应当看到,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相比,与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相比,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仍有差距,计算效率和应用水平还有待提升。要想把算力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在优化算力供给、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应用落地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优化算力供给,既要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统筹好算力资源调度,不断提高利用效能。“东数西算”工程深入推进,国家超算互联网启动部署,为我国持续优化算力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提供了支撑。着眼未来,还应进一步提升算力综合供给能力,降低应用门槛,真正让算力实现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加强技术创新,一方面要推进计算架构、计算方式和算法创新,加强CPU、GPU和服务器等重点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要做好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适配协同,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特别是要着力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促进应用落地,是把算力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当前,算力应用的边际效益、社会效益依然很高。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强化算力支撑,助力模式新颖、特色鲜明的算力应用加速落地,既是算力发展的预期目标,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算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算力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未来,应用更广泛、更智慧的算力,必将在各类数字化要素的协同中实现更大价值。

便民不扰民,治理需精细(人民时评)
完善商业服务网点布局,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经营活动,合理设置车辆停放区域……8月5日,上海正式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9月1日,深圳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新修订),也进一步优化摆卖、设摊经营管理方式。兼顾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城市整体市容美观有序,让小摊贩便民不扰民,能激发城市活力,也考验城市治理。
摊贩是城市商业的组成部分。对摊贩的服务与监管,是道需要同时破解“几难”的必答题。小摊贩有生存需求,能便利百姓生活,但城市运行需要合理的秩序,经营占道、噪声扰民、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破解。如何求取最大公约数?实践告诉我们,倾听百姓心声,做到统筹兼顾很关键。事实上,许多城市对街头摊贩的管理,都经历了从绝对禁止到逐步开放、分类管理的过程。结合城市发展和百姓需求实际,引导小商小贩依法依规经营,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A总书记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规范设摊经营活动,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从治理的角度多下功夫、多谋良策,拿出细心、耐心、巧心,寻求可行解决方案,才能破解难题、实现共赢。
从“一刀切”到“分类管”,需要做的工作、协调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做好调查研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监管的可行性,十分重要。上海在开放设摊经营区域前,向市民发放1.2万余份问卷征求意见,最终提出多项禁止性要求,如不得影响行人通行、不得影响周边环境等,尽可能降低消极影响。奔着问题去,用好对话、协商等方式议出办法来,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治理共识。今年4月,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山街道,召集摊户代表、居民代表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议民心佳园夜市如何规范经营。回应居民关切,了解摊户诉求,完善监管标准,话说开了、底摸清了,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就会更顺畅。民意表达越充分,服务的路标越明确,监管的靶子越清晰,城市商业才能越有活力与持久力。
规范设摊经营,不仅体现着城市治理水平,也彰显着社会文明程度。街巷叫卖声、夜市家乡味,是许多人的美好记忆。居民生活改善了,对小摊贩的需求也在改变。例如,既要享受农户自种蔬菜的新鲜,又希望有类似商超的食品安全保障;青睐夜市的热闹,又渴望城市的干净。从这个角度讲,提升服务与监管水平,让小摊贩依规摆摊、有序经营,也有助于丰富城市商业供给,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建设美好城市,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包括小商小贩在内的每一个人创造良好环境,就能让城市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

乘势而上,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人民时评)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怎样读懂这份半年报?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全面、辩证、长远地分析经济运行的“形”与“势”,凝聚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的信心与力量。
——编者
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
“今天巫山枝头,明天百姓桌上”。进入7月,一架架满载巫山脆李的“脆李专机”从重庆市巫山县飞往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从去年的每天1班到今年的每天2班,运行周期由去年的15天增加到20天,“脆李专机”的“扩容”,既折射持续扩大的国内需求,也映照着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态势。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经济半年报。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具有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
读懂中国经济,既要关注增速,也要分析结构、质量。从增速看,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快于去年全年的3%,也快于一季度的4.5%,回升态势明显。从结构看,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产业、消费、投资结构在持续优化。从质量看,高技术行业增势良好,新产业成长壮大,新业态持续活跃,绿色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综合看,环比增速连续4个季度增长,市场活力不断释放,这都表明中国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加固,“进”的动能加速集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读懂中国经济,也要放在全球视野里观察。今年一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GDP同比增速都在2%以下,即便考虑到二季度情况,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仍然是主要经济体中较快的。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回升向好、物价平稳、金融稳定的发展态势,半年报成绩来之不易。近期,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多家国际组织和机构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彰显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经济如何,企业有发言权。读懂中国经济,外资企业是一个重要视角。今年以来,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落户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空中客车公司宣布在天津市建设第二条生产线,阿斯利康与山东省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众多外资企业以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投下“信任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市场前景广阔,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A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越是复杂的局面,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大国的经济成长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也只有经历过风风雨雨,一个国家的经济才会更加强健。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更大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国经济航船定能越过激流险滩行稳致远。

持续挖潜,消费恢复态势好(人民时评)
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消费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潜力巨大
早上7点,在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C区水产市场,150多家专售小龙虾的批发商户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一家批发商户做了个对比,他家档口今年平均每天出货3000多斤,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小龙虾销售的火爆,成为消费恢复向好的生动写照。
出行游玩增加了,亲友聚餐频繁了,可感可触的日常生活印证着消费总体呈现较快恢复态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全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52.9%……各行各业的消费,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助推经济回升向好。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总的来看,上半年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消费恢复态势向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国际上一般认为,疫情过后消费和经济恢复正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疫情平稳转段刚半年左右,经济循环、消费等已出现积极好转,实属不易。从全年来看,支撑消费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特别是,上半年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出一些新趋势,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有支撑、有基础、有条件。
优化供给点燃消费新亮点。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5%、10.5%,均保持较快的增速。此外,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商品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绿色智能产品、新能源汽车消费快速增长。升级类消费、绿色消费、智能产品消费正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制造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品质产品供给,才能更好满足消费新需求,助推消费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创新服务激发消费新潜力。天津市在老洋楼里打造沉浸式戏剧展演,四川省成都市推出“火锅巴士”,贵州省贵阳市建设星空露营基地……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7%,出行类和接触型消费增势较好。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现代服务业才能更好满足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继续运用新技术、开拓新场景、创造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消费潜力将被更充分地挖掘。
乡村市场拓展消费新空间。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加快4.6个百分点。得益于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农村市场升级类消费潜力正有效释放。农村既有追赶城市消费的新需求,也有产业下沉催生的消费新空间,还有城市居民入乡消费带来的新增量。加快挖掘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大有可为。
A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消费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潜力巨大。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必能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激发更大发展动能。

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人民时评)
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前不久,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蓝田村,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引起记者关注。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收割机可按照设定路线进行作业,收割、脱粒、筛选、排草、卸粮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只需10分钟即可收割一亩多稻谷。放眼沃野田畴,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数字农业技术已覆盖农作物耕、种、管、收的各环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A总书记强调,“可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近年来,我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不仅能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还可以让数据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等向农村集聚,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新的可能。从生产来看,生产智能化助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精准播种、智慧灌溉、高性能智慧农机等技术和装备的推广,让农民种田效率大大提升。从管理来看,苹果、大豆等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稳步推进,信息加速整合共享开放,越来越多的农业大数据转起来、用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更精准高效。从经营来看,经营网络化助力电商新业态蓬勃兴起。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农产品产销对接更加顺畅,这既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也推动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当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仍相对滞后,面临诸多挑战。也要看到,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为农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应在提升粮食生产智能化水平上下功夫。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抓好粮食生产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数字赋能,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可以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手段,动态监测粮食种植类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可以推动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的集成应用,建设水肥药精准施用、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等系统,推进粮食生产经营智能管理;还可以围绕粮食生产,提供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整合共享粮食全产业链数据,推动与气象、病虫害、种植、产量等数据共享共用。
还应在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上做文章。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数字技术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比如,通过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电商平台等关键市场交易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再比如,加强食品农产品认证全过程信息追溯,升级完善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有利于推动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监管。着眼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找准发力点,用好数字技术,就能更好激发数字农业的潜能。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提质升级的重要路径。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值得期待。

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人民时评)
数据要素正成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与战略性资源
数据资源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要素。产业数字化、教育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娱乐数字化……当前,我国诸多领域都在向数字化转型,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经济新业态越来越丰富。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和价值释放的过程中,数据交易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目前,全国各地已有多家由政府发起、主导或批复的数据交易所。与此同时,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等市场运营体系加快建设,数据采集、存储、应用等领域专业化企业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0.5%。数据要素正成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与战略性资源,驱动经济结构、企业模式以及科学范式等不断发生变革。
数据交易有多种方式,构建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效率高,成本低,安全性也更好。A总书记强调,“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数据从产生到应用的过程,涉及漫长的产业链,构建好数据基础制度是当务之急。做好数据流通与交易这篇大文章,数据交易所应着力推动数据交易与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应用等节点做好衔接,互相促进,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合力打造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促进数据流通与交易,才能更好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让数据要素充分参与市场配置。各地交易所都在积极丰富数据产品、完善数商生态。比如,北京提出,力争到2030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上海数据交易所在金融、航运交通、国际等方面的数据产品,累计挂牌数超过了1300个;深圳数据交易所成立以来,已推出了1500多个数据产品。然而,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数据的海量生成相比,数据的流通与交易还不够活跃。最近,上海数据交易所发布了“数据要素市场繁荣计划”,设立1亿元专项激励资金,从支持数据产品登记、鼓励数据产品交易、培育优质数商企业三个方面制定激励方案。这一举措,对活跃场内交易、激发市场活力具有积极作用。
也要看到,不同于一般生产要素所具有的主体清晰、不可复制、较为稀缺等特征,数据要素的主体和权属通常十分繁杂、难以确认,是非稀缺要素,且具有可复制性、即时性、虚拟性。因此,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合规合理地让数据流动起来,更高效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已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探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强化法治思维,促进数据要素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加快释放数字经济红利。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借力数据交易所等平台、载体,推动数据产品的创造、应用、交易,变数据为资源,变资源为优势,我们定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民时评)
智能“防跌衣”通过芯片感知可自动实现跌倒监测,智慧窗帘在雨天能感知湿度自动关窗,智能眼镜通过“读”图帮助视障人群“看”见世界……在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展馆里,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尽显科技魅力,人们真切感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想象智慧生活的未来图景。
A总书记向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时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年来,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升级,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壮大。《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奔赴”,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新活力、新动能。
以数字化赋能,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可以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通过“线下生产+线上数据分析”模式,传统产业能够在规模化生产之外,探索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比如,先生产小批量产品投放市场,再通过数据分析细分需求决定是否扩大生产。这种“轻资产、快反应”的柔性供应链模式,增加了产品研发、制造和流通的弹性,能帮助解决传统供应链模式下机会成本高、运转周期长等问题。这样的生产变革,能够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是一种更加适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能让中小企业以“小单快返”的新模式轻装上阵,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以数字技术驱动,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协作化程度,能促进传统产业联动转型、跨界合作。为了缓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阵痛”,一批工业互联网企业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共同培育行业数字化新生态。比如,有的云平台为超过5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全周期服务,突破原有组织、技术、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隶属于不同组织的工程师协同推进这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效解决他们缺资源、缺技术、缺人才、缺方案等难题。
借助数字化力量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能为实体工厂带来质的改变。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一家电梯工厂实现智能升级后,目前已经可以做到2分钟生产1台电梯。在生产端,可通过数字平台对产品进行从设计到发运的全过程在线质量监测和管理,实现制造效率、质量等级与环保效益的多重提升;在售后端,可借助“工程大脑”,应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时对电梯的运行状态进行精准捕捉,以最快速度维修,确保电梯正常运行。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既能推进企业设计、生产、制造、运输、服务、售后等全流程变革,也有助于推动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已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民生福祉的新引擎。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走深走实,就能不断催生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事物、新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点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人民时评)
文化产业不仅以“产业之兴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以“文化之繁荣”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今年电影暑期档持续火热,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截至8月18日7时,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已达178亿元,超过2019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创历史新高。同时影片类型丰富,涵盖喜剧、青春、悬疑、科幻、动画等题材,让观众由衷感慨“今年暑期电影市场每周都有新看头”。电影观影火热,作品琳琅满目,正是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缩影。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98亿元,增长1.0%。从类别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比首次超过30%。从利润看,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加341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利润实现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不仅以“产业之兴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以“文化之繁荣”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比如,话剧《初生》以多机位、多角度“纪实采访”的全新话剧艺术形式,讲述新时代民族企业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跃迁的奋斗史诗,展现爱国、实干、梦想、创新的精神,激扬奋进斗志和发展信心。扎根实践、记录时代的文化产品,从具体人物的生命历程出发,讲述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故事。继续在生动实践中汲取丰厚滋养,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文化产业将以百花齐放的姿态回应好人们的新期待。
文化产业,以文化之魂,助产业之兴。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底蕴。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故事讲述场”,生动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并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实现了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融汇。节目以戏剧形态展示典籍魅力,以人物故事展示典籍价值,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这正是中国文化产业能够自立于世界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思想财富。
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关键在于返本开新、守正创新。近年来,各种新技术在文化产业广泛应用,改变着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方式,催生出丰富场景,积蓄着强劲动能。比如,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复原洞窟、文物,用户可在历史穿越中观览源远流长的敦煌文化;三星堆博物馆将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运用于博物馆的文物还原,把虚拟情景融入现实场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运用科技赋能带动供给侧和消费端深刻变革,激活更多文化资源,将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蹄疾步稳,有效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展望未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潜能,点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实现产业做大做强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双赢。

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人民时评)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二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半年报交出了一份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农民工就业总体改善的就业成绩单。
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得益于经济恢复向好。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就业扩大的物质基础,就业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增速比去年明显加快。6月份城镇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25岁至59岁城镇劳动力失业率为4.1%,已经低于2019年水平。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有18705万人,同比增长3.2%,说明随着经济恢复,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意愿在增强。可见经济恢复向好,促进了就业形势总体好转。
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也得益于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今年以来,河北发布17条稳就业政策,开发设置临时性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江苏为用工规范、稳岗效果好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稳岗扩岗类贷款约435亿元;云南将吸纳就业补贴范围扩大至所有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增加受益主体418.71万户……各地出台的举措,为稳定就业基本盘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多措并举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加大就业帮扶助企稳岗,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就能为就业稳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也应看到,当前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青年人的“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稳就业需要持续加力。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
稳就业,经济发展是根本。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对扩大就业带动明显。科创企业、高新企业,以及就业容量大的新业态发展向好,也有潜力释放出更多新岗位。从高质量发展中开拓高质量就业空间,既有利于稳就业,也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为未来发展积蓄动能。
稳就业,政策保障需护航。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落实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直补快办”,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在保持稳就业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有针对性优化调整阶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就能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稳就业,服务帮忙畅渠道。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就业服务,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提质扩面;聚焦残疾、低保家庭等困难人群送信息、送服务、送政策、送保障……落实落细各项服务,可以助力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
A总书记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我们定能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人民时评)
抢抓毕业季的关键期,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
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政策保障持续发力。5月中旬,中组部等五部门发文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便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部决定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进入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力度接续推出稳岗拓岗促就业政策,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合力。
抢抓毕业季的关键期,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才能有效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拓宽就业渠道,首先要稳住企业这个“基本盘”。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主渠道。企业发展有活力,吸纳就业才更有动力。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对象扩展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降税费,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增值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等优惠;发贷款,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等达到一定比例的,可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今年以来,一份份减负稳岗政策“礼包”精准发力,提升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政策支持下,餐饮、旅游等一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加快恢复,就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拓宽就业渠道,要大力开发新职业这片蓝海。近年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衍生出许多新的就业增长点。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与2015版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净增158个新职业,并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这些新职业释放出大量就业新机遇,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据预测,仅智能制造领域,到2025年我国人才需求就将达900万人,缺口450万人。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并加快新职业规范培育和标准开发。这有利于广开就业门路,充分挖掘岗位潜力,拓宽高校毕业生求职视野,增强他们的择业、创业能力,形成更多人才红利。
拓宽就业渠道,还要用好基层这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干、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天地。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今年,有关部门继续稳定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招募规模,并按规定给予优惠政策;多地公务员招录也向基层、边远地区倾斜。这些政策将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一线、砥砺成才,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青春力量。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尤其要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倾注更多关心。展望全年,随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显效,各方压实责任、兜牢底线,广大毕业生积极主动、全力以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一定能取得新成效。

多措并举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时评)
斩断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黑灰产利益链,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空间
8月29日,一举捣毁盘踞在印度尼西亚巴淡岛的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窝点,成功抓获88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9月6日,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集中向我方移交涉诈犯罪嫌疑人1207名,以及一大批作案工具……近期,中国警方积极开展警务执法合作,与印尼警方以及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等开展联合打击行动,打掉多个盘踞在境外的电信网络诈骗窝点,抓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严厉打击了诈骗分子嚣张气焰,对跨境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形成持续震慑。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显著特征,虽然各国不断进行严厉打击,但仍然高发多发,同时催生了网络赌博、偷渡、人口贩卖等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各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给各国社会稳定带来重大隐患。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不法分子,往往将犯罪窝点隐匿在监控盲区,企图钻法律漏洞,躲避严厉制裁。有效防止电信网络诈骗滋生蔓延,大有必要,刻不容缓。
合作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积极与各国各地区相关机构与组织共同进行反诈行动,捣毁境外诈骗窝点、逮捕遣返犯罪嫌疑人、拦截非法外流资金,以更紧密的合作、更主动的攻势、更专业的行动,凝聚起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合力。今年以来,公安部陆续派出工作组赴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等多个国家开展国际执法合作,持续推进相关联合行动,向境外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发起凌厉攻势,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此类犯罪高发态势。
同时要看到,各国合作仍面临难题和挑战。比如,各国对电信网络诈骗执法标准以及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时,经常遇到取证难、抓捕难、遣返难、追赃难等问题;有的犯罪分子在境外地区长期居住,甚至加入了居住地国籍,在司法协助制度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抓捕后的引渡和制裁。
由此而言,铲除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土壤,必须坚持全链条纵深打击。针对当前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产业上游窝点、幕后组织者藏匿于境外等关键案情,要进一步积极开展国际执法合作。境外不是电信网络诈骗打击盲区,也不是可以逍遥横行的法外之地。在尊重各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警务活动交流与情报信息共享,最大化推动司法合作,强化司法协助,提高打击的力度和效率,将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一步形成有力震慑。此外,还要全面推进我国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切断不法分子出国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渠道。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可防性犯罪,要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先,综合采取多种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预防案件发生、减少群众财产损失。非重拳不足以惩恶。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始终依法从严惩处,对在境外实施诈骗等情形也绝不姑息。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上下游关联犯罪,同样要依法打击和惩处,斩断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黑灰产利益链,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空间。
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全民反诈格局,促进人民群众识骗防骗意识能力提升,是解决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的重要方面。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创新电信网络诈骗事前预防方式方法,让群众深刻了解、认识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和危害,提高对涉诈信息的警惕性,增强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辨识力,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抵制、共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浓厚氛围,让电信网络诈骗无处遁形,更好保障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人民时评)
居民收入增长能为消费复苏提供良好基础。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综合发力,才能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贵州榕江,“村超”看台上人声鼎沸;陕西华山,游客举起手机频频打卡……这些鲜活场景,显露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而强烈的消费意愿要想转化为消费行动,离不开消费能力和稳定收入预期的支撑。在这个意义上,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可谓切中扩内需、稳增长的肯綮。
增加居民收入是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本经济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党的XX大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这一发展目标,为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指明了方向。
从现实需要看,居民收入增长能为消费复苏提供良好基础,有助于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当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虽然领先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绝对速度却在放缓,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今年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市场主体,完善分配制度,创新收入分配方式,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综合发力,才能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具有推升作用,稳增长对于稳收入至关重要。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改善营商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带动社会投资等政策举措,都是应对周期波动、扩大就业的有效办法。目前,各地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等工作,已经收到积极效果。依靠产业带动和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将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年度全体会议,明确了今年收入分配领域重点工作安排,围绕持续完善初次分配制度、逐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提高居民收入,不能让任何人掉队。强化困难群体帮扶,兜牢民生底线,应成为政策必选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的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消费意愿。
面向未来,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支点撬动更多宏观政策,努力实现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等政策目标,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助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共此月圆时,同叙家国情(人民时评)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向上向好,构成了国家欣欣向荣的基石,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
中秋将至,航空公司推出的“赏月航班”提供新的赏月体验,街道社区开展的中秋活动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社交媒体上刷屏的中秋快乐动图增添了节日的轻松感与趣味性,让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活力。大江南北秋意渐浓,节日气氛不断升温,涌动着对团圆的渴望与喜悦,体现着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的文化基因。
“中秋佳月最端圆”。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回家团圆或与家人一起旅游,成为许多人的期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秋节更是被称为“团圆节”。皓月当空之时,一家人围坐一堂,老人给孩子讲述嫦娥的故事,孩子跟着父母吟咏那些脍炙人口的中秋诗词,一起吃月饼赏明月,乐何如哉!这样的团圆,既体现着亲情的凝聚,也传承着独特的家庭文化。围绕中秋夜的一轮明月,古往今来多少人寄托情思,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千古流传的诗词,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沉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篇章。
A总书记强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今年中秋与国庆双节同庆,这一时间巧合让人们感受到家与国的深层联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家与国,己与人,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双节期间,从保障人们的安全出行,到丰富物质和文化产品供应,各行各业都有不少人需要坚守岗位,为千家万户的团圆托底。亲友欢聚时,人们感受国泰民安的美好图景,对“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秋节承载着中国人贯穿古今的情怀,同时也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沟通中外,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东亚及东南亚不少国家亦有中秋传统,在赏月、拜月之外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庆祝民俗。而海外游子每逢中秋佳节,也喜欢开展文艺演出、赏灯猜谜、制作月饼等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山海的魅力。中国的咏月诗词被翻译成英、法、俄等多种语言,流传海外,帮助世界认识中国。以中秋佳节为窗口,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今天,无论是利用新兴媒体技术实现古今“穿越”,还是线上线下的中秋互动,都是在创新方式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以共度中秋佳节为契机,挖掘诗词歌赋、礼仪风俗中的文化内涵,多样态、多维度地展示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神州大地,日月光华;华夏文化,亘古亘今。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向上向好,构成了国家欣欣向荣的基石,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中华民族丰厚的滋养,必将不断与时俱进、返本开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基石。

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人民时评)
广大教师用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生只为一件事”,诠释了何为“仁而爱人”,何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又是丹桂飘香时,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即将到来。这是属于全国1800多万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节日,是属于每一位守护三尺讲台的筑梦人的节日。
教育强国建设,承载无数教育人的梦想,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A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于建设教育强国至关重要。
近年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越抓越实,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扎实推进。厚植信念情怀,加强师德学习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释放基层创新活力;推进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优化人才队伍储备;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拓宽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持续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切实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与幸福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是国家的庄严承诺、人民群众的深切期待,也正日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切身感受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肩负筑梦人的使命,一大批优秀教师在不同的教育领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耕耘奉献,用爱与坚守诠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他们中,有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大山深处为更多孩子带来走出大山的希望;有人始终坚持“对每一个生命保持尊重”,深耕特殊教育,帮助残障儿童建立信心、有尊严地生活;有人恪守“教学也是学术”,让兴趣成为高效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有人“守护童真,守护每一份与众不同”,潜心耕耘幼教事业一辈子。承载着孩子的梦想和民族的希望,广大教师用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生只为一件事”,诠释了何为“仁而爱人”,何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尊师重教的文化传承。如今,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不断提高,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随着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师范生公费教育等政策的推进和深化,更多怀抱从教梦想的高校优秀学子热情加入,为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生力量。向着教育强国目标进发,期待广大教师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逐渐成长为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的教育家、“大先生”。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民族复兴,教育先行。校园里茁壮成长的莘莘学子,呼唤引路者;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激励筑梦人。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新征程上,广大教师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人民时评)
不断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必将进一步推动数实融合,更好支撑各类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和供需上实现精准匹配、高效流通
在北京,利用空间数据开发的增强现实产品,让公众能以全新方式领略古老建筑、胡同街巷的神韵。在湖南,利用遥感卫星精准捕捉地表“问题图斑”,提升了耕地保护预警监测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广东广州,近9万公里的地下管线数据实现共享,有力支撑着各类项目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既是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又是新型生产要素。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同效应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要素保障。据统计,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在2021年已达7500多亿元,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去年突破了5000亿元。
测绘地理信息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可广泛应用于精准农业、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行业领域,以及快递网购、外卖送餐、家政服务等生活场景。今年上半年,自然资源部重点监测的29家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提供位置服务合计达101.2万亿次,日均5590.5亿次。相关数据显示,高级辅助驾驶地图已覆盖我国360多个城市、110多万公里道路。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像水、电、气一样,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
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供给,进一步激活其潜能,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不久前,《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从加快建立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夯实时空信息定位基础、丰富基础时空数据资源、推进行业和企业数据供给等方面作出部署。建立以现代测绘基准、实景三维中国、时空大数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基础测绘业务格局,促进北斗导航定位、数字地图、遥感等测绘地理信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行业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与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将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从“老基建”到新基建、从传统管理到现代化治理,各方面对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加。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既要在数据供给上下功夫,也要深挖数据价值和作用,在提升数据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把数据用好,才能为政府决策和各行各业发展赋能。
还要看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要以安全应用为核心,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法规政策,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面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惟有构建好测绘地理信息新安全格局,才能让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资源“跑”得顺畅、用得放心。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不断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必将进一步推动数实融合,更好支撑各类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和供需上实现精准匹配、高效流通。日益丰富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及应用,也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舒适便捷的美好体验。

脚踏实地,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人民时评)
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富有“含金量”的半年报,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的信心
翻看中国经济半年报,一个高频词引人关注——新能源汽车:上半年,产量、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5%、1.6倍,还带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产量同比增长46.4%、53.1%。中国连续8年保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彰显中国制造的不凡实力,见证实体经济的稳健步伐。
A总书记强调,“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上半年,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取得较快增速,与实体经济稳中向好密不可分。富有“含金量”的半年报,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的信心。
信心,来自表现亮眼的“大家伙”。今年以来,从高铁、飞机等运输装备到起重机、盾构机等工程机械,从钻井平台、储油平台等能源装备到收割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作为制造业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有力支撑了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3.9%。下一步,发挥好装备制造业规模大、覆盖广、带动作用强的优势,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强链补链延链,实体经济基础会更实、底盘会更稳。
信心,来自动能强劲的“大马力”。开源桌面操作系统“开放麒麟1.0”发布,一系列先进通信芯片、车规级芯片相继问世,新技术加快涌现;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新产品加快推广;家电、服装等行业创新推出大规模定制、共享制造等模式响应市场需求,石化、冶金等行业实施产销一体化运营、跨工序质量管控等举措促进质效提升,新模式加速落地……广大经营主体点燃创新引擎、加快转型升级,让实体经济结构更优、水平更高、动能更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机遇。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实体经济将收获更强动能、迎来更多新的增长点。
信心,来自空间广阔的“大市场”。“大健康”“可持续”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电动自行车、冰箱、空调等产品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上半年,消费市场复苏回暖,有力撬动了订单增加、生产升温。从长远来看,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国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绿色低碳转型等加快推进,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持续创造广阔需求。从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到组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再到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经济循环将更畅通、活力将更充沛。
成绩可贵,未来可期。脚踏实地、坚守实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必将更加根深叶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人民时评)
着眼未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统筹谋划,持续完善网络、提升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出行充电需求大量增加,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充电基础设施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是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大、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但与此同时,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高速服务区节假日充电排长队”“小区私人充电桩安装难”“充电桩位置难找故障率高”等问题给人们带来困扰。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需要,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从长远看也有助于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首要在于优化完善网络布局,更好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场景充电需求。城际之间应打造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中长途出行需求的城际充电网络。特别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应当加快建设采用大功率充电技术的充电基础设施。农村地区应确保充电基础设施在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区域有效覆盖。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半径已与加油站相当,但城市周边、热门公园景区等依然需要加强建设力度。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才能确保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不少新能源汽车用户都经历过充电车位被占、高速服务区充电慢、充电桩出现技术故障、运营商APP操作繁琐等不便体验。不断提高充电服务经济性和便捷性,扩大多样化有效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效率,是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信息网平台,推动建设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未来,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一网直达”,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城市和公路出行服务网等数据互联互通,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前,浙江、广东的一些市县正推动建设“五分钟充电圈”,为绿色出行护航。然而,充电设施具有投资运营成本高、盈利能力弱、资本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加上部分居住区电力改造难度大,这对经营主体是不小的挑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各类经营主体大显身手创造良好条件,才能确保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得快”“建得好”。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着眼未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统筹谋划,持续完善网络、提升服务水平,将对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形成更大的推动作用。

扩大开放,推动外贸稳中提质(人民时评)
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外贸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凸显了韧性,呈现稳中提质的向好趋势
在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10条汽车运输船的大订单让船坞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带动汽车运输市场需求高涨,折射中国外贸的活力和潜力。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2.1%。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外贸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凸显了韧性。尽管外贸增速有所放缓,但我们继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且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外贸呈现稳中提质的向好趋势。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势强劲,新市场、新模式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当前我国外贸的“含金量”,也形成了新增长点使对外贸易保持增长。
新产品塑造新优势。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外贸出口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相比于服装、家具、家电等外贸出口“老三样”,“新三样”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绿色低碳的特点。从“老三样”到“新三样”,出口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中国智造”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持续增强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将为出口持续增长夯实基础。
新市场开辟新空间。在浙江宁波,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增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在湖南长沙,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激发中非经贸合作更大潜力;在广西南宁,将于9月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蓄势待发……一场场经贸盛会,见证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既扩大了贸易朋友圈,也拓展了外贸增长空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分别增长7%和10.5%。这启示我们,挖掘外贸增长潜力,必须加快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跨境电商是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也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渠道。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持续释放,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环境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背景下,跨境电商以其低成本高效率,使一大批小微主体成为新型贸易的经营者,助推中小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大市场。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将进一步激发外贸主体活力,提升外贸运行效率,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
不久前,A总书记在江苏省考察时强调,“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贸确实有压力、有起伏、有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加上良好的产业体系和完备的生产能力,高水平开放的成效不断显现,外贸发展韧性足、回旋余地大。不断创新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持续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我们一定能进一步壮大外贸发展新动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扩大内需,打开增长新空间(人民时评)
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都是可以提质增效的发力点
“车身小巧、充电方便,买车还能享受5000元优惠。”最近,家住重庆九龙坡区走马镇的王东燕花费不到5万元,购置了一台新能源汽车,“1公里电费只需4分钱,续航里程也够用”。这是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落地、有力撬动农村汽车消费市场的生动写照,也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取得实效的具体例证。
上半年,随着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国内消费较快恢复,投资持续增长,内需贡献稳步提升。翻开半年报,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持续发挥。一项项释放暖意的指标,折射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
A总书记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只有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流动的中国才能迸发出巨大活力,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今年以来,各地体育赛事、演唱会、戏剧表演等文体活动增多。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名义增长38.5%,全国电影观影人次增长51.8%。截至6月24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600亿件,比2019年达到600亿件提前了172天,比2022年提前了34天。可感可知的生活,印证着国内需求的稳步复苏。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导的显著特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才能充分用好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宝贵的战略资源。
经济发展是一个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不断升级的过程。从《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加快落地,到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从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家居等消费,到各地积极举办消费季、发放消费券……各地区各部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疏堵点、破卡点,建机制、畅循环,以需求牵引供给、用供给创造需求,让中国经济不仅扩容了“量的优势”,也提升了“质的优势”。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都是可以提质增效的发力点。只要我们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就能够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内需,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我们定能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人民时评)
防患于未然,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重拳出击的监管态势,才能确保药品安全
严厉打击通过网络违法违规销售药品行为,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药品、销售回收药品、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等行为,对严重违法违规企业有关负责人实施联合惩戒、行业禁入、从业禁止……不久前,国家药监局启动为期一年半的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旨在进一步规范药品市场经营行为,有效排查化解药品安全风险隐患,更好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A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从治理体系看,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和修订,为药品安全保驾护航。从治理能力看,全国药监系统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加大药品监管力度。2022年,全国药监系统共查处“两品一械”案件15.36万件,消除了一批风险隐患,维护了药品市场秩序。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药品安全无小事。要清醒看到,我国药品产业规模很大,药品研发、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经营主体数量庞大,监管难度大,安全风险始终存在。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7974家、药品经营企业64.39万家。随着经济发展,更多经营主体将进入药品产业。要严格市场准入,做好药品上市和生产经营许可审批,从源头上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同时,要压实药品经营主体责任,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加强风险隐患自查,通过普法培训、警示约谈等方式加强引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防患于未然,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重拳出击的监管态势,才能确保药品安全。
近年来,各地药监部门多次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要总结好专项整治行动的有益经验,将其落实到常态化监管中,持续保持监管的高压态势,让铤而走险者没有空子可以钻。针对农村和偏远地区药品安全水平较低、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要加强监管力度,以检查核查、监督抽检等方式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对于排查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确保药品安全可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药品经营新业态也在不断出现,比如网络售药、微商、网络代购、直播售药等,经营行为点对点,隐匿性强,安全隐患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药监部门要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提高监管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最大限度消除监管盲区,让新业态在安全的轨道上更好发展。
药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防范化解药品安全风险隐患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严格市场准入,不断加大药品监管力度,提升监管能力,查风险、堵漏洞、补短板,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一定能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农村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管好(人民时评)
打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做饭、洗澡方便多了;出村路连上主干道,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在村口就能坐公交;建基站,开通5G信号,直播卖农货,小山村连上大世界……近年来,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洁化。这不仅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优化了人居环境,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分建,七分管。笔者近日调研时发现,个别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护甚至不管护的情况。比如,有的村庄路灯大面积“失明”,有的虽然通了自来水但水质不达标,有的村内道路地基破碎、路面塌陷。凡此种种,既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确保各类已建成设施持续稳定运行,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护机制,原因首先在于管护主体不清、责任不明。日常维护由谁来做、出现问题由谁来管,一些地方并未明确划定主体。有的即使明确了管护主体,也没有明晰具体责任。其次,管护经费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种类较多,但部分地区只安排建设资金,不配套维护资金。一些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拿不出钱支付管护费用。再次,管护专业性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理,需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由专业人员完成。现实中,部分地区没有制定相应管护标准,也没有组织专业管护队伍。建立健全机制,在建好的基础上管好农村基础设施,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受益。
厘清责任,解决“谁来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县级政府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职责”“村级组织对所属公共基础设施承担管护责任”……各地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立起清晰的管护责任制度。比如,不妨以清单形式明确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并建立公示制度。
分类施策,解决“怎么管”。农村基础设施类型不同,耗资不同,运营模式不同,管护要求也不同。在管护方式上,可以建立健全高效的分类管护机制。没有收益的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应担起管护责任,既可以直接管,也可以购买服务。经营收益可以弥补建设和运营成本的经营性设施,则可以由运营企业自行或委托第三方管护。地方政府有责任完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专业机构从事运营管护。
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解决“经费从哪来”。各地应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创新资金筹措形式,建立、优化资金保障机制。比如,建立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对集体经济薄弱、筹措资金困难的村,适当予以补助;拓宽管护经费来源渠道,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拓市场化筹资渠道;完善使用者付费制度,处理好使用者合理付费与增加农民支出的关系,逐步完善农村准经营性、经营性基础设施收费制度。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才能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各地应树立“建好更要管好”理念,合理筹划、落细落实,确保有制度、有队伍、有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问题,让乡亲们生活更舒适、更舒心。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人民时评)
实践证明,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挑大梁、当主角,值得给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
中国科协推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帮助32岁以下人才走好科研生涯第一步;中国农业科学院实施青年创新计划,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研究;北京理工大学组建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一事一议”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新星……近年来,科技界各部门、各单位出台一系列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硬招实招,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青年科技人才精力比较旺盛,条条框框束缚少,对外部变化感知更敏锐,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往往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给予呵护,帮助他们走出摸索期,有利于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反之,如果在最佳创新时期因缺乏支持而未能施展才华,不仅是青年科技人才的人生遗憾,也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损失。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也是因应时势的必然选择。从科技人才构成看,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横空出世,完成这一重大成果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中国天眼助力发现700多颗新脉冲星,这一国之重器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上,青年科技人才勇担重任,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实践证明,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挑大梁、当主角,值得给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近年来,聚焦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的痛点、关切点、关节点,我国持续推出相关支持政策。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从“强化职业早期支持”“突出大胆使用”“促进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接下来,各地和相关部门要落实落细政策,吃透原则、制定细则,协同配合,让政策红利更好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既需要完善硬举措,也离不开建好软环境。可以倾斜科研资源,比如中国科学院在部署的战略先导专项里,计划将一半以上基础研究项目用于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可以优化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让一批有抱负的年轻人得以轻装上阵,挑战重大科学难题。优化创新生态没有终点,要持续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心爱护,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文化环境,不断培厚创新的沃土。
时代呼唤青年科技人才,时代成就青年科技人才。新征程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迫切,青年科技人才拥有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和舞台。青年科技人才学习动力强、知识更新快、成长空间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他们加速成长为栋梁之才。期待青年科技人才围绕“四个面向”,坚定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以科技报国的责任和担当各展所长,在服务国家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培育更多创新尖兵(人民时评)
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一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用“以光为尺”的三维测量技术,可以将所有光扫描过的地方形成高精度的数字模型。从对零部件进行质量检测,到文物的数字化建模,再到口腔正畸、牙齿种植,都可以用到这项技术。“小创新”带来“大应用”,彰显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据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正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未来还将围绕加强制度保障、坚持创新引领、促进融通带动等6个方面持续发力,继续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政策保障力度持续增强,不仅展现出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坚定支持,更将增强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在某个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成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与大企业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分工,能够丰富完善产业组织结构。这些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大多数属于工业基础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研发投入高、专业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规模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
无论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还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都需要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尖兵作用。在这些企业中,有的着眼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短板,通过深耕细分赛道做到强弱项、补短板;有的致力打破发达国家对相关产品的技术垄断,通过提升自主化率填补市场空白;有的顺应产业趋势、瞄准未来需求,通过集中研发储备未来技术……这些企业择“一尺宽”、掘“万米深”,在细分领域挖深、做透、走高,不仅塑造了企业自身的独特优势,更为产业转型升级汇聚发展合力。当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专业领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佼佼者,就能更好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同时也要看到,中小企业往往规模较小,要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离不开政策支持。一方面,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资源流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立企之本就是在细分领域的创新成果,因此需要切实保障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帮助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对中小企业来说,摒弃“小富即安”思想,坚定信心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方向发展,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经济才会更具发展潜力。多管齐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6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