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吃晚饭?这是个很小的大问题。我们是司机说了算。到了饭点去开饭,谁开车谁就是领路人和终结者。
领路人有权决定去哪里不去哪里,吃什么不吃什么,其实现今吃什么然已不重要。终结就是买单了,这个也不太重要,当然谁当司机谁都不乐意,只不过是摊上了。今天抓了个颇为沧桑的本地人做司机,车好、路熟、不差钱,说不定食店老板娘是他的小姨子也不奇怪。
如此,晚饭就不再发愁,也不需要说三道四,坐享其成就是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饭有了却找不到开饭的人,有了硬菜还得有干得动的人。我们这位司机仁兄油门一踩去了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轻车熟路。
?
那是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河两岸,水土肥美,物产丰富,地灵人杰。车子驰骋了一段高速,绕过城市的边缘,最后停在一条小河边,人车分离过了小桥流水,爬上一段小坡,就到了荔枝林掩映的一间食肆人家。
入座之后顿觉惬意无限,四大皆空。小店主打牛菜,点了紫苏蒸牛肉、黑椒焗牛仔骨和红烧牛蹄。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重要的耕牛集散地,祖国大西南高原草域长成的牛们,沿西江顺下,源源不断进入珠三角服役。农耕社会牛就是生产力,我觉得这个地方不简单,东成西就。
?
坐在悬崖边的位置上,虽然算不上登高望远,却绝对是居高临下。大凡碌碌无为的人都很愿意欲穷千里目,也很容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极目向南,县城里的高楼隐约可见上半截身影,这让人觉得安全;不远处有袅袅炊烟,绿树成荫,田畴阡陌,这让人放松。再向东眺望,远山青黛,山外有山。那远山应该是大南山吧,与脚下这座贞山对峙,中间是一条被低估了的河流,叫做绥江,迤迤流向县城,拐个弯在西江和北江交汇处融入珠江水系,这便是三水四会的由来。
这眼下,剩下来的便是河套平原了,其实并不宽广。这一带我很少来,但数得出来的食物就有粉仔、窝粉、白沙笋、无笃螺、地豆烧肉和黑豆塘虱汤,等等,各领风骚。
其实,我喜欢这里的豉汁蒸猪脸骨,会在不经意间令我回味无穷。
?
夜幕降临,见不到星光灿烂,却是灯火阑珊。去年秋天的丰收节让这里旧貌变新颜,丰收节又叫农民节,农民却不怎么领情,说不知道怎么过。精心打造的十里画廊沿河岸一路向北延伸,串连起古村、古庙、古树和古老的风俗,还有古老的传说。脚下这条公路挂起了一路的宫庭灯饰,摇摇曳曳,远看倒有几分旧时秦淮河的景致,叫人蓦然回首。
在这种氛围下吃饭,吃的就是旧时岁月,就是几许风霜。餐桌上的食物也就更有了旧时的味道和卖相,让人咀嚼,回味无穷。啫啫黄鳝才端上来,立马就记忆起少年时去稻田捉黄鳝泥鳅和田鸡的趣事。旧事也不总是沧桑。
?
老友说,以前只有一条窄窄的土路通往县城,最破烂的路段连单车都要扛着走。我问他去县城要“走几耐”?“耐”取时长之义。他说不记得了。怎么会不记得呢,我少时也走过这样的路,行至险处,也学大人摘一支野花或枯草插于土垒的塔上,祈求保佑平安通过。
红烧牛蹄是当晚的惊喜,斩大件,一块足足有一斤重,是用荔枝木烧的,烟火味十足,用两只手抓着啃,烧得透彻,绵软弹牙,满满的胶原蛋白。我吃得一头一脸都是,啮咬的欲望瞬时得到满足,人是有动物性的,啮咬就是一种本能。
这时,脑子里都是硕大的牛蹄吧嗒吧嗒踩在泥土上,翻出草根味道的感觉,真实而接地气。又想起来少时放牛,从牛背上摔下来的糗事。
?
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好好吃饭了,也不好好吃菜。村姑端上来一碟瓜苗,说是龙须菜,不是一般的瓜苗,是佛手瓜苗,称是本地特产,矜贵得很,寥寥无几,价格不菲。这些东西过去是不吃的。
我最喜欢的瓜苗是苦瓜苗,甘苦掺半,似足人生。不远处有一间宝林寺,从形制上看似是佛寺,实际上供奉的是一位本地神,记不得叫什么了,也和曾在此地隐藏的惠能牵扯上瓜葛。
当年的惠能在此地留下一段吃肉边菜的佳话。与猎人为伍一十五年,放生猎物无数,从不吃钵中肉,只啖肉边菜。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至高境界。
?
仲夏夜,没有黄藤酒,也没有红酥手,几瓶雪花啤酒下肚,似是微醺,一桌子土得掉渣的菜肴消灭殆尽,时候虽然还早,却不想过于唏嘘于是打道回府。
都是人过中年,一顿饭的话题都是陈芝麻烂谷子,往事如烟又不似烟消云散。其间我们这位老友竟遇见昔日的熟人,热烙地打着招呼,却记不起对方叫什么名字,颇觉尴尬,却印证了什么叫做旧梦不须记。
回城的路上,透过车窗,乡村显得扑朔迷离,村道上的车水马龙还是让我稍稍吃惊,如今的农民都在忙什么呢,可不敢错过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呀。有多少人是和我们一样,来去匆匆赶的是一顿晚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