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文学是我内心的烛光
个人简介:刘建华,笔名冬日丽江,1968年10月出生,祖籍江苏泰县,现居西安,中共党员,政工师,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在企业长期从事宣传和党务工作,曾在市报、企业报及内部书刊和网络媒体发表各类作品上百篇,2010年开始尝试创作小说,代表作品《残阳下的紫禁城》,荣获2020年青年作家网文学大赛,小说组二等奖。
文学是我内心的烛光,柔和、明亮而温暖,文学是我梦中的霓裳,华丽、多彩而亲切。
我似乎生来就与文学有缘。
父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双双分到了大西北,在西安落了户,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工厂闹武斗,母亲腆着肚子回了娘家—上海的外婆家,没过几个月我就出生了,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我于文学最早的记忆是手里拿本书,什么书?不知道,什么字?不认识,就是一本正经地看,旁边是大人的夸赞声,至于夸的什么?不记得了。外公、外婆基本不识字,两个舅舅也不是爱书的,我的无意识从哪来?母亲从小爱看书,学业好,也许是遗传吧。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回到父母身边,其它功课不说了,但作文绝对漂亮,时不时被老师做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
高中时上了重点班,高三文理分班,我竟鬼使神差地去了文科班,那时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了,用一年时间突击全部文科课程,地理还要现学,我的选择似乎有些草率了,但冥冥中好像有只手牵着我。
参加工作后,我在单位搞宣传,这一干大把的时光消磨在了书卷和文字中。我的知识变得丰厚,我的文笔变得犀利,我的思想变得深邃,感谢企业给我的平台,在挣钱糊口的同时,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甚至是热爱的工作,单从这一点来说,我是幸运的。
文学创作之路是艰辛的,我第一次写小说到五千字的时候,写不下去了,人生阅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还不足以支撑我完成小说,这一放就是十年。
这十年中,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有困难、有波折还有考验,这些逐渐磨平了我的锋芒,凝练了我的心智,对生活我有了全新的感悟,感谢生活的磨砺,感谢所有的人,因为磨砺是成长的源泉,所经过的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贵人。
创作是个人学识和精神世界的凝缩,你内心世界是什么,你所创造的世界就是什么,佛语云:心中有佛,满眼皆佛。世界如同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因此,笑对人生,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创作也是一次灵魂净化之旅,所有的烦恼没有了,所有的胡思乱想没有了,内心如同一泓清泉,清澈、明静、空灵,沉浸在这样的世界里,我可以尽情地笑、尽情地哭,尘世中的一切已与我无关。
文学改变了我,我变得理性,变得豁达,我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感恩清风明月,感恩那一米阳光。为了创作,我付出了很多努力,而我创作的作品,赋予了我更多的东西,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努力的方向。
文学丰富了我的生活,璀璨了我的人生,我会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长篇历史小说《残阳下的紫禁城》,是我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背景是晚清,之所以写晚清,是因为我酷爱历史,尤其喜欢关注晚清那些事儿,对慈禧也很感兴趣,历史上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是中肯的,很多却是失当的,我以一个女性独有的视角重新演绎了她的一生,以及和她密切相关的人物,如咸丰、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还有荣禄等,当然也包括同治和光绪,已及她和英国女画家卡尔之间的友谊。
历史上的慈禧,不是凶神恶煞,但也不是善良之辈,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人,有着敏锐的政治头脑和强硬的政治手腕,也有着普通女人的内心需求。
因为工作原因,这部小说写写停停,中间又查阅了很多资料,完善了很多历史细节,经过了无数次删减和修改,力图还原历史真实和人物本貌,历时六载,最后定稿。
2022年的文学大赛,我奉上了新作–《致敬那岁月》,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党在历史不同时期经受的考验,写这部作品,从感情方面来说,是为了回报家人的爱,从大的方面讲,是为了庆祝党的生日,因为没有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感谢青年作家网,给了我展示自己作品和畅谈切身感受的机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喜爱文学的朋友们,让我们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