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心理的四字词语20个,描写人物心理的四字词语20个词!

一、定心=画圈

求道就能定。

所以佛道玩那个入定=入道了。

人为啥不定?因为都是走直线,走直线就会有很多方向,就像由一个点向外散射无数射线,最后给自己散射懵逼了。

定,就要会画圈。道就是个圈(方便理解),这个??才能使人定

而后,所谓“人生向前走”就变了:原来是几根线玩加长。变了之后是玩一个圈的放大和缩小。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生模式。不都是龙的传人嘛,啥叫龙?就是可大可小,能升能隐,本质概念就是玩圈的锁房。

玩线的加长,需要“坚持”;

而玩圈的放大缩小,根本没有坚持这一说。会画圈的话,人本来就在定中了,何谈“故意去坚定”一说?

二、形态的运动解构 = 圈圈

老子的画的圈,最简单明了,但不容易懂?

为何?

因为没有“起笔”和“圆点”

而小动物,画圈就像用圆规,得有个圆点,还得有个起点。所以会造成,老子给了圈,也有所理解,但肯定很朦胧()。

为了将朦胧清晰化,就必须亲自动手一点点画)。这个向上或向下的起笔,如同阴与阳,得选择一面才行。选择一面,而后一直画,最后肯定能成圈。比如以攻击、漏洞、猎杀为起笔,最后成圈就是不攻击而攻击不争而争那个概念了。可以看成阴极复阳

画圈=画这个“复”。直接画出来,搞完美填充,那是天才了……,不要妄想,得慢慢来。每个人的圆点和起点都不同 ,决定了人的所产生的最终的实际结构。

三、定力进阶——表达力:思想画圈

明明知道是个啥,一表达就变味了,怎么办?

欠缺定力。

人要表达需要通过思想,而思想是俩东西是本来就有的惯性自然跳出来,是更加随机的各种妄念,所以说,心思妄想

如果没有定力,人就会被妄念所吞噬,陷入迷雾。

例子:比如思考一件事情的本质,或者是写一个日记,刚一动笔就会有个东西自然跳出来,根本不用去想的,原本就知道“想写啥”,但是只要一动笔(继续动念),相伴随的“人的思考部位”(姑且这么叫),就会从心口窝这个位置逐渐上涌道眉心向里位置,这个过程就是“浮”,而后满天微尘妄念开始四散。

然后呢人呢,就去抓,嗨,又抓不到,这东西本来就是空的,自造的,是抓不到的,相当于猫咪抓自己的尾巴,但是人呢中了幻象的毒就是要去抓,越抓越累,结果就是“变味”了,俗称转圈圈

强化定力,就是把“根子”弄扎实,根子坚固,怎么思与想都牢牢的,写东西看东西,除非肉体累了,不然不会累。

四、定力“反”——宗教为何?

人的基本形态就是“转圈圈”。会造成什么结果?

1、作茧自缚。

一动起来,就要围绕圆心点造箭头直径,产生个“我”。离开圆心和 n个直径,我就不存在了。人的正常思维就是这么运行的。一套下来,就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人们并不是陷入宗教之中,而是陷入自己这个转圈圈里。

并不是宗教故意去罩人,而是人先把自己罩住了,宗教只是顺应而已。先有需求,后有产品。需求是万古不变的,产品都是时代顺带的。

2、宗教是顺应。

宗教是啥?简单定义:能让“不停旋转的箭头”暂时得到旋转节奏暗访,就是宗教。

宗教无所不在。周杰伦是吗?马爸爸是吗?马克斯是吗?都是呀……。形式不一,范围大小不一,但是作茧自缚的转圈圈是一样的。

箭头直径的旋转填充是有周期的。那么一个娃娃早年信伦哥,阶段过去了,转信马爸爸了,什么决定的?圆圈虚线的推动力所决定的,是有规律和轨迹的。

至于庙里供着的那种,一般都是六七十了,接近尾声了。

3、为何人们愿意在所制造的规则里面看不透,或者故意不愿意看透呢?

信马爸爸的时候,娃娃觉得自己成熟了,仿佛看透了当年伦哥的荒唐,但真的看透了吗?人就是这么一个圈一个圈的不停地跳着,到了七老八十,还得增加佛爷、道爷、阿拉等……,那时候是不是看透了当年的马爸爸呢?

其实从来没有看透过!

因为自始至终都在被无形的力量推动着,而从未发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没有自觉,有什么透不透呢?

五、破心中贼难、如何静心、专心

1、想要掌控什么,就需要先解构它。

人的所谓智商和情商都一样的,表现出差别只因专一够不够,所以儒释道的修养功夫都是修专一。

专一不是个感性的话,是个及其理性的技术活:大概来讲,念头是个单位,独立的,链接在一起形成念动,就像波动

时快时慢,时散乱,时昏沉,一乱,智商就不能占据高地了,情绪也乱了。

更可恶的是,念动不受控是因为来去无理由,乱跳不停。这个乱跳依托于时间,也就是过去、当下、未来。

念头都是空的,但我们以为它们是真实的,那是因为它们通过时间连续起来之后,就如同光谱波动一样形成看得见的“光”,以此形成我们的思想、感觉、情绪等,现在统称为心理状态,古人就叫做“念”。

为啥不能专心致志?因为被念动给玩了,你不玩它,它就玩你。但你要抓它,还抓不着,空的嘛,越抓越乱,就越不专心。非常气人……。

2、想要掌控什么东西,就需超越;要想超越,就需要抽离出来

当通过解构,对其存在的形态与特点有个判定之后,人就已经开始静下来了,但还不够。解构是死的,人是活的啊,得动啊。

这里有个关键,所谓静,不是死了不动,那只有死人能办到。而是超越动,相当于“动它爸爸”这种感觉。

那么在念动的乱跳之上,有个家伙很本分,从来不乱动,定在那里。它清楚的看到每个念头是如何来,又是如何去的。它在观察所有念头,简称“”。

观就像保姆,还不是爹地,但人能用个保姆就已经很厉害了。

要想静,首先就要起用这个观,用这个保姆来看孩子(念头)。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当做用一个抓手栓住所有念动。仿佛开启第三视角,观察“我在观察”,就像是反过来看我们自己,所以叫反思。

这时候的感觉,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发力部位在心口这个位置,而不是脑子,不太好描述,仿佛视线向内收敛聚合一般。

3、人在抽离与超越形态之后,会看到更深层的形态。

开始观了之后,往后技术活儿更高超了,观就像是监察作用,其背后还有个家伙搞巡视的,那个就是“”了,相当于雇佣保姆的家伙,找到这个家伙才能谈觉悟

————

一般来说,能做到2,能有个保姆看孩子,就不错了,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孩子玩,而不是看孩子。

其中关键是“雇佣保姆的期限”,一开始肯定很短,比如一天拿出5分钟体验一下。雇佣保姆不是花钱,而是花精力,5分变10分,然后再拉长时间。这事情就是个体力活儿。

体力活儿干到极致了,就不是每天故意找个时间静下来,而是无论出门关门,时时刻刻都在静中。

这套技术活儿一旦玩起来,与“正常人”比会有缺失:比如轰轰烈烈的爱情、看什么电影啊、战争啊、演讲啊,也不会心潮澎湃刺激了等等。为啥?因为在静中看那些都是动,它们怎么动的一清二楚,那就没啥刺激性了……,但也会带来新的快乐。

六、自我与定心

1、找自我,那是不是得知道什么是自我?

对于这个问题,东西方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西方的自我,是在意识地界绕圈圈。西方心理学的范畴是以人的意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所以西方词汇:叫做意识形态

什么特点?特点:是人后生的,是人入了生灭之后的范畴,也就是有了生命以后的范畴。心理学相当于用现象解读现象,把诸多现象归类总结,形成逻辑应用,所以叫“人格”,用格子把人的心理现象装起来。

东方的自我,找自我,就是找自性自然,就是找智慧,本来就在那里,只是被掩盖。是从人的先天着手,是没有入生灭之前的范畴。这是从最根本的本体入手,再去看诸多现象。

2、定心,是不是得知道心在哪?研究东方这地界会有“”这么一说,在西方意识形态地界中,是不可能承认、也不可能看到心的。

3、佛经道经,诺尼老子都是从“先天看后天”,他们的思想理论是这么个产生路径。他们所研究的本体,不在后天而在先天,所以要“”回去。

道家话说,乾坤是先天自性(这个叫性)。人一旦入生灭,就变成坎离交感,也就是阴入了阳,形成障碍和干扰,所以产生后天种种(这个叫情)。这就是一个无生有的过程,有一种力量与规则在里面。

在纯阳的乾内部,生成了一个阴,这就是离,这一变化导致不够“纯阳”,所以思想永远是散乱状态,不定,不能静。佛家也讲阴,我们的感官状态都是阴行

而后形成的这个情,就与西方心理学联系起来了,是一样的,只是语境逻辑不一样而已,如打通了,东西方此处互通的。

我们的物理(生理)、精神都是如此,都是后天的一种扭曲状态,所以要“”回去。找自我就是反回去。

七、如何做到心静?

静,不是安静,不是一种状态,而是其本身就是你要找的那个能量

1、这个能量不是那个虚头巴脑的正能量,正能量是搞意淫,意识形tai打鸡血,属于一场自我欺骗,一旦鸡血打上,药不能停,毒药是有后反劲的。

静,是玩自己玩出来的,玩自己不是欺骗自己。其力量是真实的,是可以感知到的。比如静养,不是静静的养,而是用静来养

这个能量在身体内部,人人都有,且能量巨大,我们的生理精神()能够顺利延续,都是这个力量在推动。

只是我们是被动用,而不是主动用。

所以老子讲,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一旦主动启动它,看书啊、学习啊、记忆啊思维啊等一直到处理问题,这是心这条线,在身这条线,气色、健康等生理层,自会增强。不是故意增强,而是自然而然的。

2、那么好了,静,如何启动?道家所有修炼就六字箴言:致虚极,守静笃!

虚,才是状态,达到了这个状态,静自然启动。这个状态描述特别多,因为是有层次的,佛家、儒家啊估摸得有几十种描述状态。

接地气一点说,就是别故意,这是个起步。故意去静,肯定静不下来,故意去开心,那只能不开心。精神不是故意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来的,人颓废萎靡,还是朝气蓬勃,这些仅仅只是结果。

傻子才会说:你要朝气蓬勃一点啊!等于没说……。

3、别故意,举个例子:比如上篇讲的,人在读书啊看信息的时候,眼前首先映入形各种逻辑如一条条直线,错综交叉,这时候就是乱的。而我们的习性是追着跑,想抓到它们,着就乱上加乱。

启动静,就是别故意。这时候在看这些直线混乱交叉,就慢慢发现哦都是故意,而后不故意去看故意,慢慢地复杂背后简单就会浮出来,处理问题不就增强了嘛!越是不故意,越是能启动静。

4、心物合一的嘛。伴随的感觉就是思考沉下来了,从脑子向心窝口沉下来,这个感觉不是故意得到的,而是自然而然来的。学习思考效率最高的时候,心脏会跳的很慢,吐息也很缓。一旦启动静,无需刻意记忆,故意去记很难记住,很微妙,对于心里觉得很重要的东西,此时一旦进来,甚至永远忘不了。

5、静没有“多少”的区别,而是“深浅”的区别。当乱了、烦了、燥了、不开心了,一定有故意在捣鬼,那提醒一下不故意,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别故意还是浅层次的,精神的小操练尝甜头。

由深入浅易,由浅入深难,深度的静是身心合一的,秃子长发天天盘的技术活儿。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6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