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父亲是严厉、不苟言笑、让子女敬畏的,脑海中曾留着些模糊的片断:不知是因为什么问题,姐姐跪在堂屋接受父亲的训斥,幼小的我躲在里屋大气不敢出;因为家里姊妹多生活困难,患病的父亲把幼年的我带到省城想送给老友抚养,却因为我的哭闹不止而作罢,回家后常说我憨有福享不了,让我难受不已;因为包饺子等家务琐事,父亲埋怨我干得不好,不如小我两岁的妹妹。父亲也有过慈爱,但那似乎是专对小妹的,恍惚记得父亲回家后总爱把小妹抱上膝头逗玩,总是把母亲烧给他的鸡蛋汤留一些给小妹,总夸小妹聪明伶俐比我强。在慈爱的母亲去世后这种被比较与被忽视的痛苦曾让我极度绝望,甚至有一次逃到河边想一死了之,庆幸的是死亡的恐惧战胜了内心的痛苦。
父亲留给我的最后记忆是他去世的那一夜,夜半时分父亲昏睡着,呼吸不畅,有浓痰堵塞胸腔,兄妹几个轮班,看护父亲,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停止了呼吸,只剩下六个儿女围在床边手足无措。那时是正月初五深夜,那年大哥才刚参加工作,小妹也只十岁左右,失去慈母后再失去父亲这个最后的依靠,我们那时的慌乱无助可想而知。
大学期间,偶然从大姨那里听说,离世前父亲曾担忧学习泛泛的我难以上成学,因为小学时四姐和小妹都名列前茅,唯独我那时因为偏科,成绩一般。我一向觉得父亲是不喜欢、嫌弃我的,大姨这番话让我顿时湿了眼眶,原来父亲也是关爱我的,原来父亲也对我寄予厚望,憋在内心多年的委屈与伤痛一下子消散了。
工作多年后,一位年长的同事聊起了父亲,话语中充满了敬重,他的叙述又勾出我对父亲丝丝缕缕的记忆。他说父亲虽是干部却一点架子没有,每次下乡,总是没到村里就下来推着自行车步行,一路上与碰到的乡亲们亲热交谈;他说父亲口才很好,善作思想工作,在麦场召集群众开会,乡亲们总是听得聚精会神;他说父亲德性极好,下乡入村,为乡亲们的事忙前忙后,毫无怨言;他说多年后村里老辈人提及父亲仍是交口称赞。
这些是我所不熟知的,但却让我从记忆里挖掘出父亲也有的温情:有一年年关父亲带我和小妹去供销社买花布做新衣,买的花布不便宜但很漂亮,我和小妹兴奋异常,父亲却被母亲埋怨一通,因为违背了母亲勤俭节约的原则;年节里,母亲和姐姐们在厨房忙着准备饭菜,父亲在堂屋热着自制的米酒,几个小点的孩子一会儿跑到堂屋闻闻酒香,一会溜到厨房尝口饭菜,酒香与饭香弥漫,一家人热热闹闹,其乐融融;节日里父亲雅兴大发,写诗一首赞扬母亲,母亲害羞地笑着,我们懵懂地听着。这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在成年后想来却是无比温馨。
操劳过度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常借文字寄托愁怀,如今想来父亲那时该是怎样的百般忧虑,自己年老多病,一群未成年的儿女又没了妈。这忧虑最终还是敌不过疾病,母亲去世两年后父亲也随之而去。无依无靠的兄妹几人开始了大的扶持小的、小的依靠大的这种艰难度日的生存模式,生活在跌跌撞撞中前行,兄妹们也在磕磕绊绊中成长。生活再艰难,几个儿女都没有放弃上学,也渐渐在各自的领域里站住脚跟,这一切都是早年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诲所致。
如今每次回乡扫墓,当火纸点燃、鞭炮响起,兄妹几个并肩而立静默无语,心中难免百感交集,早早失去至爱双亲的悲伤、成长路上兄妹扶持的艰辛、生活转好却难敬双亲的遗憾涌上心头。等到火纸燃尽、鞭炮声停,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个挨着一个跪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时,兄妹们相对而视,目光里有了笑意:生命在延续,生活将更好,父母定会九泉含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