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申请书200字(社团申请书格式范文)

1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4年4月23日,适逢“世界读书日”,本人召集了数十位共同“发起人”,向当晚即将正式卸任校学生会主席的某君借用他们在樱顶的一间会议室,召开了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学生社团,现名校史宣讲队)的成立大会。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本社团应该是全国高校中的第一个以学习、研究、宣传和普及本校校史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对此,我个人还是感觉挺自豪的。

当年的那场成立大会,我们并没有做会议记录(当时也没有今天这么方便的录音设备),会上谈论过的很多事情后来都慢慢地淡忘了,但还是有一些印象非常深刻的情景,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一是当晚出席会议的校学工部副部长郭建中老师(现为学校统战部部长),热情洋溢地作了很长、也很精彩的发言,而且在讲完话之后,并没有像很多领导那样,作完“重要指示”后就离场而去,而是继续留下来认真聆听我们每一个人的轮流发言,然后又和我们一起仔细讨论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事后,郭老师还向我们社团赠送了一批价值数百元的校史书籍,如此热心快肠,鼎力相助,实在令我终身难忘!

二是在2001级德语专业的林纯洁(后为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德语系主任)同学的提议下,我们初步确立了本社团的两条基本原则——“永远不收会费”&“终身会员制”!令人遗憾的是,后面的这条原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最终形同空文……不过,前一条原则倒是从一开始就非常坚决地贯彻实施到底了,在本社团创办至今的十多年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届社团负责人曾经逾越过这个牢不可破的“底线”。

两年过后,为了将这个社团创办的前因后果及时地记录下来,以免日后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地被我自己所淡忘,我便写了一篇名为《我与校史研究会的创办》、洋洋洒洒两万多字的回忆文章,几年后还曾经在人人网上公开发布过(只可惜这个网站后来自取灭亡了,唉……)。按理说,在本社团的18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我要是把这篇回忆录用微信公众号再发一遍,那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在考虑再三之后,我还是无意于直接分享这篇长文,而决定改为展示相对简略一些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本社团从孕育到正式创办以及成立初期主要活动的大致“时间线”,还有我当年向学校申请创办本社团的申请书,等等。

校史研究会的孕育与诞生过程

(2000-2004)

2000年前后

互联网时代刚刚到来,一些武大学生和校友开始在网络上热烈讨论、交流校史问题(如武汉大学BBS“珞珈山水”、网大论坛等)。

2001年

9月

武大学生自办报纸《珞珈青年报》开辟专门的校史栏目——“皇皇吾大”。

校史研究会日后的两位创始人袁复生和吴骁(非武大学生)通过网大论坛相识,并决定合作编辑出版一本反映武大校园文化的图书(但此事一再搁浅)。

2002年

9月

吴骁开始在武大读研究生,入学后不久,即被时任珞珈青年报社副社长的袁复生拉进该社办公室打杂。

2003年

3月

吴骁首次在《珞珈青年报》“皇皇吾大”栏目上发表校史宣传文章。

5-6月

袁复生先后两次在《珞珈青年报》“跳蚤俱乐部”栏目上刊登拟成立“校史研究会”的启事。

11月

袁复生一手策划的《珞珈气象——新时期武大学子校园生活掠影》一书正式出版。

吴骁同意协助袁复生创办校史研究会并“挂名”表示支持。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石春发邀请吴骁为校庆志愿者和礼仪人员作校情、校史知识培训。

11月15日

吴骁在生命科学学院报告厅首次为武大学生作校史讲座,并公开宣称,校史研究会将在校庆日之前宣告成立(惜最终未能如愿)。

2004年

2月

袁复生毕业在即,无心继续筹办校史研究会,便将此重任正式托付给吴骁。

吴骁开始招募社团的“发起人”,制订章程草案,起草申请书,为成立校史研究会作前期准备工作,并从1992级企业管理专业校友呙中校处成功争取到社团的第一笔赞助经费619元(寓意“路要久”)。

4月

校团委正式批准成立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学生社团)。

4月23日

校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樱顶校学生会会议室召开,校学工部副部长郭建中老师出席会议并提出指导意见,大会通过了章程草案,确定了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并由吴骁继续担任社团活动的召集人和代理负责人。

2004年3月23日,我起草了一份《关于筹备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的申请书》,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4月中旬,我才将这份申请书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正式提交给校团委。在这一重要环节,我个人一直都非常感谢校团委当时主管全校社团工作的王志军老师,因为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一个筹建中的新社团在正式提交成立申请之后,校团委将会在一周之内予以答复,但对于我申请成立校史研究会一事,王老师不到三天就正式批准了!(与此同时,他还将另一个社团的成立申请退回去要求整改)其支持力度之大,见效之速,实在有点出人意料,也让我感动不已。以下便是我当年提交给校团委的申请书全文——

关于筹备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的申请书

校团委:

  兹有以本人和袁复生同学为首的56名在校学生联名发起要求成立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恳请尽快予以审核和批准。

  身为武汉大学的在校学生,我们深深地为母校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感到骄傲,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对母校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以及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每一个珞珈学子而言,都是理所当然并且完全必要的,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武大学生在完成四年大学学业后离校时,都还没能将学校校门牌坊背面“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中第二个字的正确读音与涵义弄清楚,甚至将“法”字误认为“史”、“哲”、“艺”等,就更不用说了解老武大这六大学院大致的来龙去脉了;再如,还有一些学生,他们从来就不曾知晓,抗日战争时期武大曾经在四川乐山度过了八年的艰难岁月!这可是武大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啊!另外,在对于学校现状的了解方面,还有不少同学甚至不知道武大现有多少个学部,各个学部又有些什么样的学院,全校有多少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又有多少个国家重点学科,等等。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诸如此类对于母校历史、现状的无知与漠然现象长期而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多得举不胜举。

  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整个群体,在武大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这种现象都是极为可惜和令人遗憾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学校对广大学生爱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主人翁意识的缺失。这种现象若是长期延续下去,将十分不利于广大同学爱校感情的培养以及学校整体凝聚力的加强,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在学习、研究和传播武大校史、校情方面多下功夫,面向全校学生多开展一些校史、校情知识的深入宣传、普及和推广活动,增进同学们对母校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加强大家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激发大家的爱校热情,鞭策大家努力学习,为母校争光添彩,继续书写百年学府的辉煌篇章!

  去年11月15日,即母校110周年校庆前夕,本人曾受校青协之托,在生科院报告厅为几百名校庆青年志愿者和礼仪人员作了一次校史知识培训专题讲座,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校团委丁小强书记曾亲临现场予以肯定和支持,并指出学校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一直都很不够。的确,正是出于一种对于目前校史知识在学校普及程度太低这一现状的强烈不满,又鉴于校内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社团组织,于是,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爱校青年们,才会萌生出成立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的想法,希望能正好填补上校内社团组织在这方面的结构性空缺,并成为学校对广大在校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及其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和纽带。

  对于计划成立的校史研究会,我们的基本构想是,在本会成员内部深入学习和研究本校历史的基础上,面向全校所有同学开展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努力在全校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普及校史知识。我们将认真研读各类校史书籍,源源不断地写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校史类文章,并争取在校内外各媒体上发表,等到时机成熟,我们还会努力出版自己的校史研究刊物,并在校内发行,供广大对校史感兴趣的同学们学习和切磋、交流之用。我们还将不定期地邀请校内一些熟谙校史的老师们,为大家开办精彩纷呈而又风格各异的校史知识讲座,同时面向全校同学举行各种形式的校史(校情)知识竞赛,从而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波又一波学习和普及校史知识的热潮。总之,我们所想要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大家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母校,以更加高昂的爱校情怀,将母校建设得更加美好!

  经过本人多日的辛苦努力,现已一共召集了56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大家一致希望能尽快成立校史研究会。我们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基本上涵盖了学校人文、社科、理学、工学、信息、医学六大学部以及东湖分校,以本科生为主,并有少量硕士甚至是博士研究生参与,大家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了一起。我们这56位同学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热爱母校,并且对母校辉煌的历史和各方面的综合情况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其中一些同学对武大校史还颇有心得,有多人多篇关于校史、校情的文章曾在《武大校友通讯》、《武汉大学报》、《珞珈青年报》等武大校内刊物或媒体的“校友笔札”、“校史钩沉”、“校庆点击”、“皇皇吾大”等栏目上发表,有的同学曾策划、编辑过《珞珈气象——新时期武大学子校园生活掠影》、《永远的感召——寻找武大乐山时期的故事》等书籍并直接撰写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有的同学则在去年的《武汉大学报》校庆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作品奖。

  我们这56位同学大都具备了开展社团活动所必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其中不少同学还是学校其他各类社团活动中的佼佼者,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现任(或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历史学院研究生会正副主席、未来网总管、珞珈青年报社副社长、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等。他们大多学习成绩良好,综合素质突出,不少人曾获得过各类校级奖学金,甚至国家奖学金,还有人曾被评为校优秀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或优秀研究生)、社会活动积极份子、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多名同学正在或曾在《武汉大学报》、《珞珈青年报》等校级以及各学院的院级新闻媒体中担任记者、编辑等职,在《珞珈心源》、《新视点》、《激流》、《珞珈人文》、《外院风》、《长河》、《凡人》、《公管人》等在校内有一定影响的刊物中担任正副主编等要职。还有的同学曾参加过学校的各类校级或院级文学社、戏剧社、合唱团、辩论队,当过校内各单位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等。总之,我们56人几乎在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领域里都不乏专门人才,可谓群贤毕至,英才云集,再加上我们自身的满腔热情,根本就不愁计划中的校史学习、研究和宣传、普及活动不能高质量地开展起来。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56位同学才特地一道向校团委提出筹备成立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的申请,恳请团委有关负责老师仔细审核,尽快予以批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在此先行谢过了。

  谨表热忱,并以为盼。

  此致

敬礼

申请人:吴骁(起草)等56名武汉大学

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

2004年3月23日

附:

1)56位发起人的个人简介及学生证复印件(徐××同学证件被盗,未能附上,实为55份,还请见谅!)

2)主要发起人联系方式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发起人名单及简介

袁复生(首要发起人),男,湖南邵阳洞口人,信息管理学院2000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曾任珞珈青年报社副社长,《珞珈气象——新时期武大学子校园生活掠影》一书的主要策划者和编委。

吴骁(主要发起者和召集者),男,湖北仙桃人,历史学院2002级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自2000年以来,曾先后写作关于武大校情、校史的宣传、普及类文章十多篇,十余万字,大多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其中多篇文章曾在《武大校友通讯》、《武汉大学报》、《珞珈青年报》等武大校内刊物或媒体上发表;曾获珞珈青年报社“社内杰出贡献奖”,纪念武汉大学建校110周年校歌征集活动一等奖(第一名),《武汉大学报》校庆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奖,校庆青年志愿者活动先进个人称号等。

(下略)

校史研究会成立初期的主要活动时间表

(2004-2006)

2004年

5月

校史研究会首次举行活动——邀请校档案馆前馆长徐正榜老师作关于武大建筑的讲座。

10月3日

首次举行新生校园游活动。

10月20日

带领参加全国博士生论坛的各高校部分博士生代表夜游武大。

10月25日

阮发俊和吴骁作“保卫大武汉——兼谈抗战中的武汉大学”的专题报告。

11月1日

应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珞珈青年报社的邀请,吴骁作“悠悠武大,今日吾大”的讲座。

11月

李跃峰校友为社团捐款。

12月12日

邀请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车英作“武大学术百年”的专题讲座。

12月23日

与商学院(现经济与管理学院)“聚焦工作室”合作,邀请校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作“情系珞珈 ‘读懂武大’——畅谈武大历史、现状与未来”的专题访谈。

2005年

1-3月

在校史研究会的积极推动下,校教务部增开“武汉大学校史”公共选修课,开课单位暂署名“校史研究会”,该学期前后共有9位老师参与讲授,校内外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这一创举。

3月

彭捷校友为校史研究会捐款。

4月

吴骁首次作“武大樱花的故事”专题讲座。

6月

校史研究会在全校各大学部巡回举行大规模的校史专题展览。

7月

校史研究会创始人吴骁留校工作。

9月

吴骁开始参与校史公选课的讲授。

校史研究会举行首次换届选举,王求当选会长,涂志强、沈娟当选副会长。

10月3日

再次举行新生校园游活动。

10月10日

承办校社团联合会“社团在线”第一期节目,邀请刘以刚、徐正榜、李工真三位校史专家进行访谈。

11月5日

校史研究会邀请刚刚出版《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一书的刘道玉老校长作演讲,在校内外引起巨大轰动。

11月

在王求的倡议下,校史研究会开始实行每周定期聚会制度,以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主。

11月29日

应校学生会新闻部的邀请,吴骁作“珞珈风物”专题讲座。

2006年

1月1日

校史研究会在明珠园举行“群光·讯华”之夜元旦晚会。

2月

校史研究会开始筹备举行校史知识竞赛和出版学生校史刊物,并决定正式将定期聚会制度辟为校史公选课“第二课堂”,以与校史课互相呼应,同台竞技。

从校史研究会到校史宣讲队

(2019-2020)

校史研究会2006年以后的社团活动,我自己就没有继续记录下去了,毕竟,我的身份和角色已经不一样了,一方面,我非常幸运地将自己的这点业余爱好变成了本职工作,而另一方面,我已经不再是“学生”了,就算感情上难以割舍,也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在一个学生社团上投入太多精力了。所幸,在我将社团“交”给那些后来人之后的头两三年里,大多数的社团成员仍然跟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然而,从2009年开始,由于某些很狗血的原因,这个社团开始跟我“渐行渐远”。当时,甚至还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感觉就像是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突然被别人拐跑了一样!一开始,我肯定感觉很不爽。不过,我很快就“释然”了,并且在人人网上公开表示——所谓“校史研究会”,其重心显然应该是前面的“校史研究”四个字,而不是最后的那个“会”字,只有前者,才是这个社团真正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如果缺少了这一点,而代之以拉帮结伙、党同伐异,那么,这个“会”最终也就只能沦为一具空洞的躯壳了。套用伟大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先生的一句话——我在哪里,“校史研究”就在哪里!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便足以撑起这面大旗,至于其他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还重要吗?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校史研究会”都鲜有往来,顶多就是断断续续地跟其中的少数会员建立了一些私人友谊。偶有几届负责人曾经主动来接近我,不过,想要修复一段早已破裂的关系,谈何容易?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首先要看对方的心诚不诚,然后再看看三观合不合,如果这两条都能满足,那么,剩下来的,就一切随缘吧。

到了2019年,最大的转机出现了——当时,校史研究会在“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了很多年之后,已经是步履维艰,越来越难以为继,于是,几位负责的同学甚至产生了将社团就此解散的悲观想法。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我和我的几位领导和同事们当然都不忍看到,纷纷予以劝慰,而我个人给这些同学们的具体建议则是——改个名字,换个活法

说到“校史研究会”这个名字,最早是由本社团的首要发起人袁复生提出来的,一开始,我并没有任何异议,而且最终也是按照这个名字将社团成功地创办起来。但是后来,我慢慢地意识到,对于一个普通的学生社团而言,“研究”这个词实在是显得过于“沉重”了——在社团的所有成员中,真正具备“校史研究”能力的,只可能是极少数人,而大多数同学既无可能、更无必要去做这种比较专业的“研究”工作,他们只需要在认真学习积极传播这两个方面多下功夫就很好了。因此,在我看来,袁复生拟定“校史研究会”这个名字的初衷固然是很好的,但单靠“流水”般的学生社团成员,确实是很难做到名副其实、并且很好地维系下去的。相对而言,我觉得某些兄弟高校后来成立的一些同类学生社团的名字就比我们起得更好一些,比如“四川大学校史文化协会”,等等。只是,在本社团筹备、创办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我和其他同仁对于“校史研究会”这个名字早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尽管有时候确实感觉有点不太对劲,但很长时间里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对社团的名称进行更改。

不过,等到这个社团的发展已经完全陷入濒于解体的困境之时,若不借此“挽狂澜于既倒”的合适契机将社团更名这一重要问题干脆利索地解决掉,又更待何时!于是,我便郑重其事地向正打算将“校史研究会”注销掉的负责同学提出建议——不妨将社团名称更改为“校史宣讲队”,然后继续办下去!总之,这一名称上的变化,显然更加贴近于学生社团的基本定位与实际情况,同时也更加有利于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还提出了另外一条具体建议——从此以后,校史宣讲队的优秀队员与校史馆的学生讲解员队伍可以慢慢地进行深度融合,最终合为一体。

随后,校史研究会的同学们非常欣慰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开始着手于更名和换届的事宜。最终,到了2020年6月,也就是我们的学校所在的这座英雄的城市疫后重生之时,我们的社团也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从校史研究会更名为校史宣讲队,并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先前大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令我个人深感欣慰的是,我在这场大疫之后认识的这批新同学,真的是太可爱、太优秀了!他们不仅非常认真、努力而虚心地跟着我学习校史,而且在校史知识的宣传、普及方面也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工作,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创意与构想陆续付诸实施,对此,本人乐观其成,并且充满信心!

现在,我再继续跟大家分享一下本社团更名将近两年来的一些主要活动。由于这两年来疫情的持续影响,校史宣讲队活动的次数和规模较为有限,但具体成效仍然是可圈可点的。

校史宣讲队主要活动时间表

(2020-2022)

2020年

6月20日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正式更名为武汉大学校史宣讲队,并选举产生第17届负责人,聂丰为队长,黄曼斐为副队长。

9月12-13日

校史宣讲队带领哲学学院、法学院、社会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新生进行校园游活动。

10月

吴骁在校史馆开始对校史宣讲队成员进行长达一年多的校史知识培训。

11月29日

校史宣讲队与定向越野协会等13个社团共同举办第二届社团联谊定向赛。

2021年

3月13-14日

校史宣讲队在校史馆为参加武汉大学“抗疫医护人员赏樱专场”的嘉宾提供讲解服务。

4月17日

校史宣讲队多名队员参加武汉市“百年征程忆初心——武汉红色故事汇”演讲比赛,其中何承骋获一等奖。

4月28日

校史宣讲队为武汉大学周恩来旧居纪念馆开馆仪式提供讲解服务。

4-5月

举办校史知识竞赛。

6月5日

选举产生第18届负责人,姚书安为队长,袁佳日为副队长。

7-8月

校史宣讲队在武汉大学众多新生群里介绍、讲解校史,并应校学工部之请,为新生手册撰写“校史篇”的全部内容。

9月21日

校史宣讲队老队员在校史馆为新队员讲解校史,并在天台赏月,共度中秋。

10月23日

与华中师范大学校史馆讲解员团队举行联谊活动。

10月24日

张静怡、李冠睿(香港教育大学交换生)同学代表校史宣讲队在武汉大学2021级安徽籍本科新生成才促进座谈会上讲述校史。

2022年

3月30日

校史宣讲队队长姚书安接受校广播台“珞珈半月谈”栏目采访,讲述了武汉大学樱花的历史由来。

4月

在学校档案馆的指导下,校史宣讲队开始组织专门团队负责运营“武汉大学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To be continued……

后记:最近几天,随着校史研究会(校史宣讲队)18岁生日的临近,我在电脑里到处翻找当年的各种记录,那些“久远”的记忆,就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

两天前,又有一段更早的记忆突然浮现在我脑海中——当年我还在千里之外读本科的时候,有一次去系里的机房上网(嘿嘿,暴露年龄啦),旁边有一位学姐突然轻声惊叹道:“哇!武汉大学好漂亮啊!还有个‘樱花城堡’耶!”(大意)

当时,谁又能想到,没过几年,我便在这座古老而美丽的“樱花城堡”下开启了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虽然最近几年也不幸遭受了一些创痛)

一年多后,还在这座城堡的顶上创办了这样一个以它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之一的学生社团。

又过了十年,我居然还搬到这座城堡的上方办公来了!

最终,我甚至还成为了全世界对这座“樱花城堡”的过往历史最了解、最熟悉的人!

事实上,这段神奇的缘分,还远远没有结束!这十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的努力奋斗,正是为了能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收获比今天还要多得多的累累硕果!

顺便在这里展示一点所有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小的工作成果——

国际博物馆日︱武汉大学校史馆简介

重塑珞珈山上的抗战记忆:周恩来旧居焕新开放

另外,不久前,有位校领导在调研工作时提到了我,并且表示,像我这样多做些研究,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也尽量不要给学校惹来一些“麻烦”,要把自己的快乐和学校的快乐结合起来(大意)。

对于领导的好意,我只想说——那得具体看是什么样的一种“快乐”了,假如我们武大师生校友的某些“快乐”是建立在弄虚作假、浮夸吹牛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说什么“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这种“皇帝的新衣”背后的虚假可笑的“自豪感”),那么,这样的“快乐”,我非但无法跟这几十万人一起“共情”,恰恰相反,从我的专业知识以及最基本的是非观念出发,我只能狠狠地为之泼上一盆冰水!

这无非是因为——“明诚弘毅”的武大真精神,早已深深地根植于我的灵魂之中……

社团申请书200字(社团申请书格式范文)

社团申请书200字(社团申请书格式范文)

社团申请书200字(社团申请书格式范文)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