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专题座谈会上的致辞(2篇)
目录
1.在乡村振兴专题座谈会上的致辞 2
2.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 5
在乡村振兴专题座谈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代表主办方x省人工智能学会,出席今天这场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专项行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专题座谈会。在此,我谨向会议的主办方xx人工智能科技中心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务实探索。
众所周知,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人工智能是时代引擎。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人工智能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推动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公共服务等多领域迈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人工智能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已经从理念走向实践,正在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基层生根发芽的重要力量。
x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在‘AI+农业’‘AI+农村’的融合探索中具有天然场景优势和广阔实践空间。近年来,我们看到一批有想法、有技术、有责任感的本地企业和科研机构,正不断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控、智能灌溉、农产品流通、电商直播、乡村教育与医疗等多个维度,初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AI下乡并不只是‘技术输出’,更是系统性重构:它要求我们打通数据壁垒,匹配场景逻辑,完善基础设施,更需要激发农村自身的数字感知力与组织能力。很多时候,技术本身并不复杂,难的是找到乡村真正‘需要’的那一个切口。正因如此,本次围绕‘应用场景’所展开的专项行动,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和方向引导作用。
在我看来,要推动人工智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以场景为牵引,聚焦真实问题。农村的每一个痛点,都是AI落地的突破口。无论是劳动力不足、信息不对称,还是供需错配、人才空心化,人工智能都具备一定的干预能力,前提是理解问题、贴近场景。
二是以融合为方向,打破条块分割。AI不能只是农业的‘工具’,更应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器’。要鼓励跨领域协作,推动AI与农村金融、乡村旅游、文化保护、环境治理等多领域协同创新。
三是以生态为基础,构建长效机制。技术进乡村不能只是‘项目制’,要形成‘生态型’推动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乡村组织等要在资源、数据、平台、人才等方面建立长期协同机制。
x省人工智能学会将继续履行自身职责,积极汇聚省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资源,推动前沿技术与基层需求有效对接;也愿与xx人工智能科技中心及在座各位一道,共同探索‘AI+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打造更多具有x特色的应用场景典型,形成真正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体系。
各位同仁,乡村不仅是农业发展的主战场,更是社会创新的广阔天地。我们相信,未来的乡村,不只是耕耘的地方,更是数据流动的节点、智能技术的实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空间。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人工智能点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贡献科技智慧与集体力量!
谢谢大家!
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
各位同志: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开展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场观摩活动。一路走来,我们实地走访了多个乡镇的特色产业项目,看到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感受到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这次观摩,既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也是为大家搭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平台。在此,我结合此次观摩情况和当前工作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决心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产业规模来看,我们实现了从“小散弱”到“大而强”的转变。过去,我们的乡村产业大多以传统农业为主,规模小、布局散、效益低。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比如,咱们的特色水果产业,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千亩发展到了现在的数万亩,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同时,围绕特色水果,还发展了果汁加工、果脯制作、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附加值。还有我们的畜牧品种养殖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远销周边地区,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产业模式来看,我们实现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突破。过去,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抗风险能力弱。现在,我们积极探索“农业+”“乡村旅游+”等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拿咱们参观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来说,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了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还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此外,我们还鼓励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效益来看,我们实现了从“低产出”到“高效益”的提升。过去,农民种地靠天吃饭,收入微薄。如今,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以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例,他们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与药企签订了收购合同,解决了销售难题,实现了产销对接。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去年全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达到了x元以上,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公开讲话”。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辛勤付出的结晶。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奋战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正视问题,找准产业发展的短板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
一是产业规划不够科学合理。部分乡镇在产业发展上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布局,盲目跟风上项目,导致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比如,一些乡镇看到别的乡镇发展某种产业效益好,就不顾自身实际,一哄而上,结果造成了产能过剩、市场饱和。同时,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衔接不够紧密,存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的问题。
二是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虽然我们在产业发展中引进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但总体来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农产品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种植养殖方式上,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我们的农产品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或者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在市场竞争中,只能以低价销售,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品牌营销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消费者对我们农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
四是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虽然我们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乡村旅游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带动能力弱。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我们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银行贷款门槛较高,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同时,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缺乏适合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三、聚焦重点,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路径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明确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方向路径,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蓝图”,必须高度重视。我们要立足全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乡镇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发展潜力,合理布局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要注重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的有机衔接,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加强规划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根据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实际,及时调整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0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