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在XX系统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联学联建活动上的研讨发言材料

在XX系统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联学联建活动上的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青年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来自XX系统各单位的青年才俊们一起学习交流。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有理论高度,有实践深度,听后深受启发、备受鼓动。今天的联学活动,与其说是一次理论研讨,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场思想上的“寻根之旅”和行动上的“航向再校准”。站在这里,我不想汇报工作成绩,更想结合近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重要讲话精神的点滴感悟,以一名普通青年干部的视角,与大家分享三点不成熟的思考和反思,算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在深学细悟中校准“为何出发”的初心之舵,答好“我是谁、为了谁”的根本之问
    坦白说,我们青年干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大多怀揣着一腔热血,渴望干事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但随着时间推移,当理想遭遇现实,当激情融入日常,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事务主义”的迷雾:每天被各种文件、会议、报表推着走,习惯于“埋头拉车”,却渐渐忘了“抬头看路”,忘了思考我们工作的起点和终点究竟在哪里。
    我对此深有体会。记得刚参与XX新区数字孪生城市项目时,我一头扎进了海量的数据模型和复杂的技术架构里,每天想的都是如何优化算法、如何提升渲染效率。那段时间,我为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感到自豪,认为这就是价值所在。直到一次项目复盘会上,一位老领导一语点醒梦中人,他问我:“我们建这个数字孪生城市,最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炫技,还是为了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更安全、更便捷、更温暖的服务?”这个问题让我瞬间汗颜。我意识到,自己沉浸在“术”的层面,却忽略了“道”的根本。我们工作的对象是鲜活的人,我们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技术的精进、项目的落地,如果脱离了“人民”这个中心,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年轻干部要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清醒人”,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学习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确保我们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它能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中,拨开迷雾,时刻认清“我是谁”的身份定位,牢记“为了谁”的价值追求。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推进XX港智慧口岸建设时,我不再仅仅关注通关效率提升了多少百分点,更会去思考这背后为多少外贸企业节约了成本、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多少活力。这种从“做事”到“为民做事”的视角转换,让我的工作坐标系变得无比清晰,也让内心的那份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愈发坚定和滚烫。
    二、在事上磨砺中磨砺“如何成事”的担当之能,答好“干什么、怎么干”的实践之问
    光有为民服务的热忱之心还远远不够,更要有能干事、干成事的过硬本领。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青年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然而,“本领恐慌”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干部普遍面临的焦虑。知识迭代的速度远超我们的学习速度,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回想我刚接手XX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民意协调工作时,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我以为凭借着政策文件和一腔热情就能说服居民,结果第一次入户就被各种尖锐的现实问题问得哑口无言:低层住户的采光、通风、噪音问题怎么解决?后续的电费、维保费如何分摊才公平?面对居民们充满疑虑和不信任的眼神,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泡”在社区里,一方面向经验丰富的XX街道老书记请教,学习他如何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释政策,如何设身处地为不同楼层的居民算好“利益账”和“感情账”;另一方面,我逼着自己研究建筑结构、物权法规,甚至跑到外地市学习先进经验。从一开始的被动应对,到后来能主动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补偿和分摊方案供居民选择,这个过程充满了挫败和煎熬。
    这个经历让我对总书记强调的“注重‘量变’的积累”有了更切身的理解。真正的能力,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攻克一个又一个现实难题的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积累起来的。每一次与群众的耐心沟通,每一次对方案的反复修改,每一次熬夜查阅资料,都是一次宝贵的“量变”。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努力,最终才促成了从“想干”到“能干”、从“能干”到“干成”的“质变”。现在,我们青年干部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平台,更应该主动把自己放到基层一线、项目前沿这些“吃劲”的岗位上去淬炼。要敢于接“烫手的山芋”,敢于当“热锅上的蚂蚁”,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把“纸上谈兵”变成“沙场点兵”,真正成长为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信赖的“实干家”。
    三、在严守规矩中筑牢“何可不为”的底线之堤,答好“守什么、畏什么”的纪律之问
    随着我们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手中的权力或多或少会增加,面临的诱惑和考验也会随之而来。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要“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这既是爱护,更是警醒。青年干部犹如一张白纸,初始的“墨点”将决定未来的“画风”。能否守住底线,不仅关乎个人前途,更关乎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
我所在的XX部门,负责一部分工程项目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想要“走捷径”、“套近乎”的人。有一次,一个项目的承包商借着汇报工作的机会,将一个包装精美的茶叶礼盒放在我办公室,暗示这是他们家乡的特产,让我“尝尝鲜”。那一刻,我内心确实闪过一丝犹豫。但我立刻想起了入职时,我的导师、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处长对我说的话:“小X,我们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