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共同探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这一重大课题。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过去五年,我国基层治理经历了从“管理”到“服务”、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智慧”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党建引领始终是贯穿始终的“红色主线”,是凝聚各方力量的“核心引擎”。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落地,到乡村“党建+产业”的振兴实践;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群众动员,到应急管理中基层党组织的快速响应,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基层治理仍面临“资源整合难”“群众参与度低”“数字化赋能不足”等挑战。借此机会,我结合实践观察与思考,围绕“如何以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谈四点认识。
一、强化政治引领:让基层治理“方向明”与“根基稳”同频共振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政治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首要任务是确保治理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同时通过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筑牢治理的“战斗堡垒”。
第一,以理论武装凝聚共识,校准治理“方向盘”。
基层治理涉及千家万户,思想统一是行动统一的前提。近年来,各地通过“板凳课堂”“田间党课”“线上微宣讲”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某省在社区推行“理论+治理”双讲模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垃圾分类、物业纠纷调解等具体问题结合,让群众在案例中理解政策;某市在农村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组织党员干部用方言解读“三农”政策,激发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这些实践表明,理论武装不能“空对空”,而要“实打实”,通过“接地气”的宣讲,让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明白“为什么治”“治什么”“怎么治”,从而形成治理合力。
第二,以组织覆盖织密网络,筑牢治理“压舱石”。
基层党组织是治理的“神经末梢”。针对新兴领域治理薄弱环节,各地创新组织设置,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例如,某市在快递物流行业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引导快递员参与社区治安巡逻、孤寡老人帮扶;某省在商圈市场成立“党建联盟”,整合商户、物业、社区资源,解决停车难、环境脏乱等问题。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组织覆盖不能“形式化”,而要“功能化”,通过延伸党组织触角,让治理力量渗透到每个角落。
第三,以严明纪律锤炼作风,绷紧治理“纪律弦”。
基层治理直接面对群众,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党的形象。近年来,各地通过“小微权力清单”“群众评议”“纪律监督进社区”等方式,规范基层权力运行。例如,某县制定《村干部权力清单》,明确低保评定、集体资产处置等*项事项的办理流程,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某市开展“基层治理作风专项整治”,重点查处“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问题,群众满意度提升*%。这些举措表明,纪律监督不能“宽松软”,而要“长牙带电”,通过扎紧制度笼子,让基层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确保治理公平公正。
二、深化群众参与:让基层治理“独角戏”变“大合唱”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共治”。党建引领不是“大包大揽”,而是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第一,“党建+协商民主”,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人来管”。
协商是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有效方式。各地探索建立“党员牵头、群众参与”的协商机制,通过“居民议事厅”“乡贤理事会”“线上议事群”等平台,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例如,某社区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成立由党员、楼长、律师组成的协商小组,组织居民召开*次议事会,最终达成“分层出资、按需使用”的方案,电梯顺利投用;某村通过“乡贤理事会”,调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余起,实现“小事不出村”。这些实践证明,协商民主不能“走过场”,而要“见实效”,通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找到“最大公约数”,让治理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第二,“党建+志愿服务”,让群众“动起来、乐起来”。
志愿服务是凝聚群众的重要载体。各地通过“党员带头、群众跟进”的方式,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扶贫帮困、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活动。例如,某市推行“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制”,将参与志愿服务时长兑换为生活用品、公共服务优先权等,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某社区成立“银发志愿服务队”,组织退休党员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开展反诈宣传,既解决了老年人实际困难,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志愿服务不能“一阵风”,而要“常态化”,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打造品牌项目,让群众在参与中增强归属感、获得感。
第三,“党建+文化浸润”,让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各地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共建共享的治理文化。例如,某镇组织党员群众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传承革命精神;某社区打造“家风长廊”,展示居民家训,开展“最美家庭”评选,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这些实践表明,文化浸润不能“形式化”,而要“生活化”,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治理场景,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治理理念、支持治理行动。
三、推动数字赋能:让基层治理“脚力”与“脑力”协同发力
数字化时代,基层治理也要“上云用数赋智”。党建引领数字治理,不是简单地将线下工作搬到线上,而是通过技术赋能,破解“信息孤岛”“响应迟缓”等难题,提升治理的精准性、时效性。
第一,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实现“一网统管”。
各地整合党建、政务、民生等数据,打造综合性治理平台,推动资源下沉、服务上线。例如,某省开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云平台”,集成党员管理、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等功能,群众通过手机APP即可反映问题,系统自动派单、跟踪督办,问题解决率提升*%;某市在社区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实时监测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情况,异常数据自动预警,基层干部可第一时间处置。这些实践证明,数字平台不能“建而不用”,而要“用活用好”,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让治理更智能、更高效。
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治理”。
基层治理涉及海量数据,通过分析挖掘,可发现潜在问题、预测治理需求。例如,某县通过分析12345热线数据,发现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投诉集中,随即启动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惠及*万群众;某社区通过分析老年人就医记录,联合医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体检、用药指导,受到群众好评。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大数据不能“束之高阁”,而要“服务实战”,通过数据驱动决策,让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第三,推广“线上议事”,实现“群众参与零距离”。
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群众参与治理更便捷。各地通过直播、视频会议、在线投票等方式,扩大群众参与渠道。例如,某村通过“线上村民大会”,讨论集体资产处置方案,在外务工村民可实时投票,参会率从以往的*%提升至*%;某社区开发“民生微实事”小程序,居民可在线提交需求、投票选择项目,社区根据结果优先实施,群众满意度达*%。这些实践表明,线上议事不能“替代线下”,而要“互补融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让治理更透明、更民主。
四、注重机制创新:让基层治理“一时效”变“长久立”
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