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建党104周年暨作风建设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聚一堂,共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光辉日子。从1921年南湖红船的启航,到202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奋进,104载风雨兼程,104载初心如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不仅要重温党的奋斗史诗,更要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精神为契机,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把责任担当扛在肩上,以更严的作风、更实的举措,推动乡镇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溯根铸魂: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104年前,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这104年,是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104年——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根本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进入新时代,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同志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乡镇的发展变迁,就是党领导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泥巴路,到“硬化路通到家门口”的民生工程;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到“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从“看病难、上学难”的民生痛点,到“15分钟医疗圈”“普惠性幼儿园”的幸福画卷,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每一项成就都凝结着基层党员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站在建党104周年的节点上,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党的百年奋斗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得来的,而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拼搏和奉献干出来的。当前,乡镇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产业转型需要突破瓶颈,民生短板需要加速补齐,基层治理需要创新升级。越是任务艰巨,越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信仰之力、奋进之智、担当之勇,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答好新时代的“乡镇答卷”。
二、正风肃纪: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标尺锻造过硬队伍
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作风宣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坚定决心,从一张贺卡、一顿饭局、一辆公车等“小事”抓起,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今年,中央部署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正是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标配”。
一要深学细悟,让纪律规矩入脑入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紧箍咒”,而是“护身符”;不是“约束网”,而是“防护盾”。我们要把学习教育作为“必修课”,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支部“三会一课”研学、案例警示教育学等方式,原原本本学《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逐字逐句悟“越往后执纪越严”的深意。特别是要结合乡镇实际,重点对照“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不作为乱作为”等基层易发问题,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真正弄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坚决不做”。
二要严查严改,让作风建设走深走实。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干部作风大整顿”行动,查处了3起违规操办婚丧喜庆问题、2起民生资金虚报冒领问题,诫勉谈话5人,通报批评8人,释放了“越界必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但也要看到,仍有个别干部存在“小错不算错”的侥幸心理——有的“在岗不在状态”,对群众诉求“推拖绕”;有的“吃拿卡要”虽不敢明目张胆,但“吃点喝点”“收点小礼”的现象还未绝迹;有的“新官不理旧账”,对历史遗留问题“踢皮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开展“靶向整治”:一方面,建立“群众点题、纪委监督、部门整改”的闭环机制,对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接诉即查、查则必果”;另一方面,用好“第一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错”变“大错”。
三要立破并举,让清风正气成风化俗。好作风既要“管出来”,更要“树起来”。我们要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乡镇“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比如,挖掘本地“勤廉乡贤”事迹,打造“清风长廊”“廉洁文化广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身边廉故事”;推广“干部家访”制度,把监督从“八小时内”延伸到“八小时外”,从“工作圈”拓展到“生活圈”;建立“正向激励清单”,对在乡村振兴、防汛救灾、矛盾化解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评先评优、推荐使用,让“实干者得实惠、担当者有舞台”。
三、知行合一:以“七一”精神为引领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最终要落脚到推动工作、服务群众上。当前,正值“三夏”大忙、防汛关键期、项目建设黄金期,我们要以“七一”讲话精神为动力,把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拼经济、惠民生、保稳定”的实际成效。
一要聚焦“产业兴镇”,在强链补链中蹚出新路。产业是乡镇发展的“根”和“魂”。我们要立足“农业大镇”定位,做足“土特产”文章:一方面,深化与XX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建设500亩智慧农业示范园,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000户农民参与特色种植;另一方面,依托XX水库生态优势,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的乡村旅游线路,引进1-2家精品民宿,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特别要强调,在项目招引、资金使用中,必须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关系项目”,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二要聚焦“民生提质”,在解忧纾困中厚植情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作风的“经验交流”:针对群众反映的“灌溉渠年久失修”问题,7月底前完成3公里渠道清淤加固;针对“留守老人就餐难”问题,在3个中心村试点“幸福食堂”,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子女分担,让老人“热饭热菜不发愁”;针对“集镇交通拥堵”问题,协调交警部门增设2处临时停车场,优化2个路口信号灯,切实解决“出行堵点”。特别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