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关于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

关于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
(6篇)

范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结合我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要求,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全街意识形态工作,现将2018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汇报如下:

一、 集中思想,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街道党工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结合单位实际研究具体举措、制定年度工作方案。

二是街道党工委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工委会议,结合我街实际工作和实际情况,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新情况、新动向。

三是街道党工委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党工委书记抓党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党工委书记负总责、一手抓,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初党建工作计划及年终党建述职,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专题汇报。

四是街道党工委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计划中,通过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不定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上半年共组织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学习2次。

五是组织开展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教育专题培训,通过党课、主题党日等形式传达新精神、新思想,通过警示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性的警惕性和鉴别力。

二、 履行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一是成立街道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及机关各科室负责人、社区书记作为组员。坚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 一把手履行第一责任人,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理。

二是对基层党组织进行政策传达和压力传导并及时进行督查。街道党工委通过会议、座谈等形式对全街机关及社区干部、辖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进行政策传达,要求全街上下统一思想,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研究探索意识形态工作在各级组织和部门的不同表现和需求,严把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性、原则性和导向性。

三是组织灵活多样的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党课、主题党日,普及意识形态工作内容;通过廉政知识测试等形式,传达意识形态工作精神;通过座谈、调查等形式,了解并及时回应干部群众关心的意识形态问题,促进意识形态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建设。

三、 坚持原则,加强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

一是建立新时代传习所。做到有固定场所、有专人管理、有活动内容、有鲜明主题、有制度机制;通过传习所,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科技、传文化;依托传习促联动、促帮困、促润德、促新风、促疏导。同时,在兵工社区建设传习文化广场,使传习的大门真正向群众敞开。

二是加强对各类艺术文化阵地的管理。对艺术团、文化馆的演出和展出内容严格把关,确保各类会议、展演的内容积极向上,保证意识形态工作方向。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2
1、我国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现状 大多数城市以往那种亲切宜人、界面连续、空间尺度适宜的街区组织被现代城市的发展完全摧毁了。虽然近年来有过对城市街道的改建及景观环境设计的探索,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1)快速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街道空间结构。由于汽车的灵活、方便和快捷,汽车很快成为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其对城市道路、土地使用分区、形态等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的总体建设也在以车辆为参考尺度,功能分散、道路畅通己是城市规划布局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空间常常由于道路的开拓,一栋栋建筑物拔地而起而自发形成。以往属于行人的空间也因汽车数量的增长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迅速强占了道路,使街道丧失了原来的交往功能。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阔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使得人车混行的交通更加复杂和拥挤,人们不得不经常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志及管理系统行走,忍受着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街道生活乐趣。

2)“表皮”式商业的无序增长导致街道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城市中,街道被汽车占领后剩下的边边角角仍然拥挤着人群,充满着喧闹。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商家们盲目地抓住人的本能需求,在未考虑街道商业的形态构成,所售商品的客源,商业饱和及街道整体环境问题等的前提下,争先恐后地把商业安排在主要街道的临街面,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商业“领域”破坏了绿化,占用人行空间而进行大范围地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因此,街道中本来狭小的空间就更加拥挤了,街道空间环境日益恶化。为此,让城市居民安全舒适地在街道上自由生活,让各类商业各得其所地为居民服务是未来商业规划布局、街道气氛营造中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以往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的不足

1)街道的规划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街道不仅是通行空间,更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因此要与环境相适应,充分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街道环境的可识别性、方位可入性、通行便利性等的设计尤为重要。要明确市民需要的街道性质,是美好生活的,是安心居住的,或是给人们切身感受的,因此在规划建设中,街道怎样才有“人气”,同时,视觉的舒适与视景自然协调也不能忽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2)忽视及破坏当地重要人文及自然历史景观环境。每个城市有着不同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习惯,不少城市都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都是街道文脉和人气的延续。有些中小城镇的发展为了贪大求快,不惜牺牲大量的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及景观环境而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文脉的连续性,把以往熟悉的环境几乎改得面目全非。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建设中应设法使这些人文及自然历史景观要素展现在市民面前,尤其应让外来游客能够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历史人文景观环境。

3)街道空间塑造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以往的街道规划设计考虑过于简略,只注重平面构成而忽略了立面设计的协调美观等,使街区细部显得含糊不清而没亮点。只有街面的设计,而没有街坊的考虑。常有沿街表皮式设计,缺乏足够的纵深空间感。交叉口设计也比较随意,空间设计缺少必要的交往、休息的空间场所,没能形成完整和谐的街景空间环境。

4)街道景观节点设计粗糙,缺少自身特点。景观节点是街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城市形象记忆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城市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如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岩铺地、几何规则图案、欧式临街面等。这种设计与城市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极不协调,失去了城市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3、城市街道空间环境整治策略 在当代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要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及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1)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传统及景观环境。研究城市历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进行认真地分析,树立继承与保护意识,规划设计出好的成果,形成新的具有人文传统延续性的街道空间特色和城市面貌,使之更好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

2)符合城市整体发展目标,注意强调可适应性。城市街道空间规划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各种要求,根据人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与设计,提供最舒适的环境与服务。

3)注重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街道的改造设计,让街道留下历史与时间的痕迹。保留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建筑及其景观环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人们不再陌生并且能认识其成长过程,让美好街道体现出城市生活的过去,表现城市生活的现在并能和未来和谐衔接。

4)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街道环境是以人为主题的,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和创造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这种空间能让人们从行为活动中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静、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交流,让人与环境共生相融,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字:城市街道;改造;更新

中图分类号: D26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的街道属于谁

城市街道是反映城市面貌和个性的重要因素。它所包含的种种元素以及功能使其不仅仅是作为连接两地的交通通道,更是反映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它给人提供城市最直观的印象。无论是城市内的居民,还是外来的观光游客,都要通过街道来感知、领悟和熟悉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街道甚至能代表着一座城市,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回忆和联想。所以街道不仅仅是汽车的通行道,还是市民的公共空间,需要我们合理分配这项宝贵的公共资源,从而用最简单且廉价的方式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活质量。

2、我国城市街道现存问题

(1)空间缺乏“场所精神”

主要是指街道空间序列不明显,未形成富有层次、特色鲜明的街道空间,缺乏既适合人的活动又满足景观需要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街道缺少活力。

(2)景观缺乏地域特征

主要是指街道景观环境缺乏特色,缺乏体现当地的特点。现在有些城市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罗马柱廊、欧式建筑。这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我国街道空间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3)交通环境“重车不重人”

现状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随意,使各种车混行,人行、车行随意穿插,缺乏有序的设计组织。

3、当代国外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速度”成为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的主要因素,街道的主要功能是城市交通。由于过分追求等级化和功能化布置,城市空间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街道空间蜕化为纯粹的交通空间。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最终导致了城市郊区化和街道荒漠化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可持续性街区和多功能街道为基本特征的新街道设计范式,使得城市主义街道设计逐步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地的城市主义街道设计范式迅速发展,出现了城市复兴计划、城市生活街道计划、城市国民住宅改造。街道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变为多样性的复杂空间。很多国家都先后实行了步行优先、多种交通方式共存、合理限制机动车速度,某些地段实行人车共享等策略。

20世纪80年代的新城市主义认为街道空间应成为一种社交场所,人们的交往活动应使街道成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新城市主义提倡在街道两边安排充足的人行道和行道树,建立室内和室外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视觉和行为上的联系。鼓励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步行成为一种生活和交通方式。

到了9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出现,“生态街道设计”、“绿色街道设计“等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街道改造更新理论试图不断完善人、车、环境及社会的关系,通过城市街道的改造和更新,使其向着和谐、健康、生态的方向发展。

4、现阶段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的措施

(1)保持街道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街道不仅仅可供进出,同时又是社交表现的舞台。在街道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人性化的外部空间设计,使之与城市街道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街道改造与更新,使街道两边的建筑尽量向街道开敞,形成室内外相互渗透的空间。街道两边建筑临近空间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可以保持街道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和丰富街道空间的活力,创造出富有生机的引人入胜的场所与人性化街道空间。

(2)完善人行道配套环境设施

人行道应该提供完善的街道设施,如设计适宜的人行道宽度,设置座椅、花坛等街具,提供足够的道路照明,标识醒目的交通指示,便捷的公交交通站点,预留残疾人通道等。合理利用公共空间,为人的坐,行、动提供方便。公交候车站、公共电话亭、公共厕所、报刊亭、宣传栏、垃圾箱、公共小品等街道公共设施应更加完善,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街道生活空间。

(3)确保行人的安全与舒适,改善路口行人穿越的环境

街道空间是以流通性为主要特点的公共空间,它承载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车流,解决流线干扰,组织合理的城市交通道路,保证行人安全和交往是街道更新设计的基本问题。通过路幅设计及道路交叉口设计的简单调整,减少行人穿越街道的困难,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形成利于步行者通行的人行道空间。

(4)提高交通的可达性与有序性

在后汽车时代,步行和公交出行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街道系统为人们自由选择出行方式创造了条件,私家车、公交车、步行等要求道路都是完全畅通的。因此在城市街道改造更新中协调完善步行交通体系和机动车交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5)鼓励绿色交通

共创健康绿色城市:步行有利于人本身的身体健康;减少汽车流量有助于减缓交通堵塞、减少空气污染;同时街道公共场所的活动对治疗心理上的抑郁症颇有成效。

增强地区可达性:降低人们对汽车和停车位的需求,使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更为惬意,同时确保社区服务设施、就业岗位等的步行可达性。

(6)延续街道的文脉与记忆

全球化的浪潮对特色文化的冲击,导致街道景观更新设计中的文化表现手法偏于流俗。街道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别性,致使”千街一面”的现象出现在各个城市中。这些逐渐丧失地域特色和日益平庸的街道面貌导致了人们对街道环境归属感的淡化。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而典型的空间特性能够强化特定道路的意象。

5、结语

纵观国外城市街道改造更新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更新的设计模式以符合人的行为、心理、空间品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为基础,兼顾车流的高效通道与环境的生态平衡。总之,在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利用土地、人力、物力等资源,促进街道与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实现人、车、街三者的和谐有序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城市乃至区域的交通、环境、资源、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明.城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7-45.

[2]刘仁义,白静. 迈向21世纪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J].时代建筑,1999,(12):28-29.

[3]于丽萍.我国城市街道特征及其更新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89(6):23-25.

[4]李燕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88.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4
标志着伊宁市城市文脉,印证着伊宁市聚落风貌的六星街道位于伊宁市的西北方向,占地47公顷,现居住八个少数名族。六星街道以六角形的街巷而闻名。据考证,与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六星街道最早建设于1934年,是根据伊宁市当时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理念设计,由德国工程师瓦斯里规划设计。街道最大的特征是以中心广场为原点,六条街道成放射状的街巷结构交织而成。根据最初的设计内涵由街道中心区域向区域扩散,聚落建筑从密集到疏散。六星街道目前较好的历史建筑文化风貌,被授予“闹市通幽”的美誉。

六星街道聚落街巷空间形态的具体表现

伊宁市六星街道是一个大杂居的民居聚落,受到了街道设计理念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和宗教活动的制约,形成了由民居庭院为主的六星街道传统街巷空间形态。所有民居跟随六条放射的街道,沿街而建,以院落的形式依次相连。街道内的建筑相对独立,除了民居、旅店、商店和餐馆外,并无其他大型商业建筑。整体街巷民居高低错落,但道路笔直,使得街巷空间形态错落有致。坐落于中心北部的清真寺供礼拜和宗教聚礼的需要周围较为开阔,与椭圆街巷贯通相连,形成了聚落的通道形态。组合关系上呈现出整齐有序的秩序感和沿街连续分布的特殊组成结构。

六星街道街巷空间形态

伊宁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