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党支部普通党员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清单与整改措施

村党支部普通党员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清单与整改措施
    一、查摆出的突出问题清单
    1.“学”得不够深透,理解浮在“水皮上”
    具体表现:“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像第三党小组的种粮大户党员李有田就坦言:“农忙时是真顾不上啊,有时支部发的学习材料,回来往桌上一放,等想起来看,都落灰了。听党课也容易走神,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听着听着就跟咱地里种麦子对不上号了,记不住,更别说琢磨透了。”第四党小组的老党员张春梅也说:“年纪大了,字认得慢,光靠念文件,听一遍就忘。比如讲‘新发展理念’,就记住个词儿,具体咋跟咱村‘两清两改’结合起来,脑子里还是浆糊。”根源剖析: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方法单一,习惯于被动听讲、粗浅阅读,缺乏深钻细研的劲头;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未能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本村发展、自身岗位(如种田、养殖、务工)紧密结合起来思考领悟。
    2.“做”得不够扎实,作用发挥“像阵风”
    具体表现:“身份意识淡,平时混同一般群众”。党员王建军(在外务工)反思:“一年到头在外头跑,村里的事参与少。除了交党费、过年回来开个会,平时感觉自己就是个‘挂名党员’,村里的‘党员责任区’‘承诺践诺’,有时真忘了自己还担着这份责。”年轻党员赵小燕(村卫生室村医)说:“组织生活积极参加,但总觉得‘做’就是完成支部交办的任务。比如上次让宣传医保政策,发完传单就算完了。看到五保户刘大爷行动不便,上门帮他代办医保手续的心思也有,但一忙就没主动去,还是支部书记提醒才去的。‘党员亮身份、树形象’这块,自己踩油门不够。”根源剖析: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常态、不具体,缺乏“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处处率先垂范”的自觉性;在服务群众、参与治理方面主动性、创造性不足,存在“等安排”、“随大流”思想;外出党员参与组织生活、服务家乡的机制不健全,归属感、作用感不强。
    3.“思”得不够经常,自我革命“欠火候”
    具体表现:“批评自己怕疼,批评别人怕伤和气”。第一党小组的党小组长陈水生直言:“开组织生活会,自我批评容易‘蜻蜓点水’,说点‘学习不够’、‘联系群众不深’就过去了,怕说深了丢人。批评别人更犯难,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怕话说重了伤感情。上次看到邻家党员孙有福在村道边堆了点柴草影响通行,本想提醒,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党员们普遍存在“老好人”思想,缺乏动真碰硬的勇气。根源剖析:党性锻炼不够严格,缺乏刀刃向内的勇气和经常性反躬自省的自觉;受乡村熟人社会人情观念影响较深,怕得罪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战斗性未能充分体现;对党员标准、纪律要求把握不够精准,自我要求有所松懈。
    4.“联”得不够紧密,服务群众“隔层纱”
    具体表现:“同坐一条板凳少了,贴心话也少了”。老党员刘大爷(曾任村会计)感慨:“过去‘同吃同住同劳动’,跟乡亲们心贴得近。现在条件好了,开会坐办公室,学习在会议室,下了会各回各家,跟村里那些困难户、留守老人走动少了,他们心里想啥、急啥、难啥,不如以前清楚了。”党员X(在村小学代课)反思:“上次支部组织‘我为群众办实事’征集意见,我负责联系的几户,就简单问了问,没真正坐下来拉家常、掏心窝子。结果李婶家想申请低保但不清楚流程的难处,还是村里集中摸排才发现的。”根源剖析:践行群众路线不到位,深入田间地头、农家炕头频次减少;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简单化、表面化,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主动发现、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的敏锐性和行动力不足。
    二、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查摆出的问题,X村党支部的普通党员们不回避、不推诿,决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整改落实,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思中进、在联中暖: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深钻细研、学用结合上求突破。
    具体行动:
    挤出时间学:每位党员制定个人年度学习计划,明确每月最低自学时长(如农闲时保证4小时/月,农忙时至少保证参加集中学习)。利用好“碎片时间”,比如李有田决定每天吃完晚饭后,固定看半小时学习资料或收听“学习强国”上的音频课程;张春梅则请年轻党员或孙子孙女帮忙,把重要内容录成方言语音,方便她边做家务边听。创新方式学:支部层面,丰富学习形式:
    开设“田间课堂”、“庭院党课”:邀请农技专家、致富能手党员结合农业技术推广(如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产业发展(如电商销售农产品)讲政策、讲技术,把抽象理论融入具体实践。比如,下次讲“粮食安全”,就组织党员到李有田的麦田边,看他如何应用新技术增产,再引申讲国家政策。开展“案例讨论”:选取本村或邻村在“两清两改”、矛盾调解、发展集体经济中的真实案例,组织党员讨论“如果是我,该怎么做体现了党的什么要求”。用好“学习角”: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辟党员学习角,摆放党章党规、政策读本(大字版)、农业科技书籍、党报党刊,方便党员随时取阅。带着问题学:党员在自学或参加集中学习前,先想想自己工作中、联系群众时遇到的困惑(比如:怎么说服村民支持改厕如何处理邻里宅基地纠纷),尝试带着问题去学理论、找方法。学习后,在党小组会上分享“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能用在哪”预期效果:学习主动性增强,理论理解更深入,并能有效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克服“学用两张皮”。
    2.变“被动做”为“主动为”,在亮明身份、发挥作用上树标杆。
    “一句话承诺”上墙:每位党员根据自身能力、岗位实际(务农、务工、经商、教师、村医等),围绕服务群众、参与治理、带头发展等方面,提出一句具体、可量化、可检验的承诺(如李有田:“带头推广优良麦种,义务指导3户困难户科学种田”;赵小燕:“每季度为行动不便老人上门义诊1次”;王建军:“在外积极宣传家乡农产品,每年为村发展至少提1条建议”),在村党务公开栏和自家门口“党员户”牌上公开,接受监督。“责任田”包干到人:重新划分“党员责任区”,不仅包环境卫生监督,更要包户(特别是困难户、留守儿童老人户),明确“五个一”要求:每月至少上门走访1次、了解1次思想生活状况、帮助解决1个实际困难(哪怕是小事)、宣讲1次政策、收集1条意见建议。党员X负责联系李婶家,承诺每月至少去两次,帮老人代购生活用品、讲解政策。
搭建“流动党员连心桥”: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支部书记或党小组长担任“联络员”。定期推送学习资料、村情动态;重要事项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3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