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关键时期,新发展理念犹如一盏明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更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只有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才能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发展理念为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变革,新发展理念有助于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把握发展主动权,提升国际竞争力。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与显著成效
在创新发展方面,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企业在算法、算力、数据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企业脱颖而出,推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航天科技领域,嫦娥五号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在城乡协调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在区域协调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合作交流,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例如,京津冀三地通过产业协同转移、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交通一体化建设等举措,逐步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国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占比逐步提高。在污染防治方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大幅提升,主要河流湖泊水质明显好转,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大,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一些地方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开放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我国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为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我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坚定维护自由贸易体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共享发展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国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在医疗方面,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大幅降低群众用药负担,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在创新领域,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短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效率不高,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还需完善,导致部分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
协调发展方面,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匮乏;部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发展差距过大,区域间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绿色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开放发展方面,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和技术封锁不断加剧。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相对较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和话语权有待进一步增强。
共享发展方面,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待扩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等方面还需持续发力。
四、全面贯彻新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