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分享 | 张玲,北京市十一学校英语教师、科学史课程负责人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本文约6000字,阅读需16分钟

我的大单元教学始于一个挑战。在日常教学中,我希望每节课都能有像公开课一样的精妙设计,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从高质量输入到高质量输出的建构过程,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思考或者完成一个完整的输出活动,但这并不容易做到。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反思一下,我日常感受到的碎片感和拼凑感,主要源自以下三个问题:

(1)常规课内容琐碎。从引入到产出,公开课是完整的一节课,但是常规课中,老师测词汇、讲语法、讲作业、组织同学互动都会消耗很多时间,真正留给老师讲课的时间通常不满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很多高质量的输出片段都要被迫删掉。

(2)课与课之间松散。常规的课与课没有构成整体,更像是并列关系,比如这节课讲美术,下节课可能讲音乐,再下节课可能讲京剧,虽然这些课都在艺术的范畴内,但是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多联系。

(3)单元目标缺少一个提纲挈领的“魂”,也缺少能让学生启动起来探究单元意义的抓手。单元目标不应该只是课时目标的拼凑,在我看来,单元目标最好是一条条主线,让学生经历一步步建构,从而加深学生对某一话题的认识,形成可迁移的大概念。同时,最好将老师版本的目标转化成单元核心问题和核心任务,核心问题和核心任务就是学生的目标抓手,可以启动学生朝向单元目标前进。

我认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个个知识点像乐高积木的砖块,它们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原材料,但零碎的、散落在地上的砖块是没有什么用的。学生不能只是成为盛满砖块的桶,而是要成为能够利用这些知识砖块去构建未来世界的建筑师。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带着这样的目标,我开始了解研究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的意义是让学生形成可迁移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怎样用砖块构建自己的世界,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

我研读了诸如《追求理解的教学》等经典作品,在了解“大概念”“逆向设计”等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尝试用大单元教学的方法设置课程。接下来跟大家分享的是英语“ART”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步探索。以下是我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而进行的个人的思考和实践过程,这里说的单元核心目标与日常说的单元目标概念不一定一样,本篇文章的思考聚焦在给大单元找“魂”和启动学生的“抓手”。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也很可能有不对的地方。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之中,会有更好的设计涌现出来。

一、教材梳理,合并同类项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这是北师大版教材必修三的“ART”单元的主要课程内容。包括Topic Talk听说课引入单元话题,Lesson 1阅读课介绍三幅西方著名画作,Lesson 2听力课介绍国粹京剧,Lesson 3阅读课介绍贝多芬的表演经历,Writing写作课是写正式信件,Viewing视听说课是介绍两幅名画,Reading Club 1阅读课是阅读讲述中外绘画大师张大千和毕加索的历史性会面的文章,Reading Club 2阅读课是介绍涂鸦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将整个单元的教材读一遍之后,我开始尝试找到其中的线索和单元的“魂”。

另外,我们还补充了额外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阅读,主题包括电影艺术、剪纸艺术、建筑艺术、外国人眼中的京剧艺术、艺术与技术。看起来,这些就是散落在我面前的一些砖块。

为了找到其中的线索,很显然我要先“合并同类项”,将彼此之间更有联系的课程承接起来。我将课程材料这样整理之后,看起来就很明确了: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我综合Art单元的材料,首先形成了3个模块。

模块1都讲著名画作。这个模块目前包括Lesson 1阅读课(三幅西方画作介绍)和Viewing视听说课(两幅西方画作介绍)了解赏析西方画作,这两节课都包含梵高的作品《星空》。另外还包括,Reading Club 1阅读课,阅读“张大千与毕加索的历史性会面”这篇文章,这样就从画作讲到画家本身,三节课连到一起形成了单元的一个模块。

模块2都讲中国艺术,将北师大教材和补充材料关于京剧的两篇文章合并到一起,然后加入跟中国艺术相关的剪纸艺术课,共同形成一个模块。

模块3是其他形式的艺术,讲完著名画作和中国艺术之后,剩下的音乐会、电影、建筑、艺术与技术、涂鸦好像都是并列的,彼此关联不大,我们可以暂时将它们放到一个模块。

二、如何设计大单元?

合并同类项之后,来看怎样进行大单元设计,给大单元找到“魂”和启动学生的“抓手”。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1、确定单元核心目标、基本问题和核心任务

这里要谈谈“逆向设计”,“以终为始”对我做大单元设计起到了非常核心的作用。什么叫逆向设计?就是首先确定好预期的结果、合适的评估证据以及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然后在预期结果的指引下思考单元目标、基本问题和核心任务。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在“ART”这一单元,我设计的单元核心目标、基本问题和核心任务如下:

  • 单元核心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初步欣赏中西方艺术进行相应表达,并加深对艺术内涵的理解。
  • 单元基本问题: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什么是艺术?
  • 单元核心任务:介绍一个艺术作品,让学生以介绍的艺术作品为例,谈谈对艺术的理解。

单元核心目标、基本问题、核心任务三点看起来很像,但是我觉得它们承担了不同的任务。单元核心目标是教师版本目标,这样的目标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可以作为老师设计教学的标准。单元基本问题是学生版目标,不能只有老师有目标,学生也要有目标和发动机,一般带动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是“问题”,那我们就把目标转变成问题激发他的思考。单元核心任务是学生版目标的载体,也就是说学生完成这个单元的大任务,需要结合整个单元的建构,利用所学进行自己的输出。任务完成就算实现核心单元目标,只不过每个人实现目标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2、整合单元材料,形成单元框架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当我梳理出单元核心目标、基本问题、核心任务之后,就开始重新对三个模块进行模块核心目标的界定:

模块1“画作与画家”,从西方画到中国画再到中西大师会面等内容,以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并进行相应表达;

模块2“中国艺术”,从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的介绍,到带领学生重点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京剧并向世界传播国粹,再到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的材料,如剪纸等。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艺术的特点和艺术价值的了解,在活动中进行对中国艺术的讲解;

模块3“思考‘什么是艺术?’”,通过课下阅读介绍音乐、电影、建筑、艺术与技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文章,和课上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艺术”(What is art?)的问题,从而加深对于艺术内涵的思考和理解。

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模块1的设计过程和思路。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目前模块1的材料是以上三课内容,Lesson 1、 Viewing和Reading Club 1的课文,如图所示。

阅读和视听两节课是可以很好地连接在一起的,都是在谈西方画作,而且还有一幅画是重合的。但是上完两节课,学习了这些欣赏角度之后,学生是不是还需要一节课练习呢?于是,我就又加了两幅新画作,让同学在课堂上基于前两节课学到的不同赏析角度和方法,对波提切利的《春》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两幅画进行进一步赏析。

另外,还有个问题是,大家对Reading Club 1中西画家会面的文章中提到的张大千和毕加索两位画家了解的不多,也不清楚他们的画风。从这个角度考虑,也需要再补充一些文章和材料。于是,我又增加了两幅张大千的画作及其背景资料,以及对张大千本人的一些介绍。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这样一条线下来,学生才能对中西两位画家会面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对作家的作品进行一定的赏析。

3、各模块下的课时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接下来是对各模块下的课时设计。

模块1——5课时

模块1第1课时的作用是引入单元话题,通过听说的形式了解并表达一些简单的画作欣赏角度,如颜色、形状等;第2课时通过阅读文本,进而鉴赏画作体现的元素、特点、情绪、思想并了解他人的评价;第3课时是通过视频对画家和画作进行综合性了解,比如当时的社会背景、画家的画画风格、作画的特殊技巧,以及引导学生观察细节等等。整体来看,从第1课时到第3课时的内容是层层递进的。

第4课时迎来本模块的小高潮。学生基于前面所学和对新的阅读材料的理解,介绍新的画作。这节课是以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分别发给同桌两人不同的画作和介绍,但是让前后桌同学的画作相同。首先,每位同学自己阅读并思考如何介绍这幅画,然后让前后两人彩排,最后给同桌介绍手中的画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自己读一遍、彩排一遍、给同桌介绍一遍,总共有三次机会了解和介绍这幅画。这样下来,整个课堂的氛围都非常活跃,学生们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很清楚地将前三节课程学到的内容展示了出来。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第5课时是模块1的最后一课,也是模块1到模块2的过渡,因为第5课时要讲“张大千和毕加索的世纪会面”,所以第4课时结束之后,会留作业让学生阅读关于中国画和张大千的文章,了解中国画作和画家特点,并进行相应表达。这样正式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就会对画家和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概括整个学习过程,从画作欣赏的角度来讲,前三课时以输入为主,逐步了解欣赏画作的不同角度,第4课时学生基于前面所学进行输出;从内容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是从西方谈到了东方,最后以中西碰撞结束。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模块2——1.5课时

模块1以中西碰撞结束,模块2也可以以中西碰撞开始,这是一个很平顺的过渡。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这个模块以“西方人看京剧”的文章开始。当模块1最后的内容以中西碰撞结束之后,我就给学生留了阅读这篇文章的课前作业,并让大家思考西方人对京剧的感受和看法,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模块2——中国文化。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模块2总课时是1.5课时,京剧是我的处理重点。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模块任务:假设你的英国朋友刚刚看完京剧,他深受震撼想跟你分享他的感受,请你和他进行一段对话介绍中国的京剧。

这是一个驱动型任务,如果要给外国人介绍中国京剧和中国艺术,就需要对它们有一些了解。所以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习了这个单元的Lesson 2听力课,了解了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并进行了向外国人介绍京剧的对话活动。如果学生的水平更好一些,我们还可以再加入更多介绍京剧的其他材料。

对于模块2中的剪纸内容,因为教材文章比较少,很难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设计,所以我将剪纸设置成了课后作业,让同学阅读关于剪纸的文章,并完成课后题了解其他中国艺术形式。

模块3——作为平时泛读作业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从图中可以看到,模块3的内容很多,但是前两个模块已经花费6.5课时,而整个单元的课时也不超过9课时,怎么安排模块3的内容呢?

模块3的内容特点就是彼此之间几乎不相关,所以我把这个模块的内容都留成了穿插在本单元的泛读作业,比如每天阅读3篇关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文章,涉及电影、建筑、技术与艺术和涂鸦,并完成相应练习。然后,到模块3的时候,再视情况用半个至一个课时对文章和语言上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讲解。

在处理完各个课文中的语言上的基础知识后,我给模块3定下的话题是“What is art?”这个问题。首先,我会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文章中提及的一些问题,比如筒子楼是不是艺术?技术创造出来的东西在传统艺术家眼里算不算艺术?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之后,我播放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一个片段,问学生:“你能说上图这幅画是艺术吗?这幅画是一块腐烂的肉,那是不是我们随便画一画就可以成为艺术了?你又为什么觉得它是艺术或者不是呢?”

为了帮助学生基于他们本单元所学进行进一步的深层思考和表达,我们围绕着“Art is about……?”这个话题展开,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举出具体的例子,从而挖掘出艺术的内涵。比如,“Art is about the abstract and mysterious”,学生可以进一步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幅画举例说出理由;“Art is about the first sight impression”,学生可以用《星空》或者《春》两幅画举例说明。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在学生经历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充分输入的情况下,从这些角度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思考可以有非常丰富的产出。

模块3并不是结束,而是这个单元大任务的铺垫。本单元的大单元任务,就是介绍一个艺术品并以此为例探讨什么是艺术。

在学生做单元大任务之前还可以发给学生一些辅助材料。比如,发给学生电子版艺术品介绍册(英文版),并打印出来一些艺术品图片方便学生进行选择。

学生需要将自己选择的艺术品的图片打印出来贴在一张纸的右上角,写下对艺术品的介绍和不同角度的鉴赏感受,并谈一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最后将学生作品贴出来,形成教室的“艺术角”,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鉴赏。

上图右边这张纸就是学生的学习输出,它包含了整个大单元的核心内容。当我把学生的作品贴上墙一个一个去读的时候,我发现经过一层层的铺垫,当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他们的想法是无限的,是深刻的。这比我们只用一节课给学生做有限输入,然后期待他们有无限拔高的效果要好很多。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三、思考与总结

1、整合单元内容、使之具有内在逻辑链条要在单元教学前进行设计,确定优先级

大单元整体设计中的单元目标和任务不仅是课时目标和任务的拼接,内部要有逻辑链条。

只有在单元教学前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才能产生指向大概念的大单元目标、基本问题和任务,这样的单元教学会更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才能有效地指引整个单元的方向。否则每节课之间的关系比较浅显或者没有关联,就无法持续连贯地走向通往大概念的深度学习之路。

2、模块教学要层层铺垫、不急于一时拔高

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要有整体性的视角,不必急于一时硬性拔高。

以前的课程设计都期待学生在一节课结束时有升华性的产出,相比之下,大单元的教学和学习不必在一节课内急于求成,而是需要有设计、有铺垫的整体考虑。与其让学生看一篇或者少量文章之后硬性顺着老师的想法拔高或者输出,不如在单元课程中让学生阅读充分的材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参与整体的单元活动时,成体系的输入大幅增加,思考的深度也有所增加,输出和内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3、听说读写与学生活动自然结合,将知识与单元内涵渗入学生心中

大单元教学下的课时设计都在指向单元目标和任务,同时每节课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落实也自然地发生,并没有被忽略。在参与课堂活动、回答课上问题和完成课下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获取信息,并将知识信息在自己的头脑中组织起来,服务于下一步的活动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就不同于以往的简单、碎片化的问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单元内涵。

与此同时,大单元教学不等于对知识的偏废。在大单元课时教学中,若遇到重要的语言点、文章知识和相关语法,教师依然可以进行讲解。词汇等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既可以通过课堂小测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最终的单元作文任务验收。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40例)

最后以这句话结束,“我们想要孩子获得的是散落的砖块还是精彩的大千世界?”这也正是我一直问自己的问题,我们是想让学生获得一些散落的知识点,还是想让他们用这些知识点建构精彩的大千世界?很显然是后者,孩子们需要具备这些可迁移的、创造性的能力。目前我的一些思考都是非常初步的探索,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也有进步的空间,希望在未来可以多跟老师们进行交流,在大单元设计上有更成熟的设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0553.html