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浓度教案学情分析(溶液的浓度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疑问】展示五种液体: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并思考各自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加入了色素?

【学生回答】他们颜色不同,应该是混合物。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学生介绍这五种液体都属于溶液,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这一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实验9-1,进行实验,之后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食盐、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和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

【教师总结】通过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过程;而食盐溶于水则是NaCl固体表面的钠离子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的过程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教师活动】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各部分完全相同,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同时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所以溶液又是稳定的。因此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教师提问】同学们继续思考一下在上述溶液中,水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溶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教师总结】在溶液中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教师提问】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学生回答】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出一些溶液的例子?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回答】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遇到过这种情况,当衣服上沾上油漆时,通常会用汽油去洗,而不用水去洗,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9-2,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学生总结】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学生自主进行实验9-3,并记录实验表格。通过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现象,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溶质一定是固体吗?溶剂必须是水吗?

【学生回答】溶质不一定为固体,可以为液体,气体等,溶剂也不一定是水,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

【教师总结】那么当两种液体互溶时,谁是溶质?谁又是溶剂呢?通常一般情况下,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当作溶剂,比如酒精溶液,溶剂为水,溶质为乙醇。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指水溶液。

环节三:巩固提高

1.请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

【解析】碳酸饮料。

2.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解析】不一定,比如纯水,也是澄清透明的液体,但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总结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关系。

课后作业:课后思考食盐是不是可以无限量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自己可以动手试试。

四、板书设计

溶液的浓度教案学情分析(溶液的浓度教案第一课时)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