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实干创业斗志
——XXX同志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导报告
今天,根据安排,我要就“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与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 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人们对爱国主义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甚至不同的人对爱国主义理解各不一样,比如:从社会性质来看,有奴隶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有资本主义的爱国主义,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从民族特性来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观念;从思想情感来看,存在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理性的爱国主义观点和系统化的爱国主义思想;从历史发展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也是不一样的。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想从溯源、明理、晰义、践行四个层面与大家分享几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第一,溯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祖国”二字,让多少人心中涌动激情,让多少人眼里泛起泪花,让多少人胸中奔腾热血。作家路遥曾深情地写道:“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积淀,已成为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里的精神基因。
纵观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历史,爱国主义内涵之所以如此丰富,爱国主义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脐带”,就在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独特的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战国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无不表达出华夏儿女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基本精神。从《礼记》所描绘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南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寄托着先贤们先国后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从战国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的“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到西汉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价值追求,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漫长历史之中。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推动民族奋进、祖国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而文化不断的,首先就源于爱国主义的“根”之深、“蒂”之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在留居匈奴的十九年中,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毅然维护国家尊严。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还有抗倭英雄戚继光在烽烟战火的南国和关山夜月的塞上从军40余年,倾其一生献身边防。“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民族英雄书写了中华民族壮丽的爱国篇章。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面临被列强侵吞、危如累卵的生死关头,中国人民走上了寻求民族独立和振兴的艰辛道路,无数仁人志士展现出百折不挠、奋勇报国的爱国血性。中国,一个伟大而又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她之所以能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千百年来淬炼的爱国主义传统作为重要的精神支柱,无疑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管时代环境如何变化,这份赤子之心从未改变。100年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发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爱国呼声,至今仍振聋发聩。周恩来年轻时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邓小平曾饱含深情地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为了国家民族,许多革命先辈承受了痛失亲人、骨肉分离的巨大牺牲。对祖国的热爱、对信仰的执着,使先烈们面对敌人的屠刀和利诱不低下高贵的头颅。方志敏把爱国之情浇注笔墨中,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最新讲话系列的进步”,“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爱国之情令人含泪。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为实现民族独立,战斗在白山黑水,写下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豪迈诗句。
革命时期如此,建设、改革时期同样如此。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1205队职工认真学习“两论”。通过学习,王进喜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水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从王进喜、雷锋到焦裕禄、孔繁森;从邓稼先、郭永怀到黄大年、罗阳,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赴汤蹈火,他们以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
第二,明理: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
2019年1月17日,正在天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冬日的南开校园,石先楼前,新开湖畔,“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嘹亮声音如波涛巨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谈道:“南开大学张伯苓老校长有‘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其言谆谆,其意切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使命任务,对爱国主义作了系统阐释和创新表达,极大丰富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让爱国主义参天古树抽枝展叶、吐绿常青。
时代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中华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望在那时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近100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大踏步追赶世界进步潮流,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迅猛发展,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以“中国梦”作形象化、大众化表达,得到亿万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强烈共鸣和广泛认同,成为当代中国人奋力追求的共同愿景。他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的有机统一,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华夏儿女的共同期盼,成为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本质特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有一种混淆视听的杂音:“我爱国,但是不等于我爱社会主义、我爱共产党。”这种观点打着爱国的旗号,人为地制造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对立,是居心叵测的。实际上,国家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同样,爱国也不是抽象的。今日之中国,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翻开中国近代历史画卷,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做了诸多尝试,但最后都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用了28年的时间,结束了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70年,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面貌,不断走向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价值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犹如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同香、瓣瓣同心。“同香”,同在都蕴含着一种爱国情怀;“同心”,同在都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自1986年起,王继才和他的妻子王仕花两个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守卫孤岛整整32个年头(至2018年)。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邪恶势力面前更表现出了一位守岛卫士的凛然正气。1993年,开山岛民兵哨所被国防部嘉奖为“以劳养武”先进单位,并获江苏省军区一类民兵哨所的美誉,他们以海岛为家、与艰苦相伴,只为守护祖国海防安全。还有司法的“燃灯者”邹碧华,俯首为群众代言,挺身捍卫司法尊严,只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黄大年被称为“科研疯子”,一心投入深地资源探测,只愿“中国由大国变成强国”。30多年他们在身体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其中,最激荡他们内心的,最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还是那片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爱国,这一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已不仅仅是个人情愫,更是中华民族昂扬奋进的力量源泉。
坚实根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福祉,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孙中山曾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我国是多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8%以上,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64%左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维护民族团结在弘扬爱国主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分量。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薪火未断,“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各族人民的情感归依、思想共识,爱国情结在绵延不断的历史追思、情感认同中变得愈加深厚、浓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祖国统一大势所趋,民族团结来之不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祖国统一,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三,晰义:从三个维度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系统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历史传承和价值取向,在团结和凝聚中华儿女应对风云变幻的风险挑战中显示出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应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去参悟。
一是要遵循理论逻辑,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鲜明主题及“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本质。爱国主义在中国的内涵及表现随着中华民族的不同境遇而不断变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中;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救国于危亡之中;解放战争时期,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推翻“三座大山”压迫,救民于水火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初,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所作的努力上;“三大改造”完成后,爱国主义体现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努力奋斗中。
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磅礴动力。“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世界在变,形势在变,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的立场不变,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变。在新时代,中华儿女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明主题,才能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绽放出绚丽光芒。
二是要遵循历史逻辑,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性和情怀
2012年8月份,为了抗议日本右翼分子登上中国钓鱼岛,成都、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爆发了反日游行示威,高喊抵制日货。但是在游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理智行为,部分示威民众情绪激动,打砸路过的日系车辆,并推翻日产警车。其中陕西西安市就发生了一起恶性故意伤害案件:2012年9月15日13时许,被告人蔡洋、寻建奎在西安市玉祥门盗取路边摩托车U型锁,打砸日系车辆。15时40分许,被害人李建利驾驶一辆丰田卡罗拉轿车经过环城西路,被告人寻建奎持砖头砸该车前风挡玻璃和后视镜,李建利阻拦并夺下砖头。被告人蔡洋持U型锁砸前风挡玻璃时,李建利上前阻拦并用砖头砸伤蔡洋头部,蔡洋即用U型锁猛击李建利头部左侧四下,致李建利重伤并五级伤残,被砸车辆维修费7562元。次日,寻建奎向公安机关主动投案。莲湖区人民法院以犯故意伤害罪判处蔡洋有期徒刑九年;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十年;并判决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人民币258860.06元。同案被告人寻建奎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这个案件折射出了一部分人,打着爱国的旗号,干的是破坏稳定社会环境的勾当,最终是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爱国是理性绵长的情感。情感是爱国的基础,理性是情感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体现着共产党人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的家国情怀,体现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生境界,是深厚家国情怀到深刻爱国理性的升华。深厚的家国情怀孕育着永恒的爱国情结。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不是抽象存在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人们爱家庭、爱家园、爱故土、爱故人的朴素情感发展而来的爱祖国、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伟大精神。屈原、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志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伟大抱负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础,又需要理性的认知。爱国主义只有建立在爱国情怀的基础上,由对祖国山河的感性认识深化为对国情世情党情的理性认识,才能达到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强国之行的完美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中华儿女只有将国家核心利益、民族长远利益作为爱国言行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情转化为对国家忠诚、对民族热爱、对人民关切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作用。爱国不仅有感性的表达,更要有理性的行动。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华儿女只有深植爱国情怀,保持爱国理性,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真正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增辉添彩。
三是遵循实践逻辑,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和担当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变”与“不变”,我们更加需要科学的爱国主义理论来凝聚和指引全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是凝聚和引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显示出非凡价值和巨大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这里,我给大家讲个永联村的故事。永联村是1970年在长江边上围垦而建的一个小农村,起初只有254户人家、700余人、近800亩地,地势低洼、十涝九灾。1978年,村民人均收入68元,村集体负债6万多元,是当时沙洲县(后并入张家港市)最小、最穷、最乱的一个村。第五任党支部书记、第七任工作组组长吴栋材上任后,从最开始的挖塘垫田,到后来的兴办轧钢厂,再到后来的上马炼钢项目,每一次发展节点上,周边的人都认为已经很好了,他谋求发展的劲头从来没有松懈过,总是再往前挺进一步。40年间,永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永联村村域面积12平方千米,村民11761人,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利税80亿元,村级可用财力1.6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5万元。在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永联村经济总量位居前三、上交税收前二。如果老书记吴栋材没有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实干担当,永联村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休戚与共、交汇融合,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中国心”和不可磨灭的“中国印”,让我们能够“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当今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只有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就要科学认识中国崛起、民族振兴和世界繁荣、人类进步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