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市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部署会议,意义十分重大。上半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团结一心、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下半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5年上半年,X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亿元,同比增长X%,展现出经济发展的良好韧性。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X亿元,增长X%,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X亿元,增长X%,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态势良好,增速创近年新高,工程机械、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不断提质升级,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首批X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改造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首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X亿元,增长X%,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旅游市场火爆,稳居假日旅游“全国十大热门城市”,全年接待游客突破X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X亿元,今年上半年延续这一良好态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二)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全力构建“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效显著。累计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X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X个,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凸显,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主体活力持续累积,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X家,累计达X家,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同时,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赛道积极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全力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创新平台能级,XX实验室、XX工业创新中心等关键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显著增强。着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大幅增长。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出台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新增国家级、省级科技人才X余人,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在重点领域改革方面,我们稳步推进“3+17+23”首批重点标志性改革事项,确保了有序落地。同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在招商引资方面,成功引进了X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其中包括X个X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还积极拓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加速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也深入推进。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五)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步,深入实施基础教育优质发展与提升工程,完善与人口发展相匹配的资源配置与调度机制,预计今年将新增学位X万个以上,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围绕“确保重点就业指标的实现、确保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确保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确保重点平台功能发挥”四大目标,全力以赴推动就业工作,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X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完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六)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高,以国家智能建造试点为契机,大力推动住建领域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力打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构筑城市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拥堵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断提高,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消费和投资的拉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还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还需提高,科技与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四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六是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部署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扩容,深入实施《X市提振消费十大行动方案》,持续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夜间经济、直播电商等,激发消费潜能。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业布局,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提升消费体验。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对接“两重”“两新”等一揽子政策,加大项目谋划和储备力度,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效。强化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质量,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X市。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实体经济,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园区制造业提升行动,聚焦“两清单”“两增量”,紧盯“436”目标任务,深化园区改革,提高园区亩均效益。梯度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新入规”“小升规”,进一步扩增量。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构建具有X市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软件信息规模产业提升行动,实施产业育新培强攻坚行动,在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加大投入和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建设,积极引导高端科创资源向湘江科学城汇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二)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3+17+23”首批重点标志性改革事项,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高效办成一件事”“无证明城市”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改革,提高企业服务供给质量,积极抢抓“两重两新”政策红利,强化政策兑现。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深度链接,深化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海南自贸港等区域发展。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加强口岸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大外贸主体培育力度,优化外贸结构,扩大生产型外贸规模,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积极引进外资,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提升X市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快XX实验室、XX工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创建,提升平台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二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激励企业进一步增强研发投入,积极构建研发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工作,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与育成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以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此外,还需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打造整洁、有序、舒适的城市环境。二是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坚决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战的辉煌成果,全面完善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人口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坚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保持在X万亩以上,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坚实保障。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三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突出县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与中心城区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一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坚决贯彻执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部署,严格执行环保督察整改要求,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提升空气质量,深化水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同时,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稳固。二是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工艺和设备,开展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绿色发展新风尚。
(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4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