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大峰碳中和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论述主题党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A明确提出,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世界作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郑重宣示。A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围绕实现“双碳”目标,A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依据、重要意义、实现方式等重大问题,为推进“双碳”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目标、打好实现“双碳”目标这场硬仗、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们党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A明确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责任担当,也反映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实现“双碳”目标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新征程上,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A对“高质量发展”的涵义作了深刻阐释,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这意味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改变过去生产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賴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内在地要求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充分发挥实现“双碳”目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有机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然而,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质量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的“三期叠加” 复杂局面。
特另刂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这一现状也决定了我国必须通过实现 “双碳”目标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实现“双碳”目标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现“双碳”目标,是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瓶颈性问题的迫切之举。
第一,从资源环境约束看,我国多年形成了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65%左右,其中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五大耗能产业就占近50%。而当前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也已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
第二,从能源结构来看,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能源消费仍保持刚性增长。202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52.4亿吨标准煤,比2020年增长5,2%。同时,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比重超过70%,而重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我们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挑战。
第三,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看,目前我国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战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改善水平不够高、工作成效不够稳、涉及领域不够宽、治理范围不够广等问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这仍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挑战。正如A在2m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通过推动“双碳”工作,着力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难题。
    (三)实现“双碳”目标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特另刂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这对我们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提出了强烈要求。
因此,要借助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契机,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与此同时,进入新发展阶段,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我们还需要跨过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这突出地体现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当前我国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结构调整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A强调:“这是一个凤凰涅榘的过程。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把实现“双碳”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我国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带动并实现产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
    (四)实现“双碳”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A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针对这一情况,A强调:“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只有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才能更好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中国愿景。
同时,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才能汇聚人民伟力共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协同增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加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五)实现“双碳”目标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显现。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及时有力行动,团结协作、持之以恒。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需要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主动担当作为。
首先,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和诸多挑战下,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流为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带来更多不确
 定性,一些国家借口所谓“本国优先”对于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搞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使全球环境治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任重道远。’ 些发达国家试图以碳关税、碳投资、碳义务等手段增加我国减排责任”,企图以“碳”制华,遏制我国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激烈博弈,必须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中国主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
其次,应对气候变化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事关我国发展的全局和长远。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中国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推动和引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积极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A强调:“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实现 “双碳”目标,意味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在全球历史上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为保护地球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再次,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以及发展需求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更加需要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切实帮助和支持。对此,A多次在国际场合强调: “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中国尽己所能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发展中国家也期待中国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继续支持其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概言之,中国提出实现“双碳”目标,对中国而言,是知难而进的千钧承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对世界而言,这是勇于担当的雄心宣言,将为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注入强劲动力、提供强力支撑。
、必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 工作全过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A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对此,他提出了推进“双碳”工作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一)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本质上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开启降碳进程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尚不够优化,特另刂是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问题显著,对碳排放的惯性大、路径依赖强。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不能把发展和减排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A强调:“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公开讲话,降碳减排问题说到底还是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要通过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解决。
2021年11月,A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谈到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时指出,“没有发展,就不能聚集起绿色转型的经济力量;忽视民生,就会失去绿色转型的社会依托。我们要准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6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