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在2025年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工作会议,主题鲜明、意义重大。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对我们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再部署、再推动。今年是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色的收官之年。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暗访录像片,片中反映的问题触目惊心,给我们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同时,会议也通报了全市2024年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整体情况,并对当前重点工作作了具体安排。XX县、XX区、XX县的同志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各有特色、各有亮点,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深刻认识做好有效衔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打赢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进入五年过渡期以来,全市上下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乡村振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回望过去,我们步履坚实,成果丰硕。过去的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投入了真金白银,付出了艰辛努力。仅2024年一年,我们就争取到省级财政衔接资金1.8263亿元,其中还包括了支持我市作为副中心城市发展的专项资金6000万元。市级财政也全力保障,多批次下达衔接资金,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全市在2024年共实施了1307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这些项目如同一颗颗种子,正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偃师区更是计划在2024年投入2.1亿元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展现了地方的决心和担当。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了7.8%,这是一个充满温度的数字。群众的就业路子更宽了,我们持续强化就业帮扶,去年全年转移脱贫劳动力就业超过20.5万人。乡村的“家底子”更厚了,我们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牛羊养殖等产业,特别是文旅产业异军突起,XX县XX镇的“XX康养谷沟域旅游”模式,成功入选了“2024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农村的人居环境更美了,去年我们改造农村户厕1.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3%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道拼出来、干出来的,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奋战在全市乡村振兴一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挑战。刚才的暗访片,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一些地方的干部仍然存在思想麻痹、作风不实的问题;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还不够灵敏高效,存在风险隐患;部分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不紧密,“造血”功能不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盆景”与“风景”不协调的现象;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壁垒还没有完全打破。市里在去年就专门召开会议,强调要聚焦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及成效巩固,全面查漏补缺,并部署了“四个一”专项行动。时至今日,这些问题是否都整改到位了?是否举一反三了?各级各部门都要深刻反思。我们必须认识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才刚刚起步。五年过渡期即将“交卷”,我们面临的是一场“收官大考”,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侥幸。
二、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核心要义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首要的是思想认识要到位。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好几个关键关系。
第一,要深刻认识“巩固”与“拓展”的辩证关系,实现接续奋斗、共进并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脱贫成果不稳固,基础不牢,乡村振兴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反之,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和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建设和美乡村、健全治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增强抵御返贫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为底线任务,来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又要以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和提升巩固脱贫成果的质量,实现两者统筹联动、互促并进。
第二,要深刻认识“发展”与“富民”的统一关系,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落脚点是富民增收。我们发展产业,不能只看规模、看产值,更要看老百姓的口袋鼓了没有,脸上的笑容多了没有。我近期在多地调研时反复强调,要强化产业支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特色产业发展,像X立足自身资源,打造“中原药谷”,推动中医药产业向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X县聚焦三大主导产业,激活发展内生动力,这些都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益探索。另一手要抓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去年我们完成了超过14.7万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就是要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拓宽稳定增收的渠道。
第三,要深刻认识“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关系,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不是就乡村论乡村,必须放在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我在调研中多次指出,要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要准确把握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聚、乡村形态从分散向集中的演变趋势。这意味着我们要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使其成为服务农民、带动乡村的区域中心。同时,要着力破除制度壁垒,畅通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渠道,特别是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要深刻认识“重点”与“全面”的统筹关系,大力推行集中连片、组团发展。全面振兴不等于平均用力,更不等于“撒胡椒面”。我市地域广阔,村庄类型多样,必须坚持全域推进与分批推进相结合。前段时间,我在XX、XX等地调研时都强调了“集中连片”这一理念。各地要科学规划,像孟津规划“都市憩园”、“果蔬花乡”五大片区,新安县布局“一环一链三片区”,就是很好的思路。通过集中连片,我们可以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一个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可以一体化推进供排水、农村公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可以分批分类改善人居环境,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示范片区,以点带面,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整体质效。
三、聚焦关键、精准施策,奋力打好过渡期收官之战
打好收官之战,必须有务实管用的硬招。全市上下要聚焦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一)抓牢动态监测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是硬任务、铁底线,绝不容许有任何闪失。要进一步压实各级帮扶责任,特别是县乡村三级的直接责任。要充分利用好我们已经建立的“大数据+扶贫”智慧信息系统,结合网格员、驻村干部日常走访,实现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精准识别、快速响应。一旦发现风险,要立即启动针对性帮扶措施,综合运用产业、就业、医疗、教育、兜底保障等政策工具,一户一策,靶向治疗,确保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抓实产业就业,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是根本之策。一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要确保新建和改造提升30万亩,同时要抓好灌区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看天吃饭”的问题。二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各县区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持续做强做优主导产业。要学习X、X县的经验,坚持“巩固、提升、调整、创新”,培育“风口”产业。要强化市场意识和运营前置理念,积极引入有实力、懂经营的龙头企业参与产业运营,推动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三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要进一步推动“艺术点亮乡村”等活动走深走实,像X、X那样,用艺术赋能乡村,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要大力发展高端民宿、乡村旅居、康养体验等新业态,吸引市民下乡消费,让乡村的人气旺起来,经济活起来。四要稳定和扩大就业。继续把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大力发展“家门口”的就业工厂,确保全年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