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医院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在市医院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
  连续三天,我们利用宝贵的时间,召开了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报会。刚才,我们听取了25个临床医技科室和14个职能科室负责同志的述职报告。大家的汇报,准备充分、内容详实,既展示了“成绩单”,也亮出了“问题清单”,更明确了“路线图”。可以说,这是一次实事求是的总结会,一次刀刃向内的剖析会,更是一次凝心聚力的动员会。在此,我代表院党委,向为了医院发展辛勤付出的全体干部职工,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院应对挑战、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回顾上半年,全院上下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内部任务面前,依然取得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但正如各科室在汇报中深刻剖析的那样,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医院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站在半年度的关键节点上,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面审视过去,系统谋划未来。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客观总结,正视成绩与挑战,在复杂局面中坚定发展信心
  上半年,我们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首先,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在创新中取得了新突破。今年1月,我院成功启动了XX市首个“无陪护”病房,推行“三四五”管理模式和共享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全天候、专业化的生活照护,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家属的负担,更通过优化病房管理,营造了安静、整洁、有序的疗愈环境,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这一举措,是我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勇于管理创新的生动体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其次,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影响力在深耕中获得了新提升。各临床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提升专业内涵。例如,精神卫生科不仅通过举办世界睡眠日大型科普义诊活动,服务了近百名市民,有效普及了健康知识,其科室负责人和团队还积极参加市级精神卫生医疗质量改进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这些看似细微的努力,正是我们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石。
  同时,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公益形象在行动中得到了新彰显。我们始终牢记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各类健康宣教和义诊活动,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群众的健康素养,也树立了我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挑战的严峻性。正如各科室负责人在汇报中“直面问题、刀刃向内”所展示的,我们的一些工作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一是外部环境的压力前所未有。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9亿,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与此相伴的是慢性病患者数量激增,如糖尿病患者预计将达到8000万,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诊疗压力和社会医疗成本压力。同时,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不久前,市卫健委对我院进行的经济运营专项调研,就明确指出了我们在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风险防控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强调要强化成本控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这既是指导,更是警示。二是内部管理的短板亟待补齐。从各科室的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依然突出。比如,部分科室存在人才梯队断层现象,青年骨干培养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部分设备陈旧老化,影响了诊疗效率和水平;科室之间协同联动的壁垒依然存在,流程梗阻、信息不畅的问题时有发生;部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滞后,习惯于“路径依赖”,缺乏“打破定势”的勇气和“管理创新”的锐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院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三是质量与安全的根基仍需夯实。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尽管我们反复强调,但一些基础医疗质量指标仍有提升空间,临床路径执行率有待提高院内感染等风险防控仍需警钟长鸣。上半年开展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虽然排查了一些隐患,但也暴露出部分科室在应急预案、常态化巡查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问题不容回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为取得的进步感到自豪,更要为面临的挑战感到警醒。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看清差距,才能奋起直追。全院上下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院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二、深化改革,聚焦下半年重点工作精准发力
  下半年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冲刺阶段,也是我们破解难题、厚植优势的关键时期。全院工作要紧紧围绕“提升医疗质量、降本增效、优化流程”这三大核心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筑牢安全发展的生命线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必须将“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的要求落到实处,将质量意识渗透到每一个诊疗环节。一要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医务科、质控办要牵头,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我院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等进行常态化监测与分析实现从“事后检查”向“事中预警、事前防范”的转变。各临床医技科室要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对本科室的质控指标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二要深化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是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的有效工具。当前,我们的临床路径执行率和完成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医务部门要会同信息、病案等科室,优化现有临床路径,扩大病种覆盖面。要将临床路径执行情况与科室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建立数字化评价体系,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对入组率、完成率、变异率进行实时监控。要让执行临床路径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用药和耗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三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无陪护”病房为样板,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护理部要总结推广“三四五”管理模式,在全院范围内提升护理服务的专业化、人性化水平。门诊、窗口等服务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同时,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将患者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
  (二)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打好降本增效的攻坚战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背景下,过去粗放式的规模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向管理要效益、向效率要发展,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全院必须树立“人人都是经营者、处处都要算成本”的理念。一要向科学成本核算要精准。财务科要牵头,联合医保、信息、物价等部门,尽快建立起基于DRG/DIP的病种成本核算体系。我们要学习借鉴先进医院的经验,采用“成本费用率”或“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等先进技术,将成本核算颗粒度细化到每一个病种、每一项医疗服务项目。只有“把账算清”,我们才能清晰地知道每个DRG病组的成本构成、盈亏平衡点在哪里,为临床调结构、控成本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二要向临床业务流程要效益。成本控制的主战场在临床。各临床科室主任作为科室运营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带领科室团队,深入分析本科室主要病种的成本构成。要像上海新华医院优化肿瘤中心资源配置、柳州市工人医院疼痛科管控耗材成本那样主动优化诊疗方案,规范高值耗材使用,减少不合理用药,缩短平均住院日。院里将探索设立“运营专员”,协助科室进行数据分析和运营管理,成为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桥梁。三要向供应链管理要空间。药剂科、设备科、总务科等部门要深挖潜力,加强药品、耗材、设备的集采集购和精细化管理。要优化库存管理,减少跑冒滴漏,降低运营成本。要加强对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的评估,提高设备使用率,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以管理创新为引擎,激活职能科室的服务效能职能科室是医院运行的中枢。临床一线是“前方战场”,职能科室就是“后方保障”。保障有没有力,服务到不到位,直接影响着战场的胜负。下半年,职能科室要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一要转变思想观念,从“管理者”向“服务者”彻底转型。各职能科室要牢固树立“临床为先、服务至上”的理念。你们的工作不是给临床科室“设卡”,而是为他们“铺路”;不是去“指手画脚”,而是去“排忧解难”。要主动深入临床一线开展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要创新考核方式,从“定性评价”向“定量考核”全面升级。我们要借鉴国家对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国考”模式,建立一套科学的职能科室绩效考核体系。要围绕“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四个维度,设定可量化、可操作的关键业绩指标(KPI)。例如,院办的文件处理效率、信息科的系统响应时间、人事科的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