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央城市会议精神研讨发言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城市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必须首先在思想认识层面实现新飞跃,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牢牢把握城市工作的政治方向和实践指向,不断提升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
一、深化理论认知,把握城市发展“生命体”规律的科学维度
(一)城市工作具有其内在的、客观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主动适应、科学运用。要深刻把握“五个转变”的战略判断,即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摒弃过去“摊大饼”、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要深刻理解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精密的有机生命体的本质特征,其规划、建设、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牢固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功能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做到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城市,在顺应规律中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总书记关于“系统谋划城市这个生命体”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现代城市治理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深邃内涵,将其内化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行动准则。在认识层面,要克服单一维度的片面性,将经济功能、社会价值、文化传承、生态涵养、安全保障等要素视作城市生命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在决策层面,要打破部门界限、条块分割的藩篱,建立更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协同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在实践层面,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必须置于城市生命体的整体运行中进行评估考量,考量其对城市结构、功能、韧性、文脉的长期影响,防止短期行为导致系统性失衡。唯有如此深刻把握生命体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内涵发展。
(三)深刻把握城市生命体规律,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基础前提。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方式,从机械分割走向有机融合,从静态控制走向动态治理。要深入研究城市各子系统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构建适配的规划体系和治理模式。要高度关注城市运行中的“微循环”和“堵点”,打通城市血脉经络,提升整体运行效率。要特别注重城市新陈代谢功能,即老旧设施的更新改造、资源的循环利用、产业的迭代升级、空间的优化重组,使之更符合人的尺度和需求变化。这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城市感知、分析和决策,实现对复杂巨系统的更加精准的认知与调控。
二、站稳人民立场,淬炼“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价值原点
(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贯穿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鲜明主线,是社会主义城市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作为市委书记,必须时刻铭记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将“安居乐业”作为衡量城市工作的根本标尺。无论是谋划全局还是推动具体工作,都必须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要深刻认识到,城市发展的动能来自人民,城市治理的智慧源于人民,城市建设的成果必须由全体市民共享。只有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汇聚起建设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我们的城市工作才能根基永固、动力不竭。
(二)总书记反复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让人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一方面,要聚焦“民生七有”目标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发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让城市发展的温度更加可感可知。特别是在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社区环境改善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要舍得投入、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弱项。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机制,让市民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管理者。
(三)将“人民性”贯穿城市工作全链条,不仅是价值导向,更是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基层一线体察实情,倾听最真实的声音;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现实需求和承受能力,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我们在推进城市更新等重大项目中,更加注重保护居民的合法权益,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只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我们的城市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异化为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丛林,真正成为承载人民幸福生活的温馨家园。
三、强化使命担当,凝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