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励志故事简短,中国名人励志故事简短60字

作者 王保利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在此特殊的日子,谨以此篇献给可尊可敬的郑乃谦老师。

——题记

春雨时节,万物复苏,农民摄影家、作家郑乃谦被中共修武县委评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佳优秀服务党员标兵,这是对年届六旬、身残志坚的郑乃谦矢志传播红色故事最好的褒奖。

用镜头传颂红色资源

1962年10月,郑乃谦出生在河南省修武县西村的一户普通农家。就在他蹒跚学步时,不幸染上了当时流行的脊髓灰质炎,以致右下肢终身残疾。身体有了缺陷,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1979年郑乃谦高考成绩超过了本科分数线,只是因为腿部的残疾才与大学失之交臂。这对十七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是保尔、吴运铎的事迹让他从苦闷中解脱出来,他不甘屈服命运的摆布,积极向命运挑战,努力与命运抗争。

1990年,郑乃谦在山村里办起了个体摄影服务部。他给自己定下的经营宗旨就是“三个服务”,即为山区群众的生活、工作服务,为活跃山区群众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服务,为发展山区旅游经济服务。

对待老兵,尽最大努力服务周到。 1992年,家住深山的桃园村老复员军人黄后玉,需要照像办证。郑乃谦就随民政所的工作人员,从孤山村沿羊肠小道走到该村,一天步行了八十里的路程。路途虽然遥远,他却分文未取,感动得老军人热泪盈眶。双庙村的伤残军人张永芝需要照像,他依然是上门义务服务。暑期里,田坪村一位烈属过生日想照张全家福像,他就蹚着没膝的河水进村,满足了老人的愿望。1994年,他的第二次个人摄影展上,组照《志愿军英雄赵成金》得到权威人士的赞同。三十年过去了,许多人看到郑乃谦当年为他们拍的照片,倍感珍贵。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接受党的教育,加上1946年父亲参加革命的熏陶,郑乃谦有着浓厚的红色情结。 英雄战斗的地方人杰地灵,烈士的家乡山青水碧。郑乃谦在追寻革命老区红色精神时,青龙洞、影寺这两处原属市级景区群峰竞秀的风光让他激动不已。他随身带着三样宝:相机、笔记本和镰刀,常常一人奔波在羊肠小道上,攀爬在山崖边,把一幅幅美景定格下来。先后四次自费举办影展,宣传家乡的风景,宣扬英雄事迹,引起省市多家媒体关注报道。他的摄影活动,对景区开发起到促进作用。从当地老百姓到有关部门,公认郑乃谦是“开发家乡景区的吹号人”。

郑乃谦的足迹在踏遍家乡的山山岭岭之时,还千里迢迢两次到北京、延安去采风。圆明园中、卢沟桥畔,他为祖国母亲昨天的灾难深感痛心;宝塔山下、延水河边,他接受了革命圣地心灵的洗礼;金山岭上、天安门前,他看到了民族的崛起和祖国的希望。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郑乃谦就像一头默默耕耘在山间的老黄牛,用摄影留存英雄的形象,推介家乡的青山绿水,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家乡、对乡亲爱恋得多么深沉!1992年以来,郑乃谦作为残疾人自强模范,先后受到焦作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各级媒体对他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其事迹还被载入《河南文化艺术年鉴(1996)》和《焦作年鉴(1997)》。对此,他没有丝毫的骄傲自满,因为他深知没有周围朋友热心相助,自己将一事无成。他给自己的博客取名为“太行山里的跋涉者”,封面上写到:“其实我很普通,犹如山里的石头。”

似水流年,数不清的照片,蕴含他的情怀;步履维艰,不知多少路程,记载他的故事。

用笔尖传播红色文化

2012年加入党组织以后,郑乃谦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西村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郑乃谦认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因为随着了解史实的老一代人陆续故去,随着历史遗址遗迹的渐渐湮灭,很多宝贵的红色资源就会永远地失去。于是,郑乃谦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一己之力,拖着残障之躯,经年累月,深入现场考察情况,收集查阅资料。2014年写成《共和国功臣赵成金》,他在为先烈立传,也在向英雄致敬。2017年6月被政协修武县委员会聘为文史撰稿员,两年后被政协焦作市委员会聘为特约文史专员,他更加积极地尽职尽责。

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西村乡数以千计的庄稼汉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放下锄头握起枪杆参军参战,为了新中国而浴血奋战,涌现出来一批批英雄人物,其中200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18年深秋,他又来到葡葡峪村采访,这个仅有600人的小山村,居然有20位热血男儿血洒疆场,令人肃然起敬。此时的山村全被红色主宰氤氲着,那一丛丛黄栌,那一棵棵黄楝,霜染之后,在蓝天衬映下,显得血红、血红的……

耳闻英烈的光荣事迹,郑乃谦胸中的激情燃烧,他感到那些隐匿的红色故事和遗址在呼号,他觉得自己必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他拖着残障之躯,翻山越岭跋涉在古道。饥了啃一口凉蒸馍,渴了捧一口山泉水。就是这样,他以顽强的意志,撰写出一篇篇生动鲜活且极具史料价值的文章。

西村乡至今留存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抗日建国”摩崖石刻、道清支队驻地、韩秩吾烈士故居等等。郑乃谦经过三年考察、印证,于2017年撰写了《山门河畔红旗飘》一文,一经发表,引起强烈反响,使这些红色遗址遗迹既成为研究豫西北地区抗战史的重要文物,又成为传统教育的好教材。2020年1月焦作市委组织部公布了首批红色资源旅游访问点,10处党政旧址中,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榜上有名。可以说,红色资源的发掘,郑乃谦功不可没。每每谈及此事,他总是脸一红憨厚地说:应该的,应该的。

身有残疾的郑乃谦,栉风沐雨搜集,焚膏继晷撰写,庄稼误了农时毫不在意,腿肿脚疼也全然不顾,他以缅怀革命先烈的深情,先后采写了《满门忠烈名扬太行》《群英荟萃磨石坡》《巍巍南山话辉煌》《上甘岭上逞英豪》《侦察英雄赵福全》《前赴后继亲弟兄》《当阳峪村有功臣》《道清队员赵树温》等35篇红色文章,在多家媒体发表。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服务党史学习教育,郑乃谦历时一年多精心筹备,于2021年6月把自己18万字红色题材汇编成册,由爱心人士资助印刷出版了《山门河畔——西村乡红色历史散记》一书,在焦作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后他将这书赠送给了乡直机关、各村党支部、部分企业,以及老党员、老教师、市县艺术家和英雄人物家属。焦作市博物馆和图书馆也予以收藏。正如一位专家所评价的:“他撰写的材料,真实客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挖掘深刻,把握准确,贯穿了正确的历史观;文字简洁、生动,富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为了追寻受到毛主席接见和表扬的原修武县委书记张洋芹的足迹,他历时半年多时间寻访,还特意跑到卫辉让八十多岁的老干部毛成身帮助审稿。为了写好修武籍上甘岭功臣赵连明,他和功臣家人专程远赴信阳和湖北省孝感,采访上甘岭英雄张计发,参观十五军纪念馆……英雄们的事迹让他深受感动,采访写作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

郑乃谦痴情搜集整理红色故事,一心扑在弘扬红色文化上,经营的摄影门市部经常锁着门。家里93岁的老母亲,妹妹主动照料;6亩耕地,由妻子协助管理。从1990年开始,他骑车跑遍了全乡1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拍照采访,被称为西村乡的“活地图”、“百事通”。

35个村的角角落落,留下他跋涉的足迹;20万字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他的挚爱。他认真传播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影响深远,连续四年被修武县政协评为优秀文史撰稿员。他提出的“西村,焦作小延安”的观点,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为修武县发展红色旅游争得一项话语权。

建展馆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西村乡,红色文化的沃土,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韩秩吾烈士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韩秩吾1903年出生于磨石坡村,1925年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毕业,1933年担任焦作扶轮小学校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接受党组织的指示,发动焦作进步师生、路矿工人和当地农民在磨石坡村成立了修武第一支抗日武装——道清抗日游击队。4月,韩秩吾利用自身影响力与同仁召集修武县各界代表,在大东村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政权——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自己担任粮秣科长,为保障多支抗日武装的后勤供应作出了贡献。1940年春,根据组织安排他到华北新华日报社工作,任材料科科长,次年任总务科科长。1942年5月下旬,日军包围八路军前线指挥部,为掩护机关突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不幸壮烈殉国。韩秩吾帮助几位同事转移到庄子岭后,返回寻找战友,归途中在涉县寺沟村遭遇鬼子而牺牲,年仅39岁。

巍巍太行,永放光芒。2009年9月,韩秩吾被中共焦作市委组织部等12家机构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有突出贡献的焦作英雄模范人物”。这是西村乡亲的骄傲,也是焦作人民的自豪!

郑乃谦历时一年半,撰写了红色故事《满门忠烈,名扬太行》。受此启发,磨石坡村老党员韩满常、赵继忠决心筹建韩秩吾烈士纪念馆,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英雄的事迹,把红色信念传承下去,让红色血脉世代庚续。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若要想把想法变成现实,就必须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他们筹建纪念馆就是如此,经历了“外出寻找、访谈撰写、筹备建造和现场讲解”四个过程。

为了进一步核实韩秩吾烈士牺牲的有关情况,他们决定到现场去寻找。2020年11月,韩满常、郑乃谦一行6人来到山西左权县寻找烈士的生平事迹。到麻田镇,过山庄村,上十字岭。通过华北日报社旧址和新闻烈士纪念碑,寻找到了韩秩吾的第一手资料。次年清明节期间,他们又来到河北省涉县寺沟村,听说烈士牺牲在南凹岩。站在山下,只见200多米高的陡峭山崖,棘荆密布。他全然不顾,一边攀爬,一边拍照。攀登过程中,他的手被划破了,摔跤了爬起来。回忆到这些,韩秩吾烈士的侄孙、年过古稀的韩满常老人都会话语哽咽,难掩感动。

为了完善英雄事迹,郑乃谦多是在晚间找人访谈,往往一聊就到深夜。饥了,就吃包方便面;困了,就用冷水擦脸。冬季山上的小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他硬是寒夜里连续访谈写作三个多月,为展览馆整理了20万字资料及百余张照片。

郑乃谦历时半年,帮助磨石坡村建起了韩秩吾烈士纪念馆。几位胸怀初心的老党员,因此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展出的80幅大型版面,总面积160平方米 。内容图文并茂,除了韩氏红色大家族与西村乡英模人物外,还涉及地方党史、地方革命斗争史等。与此同时,他还精心设计编制了宣传彩页。这些硕果,不知浸透了郑乃谦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和汗水。每每提及这些,郑乃谦总是那句:这与英雄比,真不算啥。

纪念馆建成后,磨石村成为修武县最大的抗战史教育基地。市县记者团、文艺团体、政协委员、读书组织、中小学幼儿园师生、朗诵艺术团等单位和人士,纷纷走进磨石坡村,人们已将这块热土奉为红色教育的活教材,澄澈心灵的洗礼地。为了配合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凡是市县有关单位的党组织到西村乡进行主题党日活动,郑乃谦总是热情接待,声情并茂、不厌其烦义务进行讲解。面对西村乡近200名烈士名单,他总是神色凝重讲道:“我们西村乡的人民,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很大牺牲”,闻此人们无不动容。一年来,他共为全市40多个单位的参访者进行了认真讲解。除了认真讲解,他还向纪念馆赠送《山门河畔》100本。

“红色文化,青山绿水;两翼齐飞,振兴西村”。郑乃谦坚持不懈地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呼吁呐喊。他的感人事迹先后被《学习强国》、大河网、人民视点、焦作先锋、焦作晚报、修武政协公众号、修武融媒等媒体予以报道。

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到了本命年,郑乃谦依然用虎虎生威的眼睛,炽热的红色情怀,关视着红色的热土,回望家乡的历史,远眺家乡的未来,在望眺与沉思之间,积淀出可贵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中国名人励志故事简短,中国名人励志故事简短60字

编辑:实习生 周傲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