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区人大常委会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2024年一个重要工作议题开展调研。今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X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到X、X、X、X、X、X等乡镇(街道)座谈走访,听取乡镇(街道)、部门及群众意见,了解当前工作推动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并经区X届人大常委会第X次主任会议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工作取得的成效
  2020年,我区75个市级贫困村、5.5万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以来,区政府按照党中央“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定”,加大易返贫致贫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帮扶力度,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一是加强了工作领导。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区委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为第一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90余次,召开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19次、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3次,常态化研究部署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印发《X区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具体措施》和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就业、产业成果巩固专项方案,落实市管领导、帮扶集团、乡镇街道、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责任。组建90支驻乡驻村工作队,落实5362名机关事业干部对1.59万户脱贫户和1868户监测户开展帮扶。三是强化工作考核。将有效衔接工作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和“赛马比拼”重点工作,对考核排名靠后的乡镇(街道)进行警示约谈。不断建立健全常态化督查指导机制,加大问题整改力度,推动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更大成果。X区在2023年全国脱贫县加快发展案例交流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二)落实保障措施,防止规模性返贫。一是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确保监测户“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消尽消”。区政府制定了《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闭环管理方案》,坚持每月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排查,半年1次问题“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对监测户落实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全区累计识别动态监测1868户5718人,累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户638户1949人。二是强化医疗服务。全区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达13.8万人,资助脱贫户及监测户医疗费用共计388.13万元。三是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2021年以来,通过乡镇排查、户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区住建委审批、农户改造等程序,共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663万元,对全区853户农村危房实施了改造。四是强化稳岗就业。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开发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公益性岗位2919人,建立农民工对口就业帮扶机制,有序引导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0815人,培育扶贫车间13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36人。
  (三)狠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抓保耕稳粮。全区改造实施高标准农田2.66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3.3万亩、产量19.2万吨。二是抓产业促收。制定了《特色产业培育实施方案》,确立了“一主两辅多元”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落实1313万到户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投入5101万元实施产业项目59个,对2047户农户发放小额信贷9457万元等方式,全区发展特色产业27.56万亩,新增“50+2”山羊153组,年出栏山羊21万只,中蜂保有量15.23万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00余家,建成高山番茄谷智慧工厂,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6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5亿元,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升级,培育乡村旅游接待户4000余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1350人次,综合收入28.41亿元。三是抓资产盘活。每年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实施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全区18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资产、资金盘活,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
  (四)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和美乡村建设初见成效。一是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累计投入衔接和涉农整合资金21.28亿元,实施项目1165个,建成农村公路514公里、标准化水厂38座、农村污水管网158公里、25个数字乡村信息化村,推进1126座5G网络基站建设,实施农电升级改造31个村,实施乡镇竞争性民生项目20个,全区创建巴渝和美乡村达30个。二是乡村治理持续加强。全区建成垃圾分类示范村31个、美丽庭院800个,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改造2058户,全面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管理“红灰旗”“民乐村美”光荣榜制度,沧沟乡获评市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后坪乡文凤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沧沟乡“乡村土地纠纷‘证、核、调’解纷工作法”获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后坪乡“三步”解纷工作法入选中央政法委典型案例。
  (五)示范引领成效明显。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44亿元,实施项目195个,争取东西部协作、水利部定点帮扶、市委政法委集团帮扶、X和X对口协同发展等帮扶资金3.55亿元。在市级示范乡沧沟乡实施项目29个,实施老旧房改造410户、人居环境整治5个村,改造卫生厕所701户,新建农村公路28公里,改造提升农村人饮工程47处,实施农村电力升级改造3个村,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0.5万亩,实施入户便道16公里,发展沧沟西瓜1050亩,建立“板角山羊”保种场1个,培育“50+2”板角山羊家庭农场32组,培育“X苕粉”作坊加工56户,发展设施番茄示范园300亩,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收入达682.4万元。X乡X村、X镇X村、X村等3个村入围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村,X镇X村、X乡X村获选军队支持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对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困难群众未纳入监测对象。在排查识别易返贫监测人口过程中,部分乡村干部未将“有存款、工商营业执照、汽车、商品房”的重病、大病患者及患慢病长期卧床不起的困难家庭纳入监测帮扶对象,大额医疗开支导致家庭贫困。二是医疗保障水平不高。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医生;一些村卫生室因电脑损坏或操作不熟练,农民看病报销困难;乡村医疗机构用药权限较低,纳入报销目录可用药品少,农民就医自费支出比例大。三是农村老旧房改造任务艰巨。一些偏远乡村土(石)木结构住房老旧,房屋瓦盖、桷檩、墙体年久失修,安全稳定性差,抗灾能力弱。一旦遇到雨雪、风雹等极端天气,极易产生新的危房。在X乡X村、X街道X村、X乡X村等村社,老旧住房达100余户以上。四是稳岗就业促农增收压力大。传统农业种植水平较低,效益不高,产业增收乏力;农民就业技能不适应新发展需要,外出务工门路越来越窄,务工收入越来越少;2100元最低工资保障性公益性岗位逐年退出,500-700元/月的临时性公益岗位待遇偏低,公益性岗位给脱贫户收入保障越来越小。
  (二)粮食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农业用地条件差。一些地处偏远、种植条件较差的耕地,粮食产量不高,与桃、桑、茶、竹、林等经济作物套种经济效益低。撂荒后恢复治理难度较大,治理后地块仍然零散、交通依然不便,大多土地继续撂荒。二是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资金保障不到位,全区农业产业规模不大,红薯、马铃薯、茶叶、竹笋、桃、李和山羊、黄牛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及育繁推广不够,地理标志农产品不多,缺少品牌影响力。如X苕粉因外地木薯粉低价竞争、以次充好,X苕粉质量和销量均得不到保证,红薯产业难以壮大。作为“一主两辅多元”主导产业的番茄产业,除“番茄谷”外,其余种植大户因种植技术或销售市场不成熟,严重亏损较多,规模难以扩大。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我区联农带农益农二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作用发挥不够,打造农文旅循环精品线路特色不足,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加工产品不多。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未形成,农贸市场摊位不足,加之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滞后,农村电商不发达,农产品线上线下带动产业发展能力较弱。
  (三)资金投入不足,乡村建设仍显滞后。一是和美乡村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村容村貌改造提升点、面不协调,大部分农村老旧住宅及卫生厕所改造推进缓慢;集中居民点生活污水净化处置率低;畜牧粪污循环利用不够,水产养殖尾水直排现象突出;农村公路养护保洁不到位;农药包装物和白色垃圾回收不彻底;农村脏乱差现象还未根本好转。二是电力保障不足。当前,全区约30%左右的农户还未实施电力提升改造,农民生产生活用电质量不高,部分家用电器不能正常使用,加工设备启动不了,农民对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需求迫切。三是农村公路仍有欠账。部分撤并自然村组泥结石公路仍未硬化;一些乡村道路因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等级不高,循环路、主道公路路面较窄,会车道设置较少;入户公路、产业路农户需求较大,项目建设推动缓慢。四是农村饮水质量普遍不高。农村虽然喝上了自来水,但真正通过水厂严格过滤、消毒的饮用水不多,水质合格率低。
  (四)乡村治理联动机制不健全。一是法治意识淡薄。“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在乡村尚未形成,依靠法律顾问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乡村矛盾问题的不多,依人情办事、靠权力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信访不信法比较突出。二是村民自治作用发挥不好。各村虽然从形式上建立了村规民约、民俗自治、民主管理、红白理事等制度,在落实村民自治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乡镇在行政支持和政策支撑上联动不足,村民自治制度落实在纸上多、事上少。三是乡村文化传承差、创新少。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突出。民间山歌、蜡染、吹打、节日及婚丧嫁娶习俗等非遗文化、农耕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传统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逐渐消失;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流于形式、缺少新意,难以满足大众需求;丰收节、菜花节等乡村节日昙花一现,传统节日氛围不再、烟火味不足。
(五)乡村发展活力激发不够。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够彻底。新办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地块之间界限标注混乱,确权登记工作不够彻底;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未有效盘活;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耕地保护及撂荒地治理难度大;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不足。二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发达。由于对种植大户创办家庭农场、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合作社创建龙头公司等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措施不够,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力较弱,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发达。全区实现农业机耕、机播、机防、机收、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的组织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不足,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四是农业金融保险支持不够。银行和保险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意愿不强。在粮食作物、畜牧、乡土特色产业发展投入成本保险和收益保险覆盖面窄,财政补贴基金池小,社会资本投入不足。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